二征起義

二征起義

二征起義(越南語:Hai TrưngKhởi nghĩa )即征側征貳起義。公元一世紀,東漢交趾郡(在今越南)人民分裂祖國的叛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征起義
  • 外文名:Hai TrưngKhởi nghĩa
  • 別稱征側征貳起義
  • 時間:公元一世紀
簡介,原因,歷史評價,

簡介

征側越南語:Trưng Trắc )、征貳(越南語:Trưng Nhị )兩姐妹是峰州麋泠縣雒將之女。征側嫁朱鳶縣雒將子詩(一說詩索)為妻。公元40年,征側交趾太守蘇定因罪殺其夫,又苦於蘇定“繩以法”,遂與妹妹征貳舉兵叛亂,貢獻郡城,蘇定奔還南海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紛紛回響,叛軍連下六十五城,征側麋泠縣自立為王。公元42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率兵平叛。次年,二徵兵敗被殺。
東漢加強對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的統治,革除雒候、雒將制度(氏族部落制),加速了當地封建化的進程。一般認為,二征起義是這一地區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

原因

北方中國的封建統治促使交趾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也為其帶來諸多問題,移民潮南下帶來的影響,新舊制度之間的衝突使起義的爆發成為不可避免。
西漢時,交趾地初列為郡,刺史、太守、太尉均由中央委派,而縣一級多為雒將,地方控制權仍為地方部落貴胄所把持。交趾地區不用交納賦稅,而是貢納奇珍異品,落後的生產方式也難以抽稅。但經過較當地原始制度高級的封建制度的治理,整個社會經濟往前發展。
東漢時的交趾郡已有"賦稅"可抽了,封建統治者增加了"調賦"。把收入從地方移往中央,這必然損害了雒侯、雒將的利益,雒侯、雒將把損失轉嫁給雒民,最終的受害者則是雒民。與之前的"調賦"相比剝削增大了,東漢政府在交趾的政權就成為眾矢之的
漢人移民的大量湧入,需要大量的土地維持生活,衝擊原有的土地制度,移民與原住民出現爭地現象,引起雒民的反抗。移民勢必依靠東漢政府在交趾的政權擴大勢力,雒侯、雒將也作為雒民的代表保護交趾原有的公社田,以雒侯、雒將為首的交趾地方割據勢力與東漢中央政權矛盾逐漸尖銳。
移民逐漸成為東漢政權統治交趾的階級基礎,當雒侯、雒將已不能為中央政權有效管理雒民,甚至帶頭反對中央的統治,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時,雒侯、雒將這個分裂勢力就不為集權制的中央政府所容,設法消滅,剝奪其所把持的地方政權,進行直接統治。
中原政權大力向交趾地區輸入先進的封建文化。如兩漢之交時任太守的錫光、任延,"教其耕稼,別為官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儀。"而在此之前,交趾之地的風俗是這樣的,"凡交趾所統,雖置郡縣,而語言各異,重譯乃通。人如禽獸,長幼無別,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 從外而來的封建文化確實完全異於部落的傳統文化。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矛盾,也是最後導致衝突發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漢制與部落傳統習慣法的差異,其推行必定遭到割據勢力的反對,或者在當地推行時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二征起義在中越古籍中都有所記載,其導火線是征側的丈夫被交趾太守蘇定所殺,原因則中越記載有別,中國古籍多認為是繩之以法,如《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傳》記載:"交趾太守蘇定以法繩之,側忿,故反。"越南史書《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前編》卷之二則載"……辰(時)太守蘇定為政貪暴,殺其夫,乃與妹征貳舉兵攻陷州治……"記載的差異,可以理解是中國古籍認為二征之反,曲在彼,越南史書則認為二征是起義,理在己。

歷史評價

中國史書過去通常把二征作為叛逆描述。《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等史料中都有對此事的記載。
越共評價二征起義為當地人長達一千年分裂中國(直到939年越南擊敗南漢軍隊獨立)的開始,“領導起義的是婦女,這是越南婦女的最大光榮。她們不愧為傳說中所歌頌的、具有高貴品質的‘仙龍’的後代;不愧為現代進步人類所讚譽的翱翔在高山之額上的雄鷹。”
越南各地有大量紀念二征的祠堂、廟宇和以她們命名的街道。譬如越南首都河內的四個市區之一就是二征夫人郡(Quận Hai Bà Trưng)。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