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合亞莫

二合亞莫即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彈撥弦鳴樂器。彝語稱三弦亞莫、達達。彝語“二合”為三弦、“亞莫”為大,直譯為大三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合亞莫
  • :彝族大三弦
  • 實質:彝族彈撥弦鳴樂器
  • 特點:歷史悠久,形體碩大,音色渾厚
簡介,歷史,特徵,收藏,演奏,

簡介

歷史悠久,形體碩大,音色渾厚,用於民間歌舞伴奏。流行於雲南省曲靖地區路南彝族自治縣、宜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瀘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細、阿哲、撒尼人喜愛的民間彈弦樂器。?

歷史

彝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民間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動。每逢彝族火把節、插花節和三月會等傳統節日,人們都要身著盛裝,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男子手持小三弦邊彈邊跳,女子則邊舞邊雙手拍掌和用腳踏地。在滇東路南、彌勒等地,阿細、阿哲、撒尼支系稱這種歌舞為“跳樂”;在滇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蘇支系稱作“打跳”或“踏腳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則稱其為“姑梭”。滇東彝家少年,十幾歲就開始彈奏三弦、參加跳樂,個個都是“聽見三弦響,心慌腳板癢”。早期的跳樂,彝語又稱“阿博畢”,為拍掌跳之意,舞蹈節奏舒緩,動作輕盈舒展,男女邊彈邊唱邊舞,伴奏樂器除小三弦外,還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葉等,多在村寨以內選擇場地進行。民國以後,伴奏跳樂的葫蘆小三弦改為木製筒形小三弦。1921年,彌勒縣鳳凰村阿細青年段顯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礎上,製作出第一代大三弦。1930年,西山爛泥箐村小伙張崇仁製作出第二代大三弦,從此用大三弦伴奏跳樂,傳遍阿細的每個村寨。此後,彝族民間藝人石鳳林等,又對大三弦進行了改革規範,才成為現在廣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1946年夏,西南聯大部分師生到路南組織了圭山彝族舞蹈隊,併到昆明演出,使民間歌舞《阿細跳樂》首次登上城市音樂舞台。如今這種歡快的跳樂(跳月),彝語又稱“嘎斯畢”,為歡樂跳之意,已成為彝族民間傳統舞蹈,即聞名全國的“阿細跳月”。節日的夜晚,明月高懸,在彝家寨外的空場上,青年男女圍成圓圈,中間燃起高大的火堆,小伙子一邊彈著大三弦一邊同姑娘對舞。主要動作有跑三步、停兩拍、向前一抬腳和原地跳轉等,舞步剛健,動作敏捷,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整個舞蹈充滿熱情歡樂的氣氛。?

特徵

大三弦由共鳴筒、琴頭、琴桿、弦軸、琴馬、縛弦和琴弦等部分構成(圖),規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長多為130厘米~140厘米,民間特大的大三弦,琴身全長可達180厘米~200厘米。琴筒呈圓筒形,體積碩大,筒長30厘米~40厘米、筒徑25厘米~35厘米,民間特大的大三弦,筒長達70厘米~80厘米、筒徑60厘米~70厘米。筒腔用椿木、松木、杉木、桐木或其它木質較輕的木材製作,既可用一整段原木掏挖出腔體,也可用多塊木板拼接膠粘而成,在橫置的琴筒上下開有穿入琴桿的方孔,筒前口蒙以羊皮為面,筒後口敞口,不設音窗。琴頭、琴桿使用一整塊稍硬的木材製作,當地多用冬瓜木或攀枝花木等。琴頭造型古樸,上部下窄上寬,頂端呈卷書狀並向後弧形彎曲,正面中央常刻以紅五星、鑲嵌圓形木雕或閃光小圓鏡為飾。琴頭下部中間開有通底弦槽,兩側設有三個弦軸(左一右二)。弦軸使用紅椿木、黃檀木或黃楊木等質地細密、比琴桿堅硬的木料製作,軸體外表刻有麻花形或直條瓣紋為飾。琴桿為半圓形柱狀體,上窄下寬、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上端設有山口與琴頭相接,下端插入琴筒方孔中。有些精品大三弦,常在琴桿正面膠以一塊硬木指板,多用烏木、紫檀木、紅木或紅椿木,指板厚1.2厘米~1.5厘米,既不過多增加大三弦的重量,又使琴桿耐磨和不易變形。琴馬用硬木或老竹製成,為長條形實心馬,橫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置於琴筒膜面中央偏上部位。張三條絲弦或牛筋弦,弦下端繫於縛弦的弦孔中,縛弦用金屬薄片製成,其上還串掛有若干小鐵片或小鐵環,彈奏之時,可隨跳樂動作發出有節奏的嘩嘩聲響。琴身的弦槽和尾柱之間,系有一根綢布制彩條背帶。在弦槽的上方,還拴掛有一朵用薄綢挽制的大紅花為飾。?

收藏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陳列著一件較大的彝族大三弦。琴身全長165厘米,共鳴筒用多塊松木板拼粘製作,呈圓筒形,筒長36.3厘米、筒徑34.6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為面,筒後口敞口、無音窗。琴頭、琴桿用楸木製作。琴頭上部寬大,向後稍彎呈卷書形,琴頭下部開通底弦槽,兩側設有三個大檀木弦軸(左一右二),軸體外表刻有麻花形瓣紋為飾。琴桿上窄下寬,是在楸木底板上膠以紅木指板而成,上設骨制山口。木製實心琴馬,張以三條牛筋弦,不設縛弦,琴弦下端直接拴繫於尾柱上。此琴選料細緻,工藝精良,堪稱佳作。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

演奏

演奏時,將背帶掛於頸項,琴桿橫於腹前,琴筒置於腰胯右側,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虎口扶持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後只按外弦,右手執撥片彈弦發音。撥片用硬木或老竹製作,中間較窄而扁,兩端稍寬、呈坡形、均可用於彈奏。特大的大三弦無法背彈,就懸掛於大樹枝杈或架子上撥奏。大三弦常按五度、四度關係或四度、五度關係定弦,如定弦為:c、g、c1或d、g、d1,偶爾也有按三度、四度關係定弦者,如定弦為:e、g、c1等。發音低沉,音量洪大,音色渾厚。左手不換把位,只按外弦上方三度音,並由此音與中弦、裡弦的空弦音組成節奏旋律。掃弦是演奏中常用的技法,以增強節奏感和歡快氣氛。彝族大三弦可用於器樂合奏和歌舞伴奏。1980年9月,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期間,經過改革的大三弦,參加了彝族民間器樂《接親路上》的合奏,它那渾厚而低沉的音響,不僅成為樂隊音響的基礎,而且還與其它彝族民間傳統樂器渾然一體。在彝族民間傳統歌舞“跳樂”伴奏中,要同時使用多件大三弦,樂隊中還有中三弦、小三弦、四弦、月琴、勒胡、小鼓、鈸、鑼、和金錢棍等一起參加演奏。樂曲有:《迎春舞曲》和《阿細青年舞》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