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四次峰會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四次峰會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四次峰會於2010年6月26日至27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多倫多舉行。作為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機制化以後的峰會,作為在世界經濟出現復甦勢頭的大背景下的峰會,重點討論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同二十國集團各成員領導人及其他領導人,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世貿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形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框架”、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國際貿易和金融監管等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四次峰會
  • 時間:2010年6月26日至27日
  • 地點: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多倫多
  • 重點:討論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
簡介,履責確保成果,新機制新作用,夯實合作前景,

簡介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四次峰會於2010年6月26日至27日在多倫多舉行。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是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和有效平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前三次峰會在許多方面達成了重要共識。多倫多峰會是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化後的首次峰會,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中方希望有關各方繼續發揚同舟共濟的精神,加強合作,推動峰會全面落實二十國集團前三次峰會各項共識,維護二十國集團信譽與效力,鞏固二十國集團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的地位,在以下五方面取得積極、務實成果:一是全面落實“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框架”,加強二十國集團各方巨觀經濟政策協調,鞏固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二是積極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二十國集團首爾峰會前完成新一輪份額改革,兌現匹茲堡峰會承諾;三是繼續推進金融監管改革,尤其是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管;四是繼續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推動多哈回合談判;五是更多關注發展問題,為將於9月舉行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提供政治支持。
二十國集團成員有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義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國、美國、歐盟。 出席峰會的除二十國集團成員領導人外,亞洲、非洲、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組織的領導人以及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金融穩定理事會、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組織負責人也將應邀與會。根據東道國安排,與會各國領導人6月26日和27日先後舉行工作晚餐、全體會議和工作午宴等活動,討論世界經濟形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框架”、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國際貿易和金融監管等問題。

履責確保成果

本次峰會是在世界經濟脆弱復甦的背景下召開的,與會領導人主要討論了世界經濟形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框架”、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國際貿易和金融監管等問題。
履責,是本次峰會的核心要義所在,確保了本次峰會取得成果,證明了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在世界經濟中的協調能力。
會議召開之前,輿論熱議各成員國的分歧,許多人懷疑二十國集團峰會繼續存在的可能性,甚至預言多倫多峰會將不歡而散。
但實際情況是,多倫多峰會確定了增長的主調,信守並履行了“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框架”和金融監管改革等主要日程,在已開發國家削減財政赤字、國際金融機構治理改革、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上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時間表,並強調了二十國集團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和加強經濟復甦。
會議發表了《二十國集團多倫多峰會宣言》,強調採取下一步行動,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
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范洛安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多倫多峰會上,履責比做出新承諾更重要。
在下一次二十國集團峰會東道國韓國總統李明博看來,多倫多峰會的成功之處在於能夠忠實地履行前幾次峰會的承諾。這也是二十國集團保持合法性和發展勢頭的動能所在。

新機制新作用

從當代世界經濟關係協調的歷史來看,多倫多峰會實現了從八國集團向二十國集團的轉換,強調要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框架下協調各主要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的運作。這一轉變在當代國際經濟關係中具有重大意義。
二十國集團峰會問世之前,世界經濟協調機制主要在世界經濟三大組織的框架下運行。
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負責協調國際間的貿易流、資金流和支持發展援助。
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以美國為核心、以已開發國家利益為主導的國際經濟協調模式開始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要求。此時誕生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後因俄羅斯加入演變為八國集團)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在國際經濟協調中逐漸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權重的增加,原有的治理結構已經不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八國集團協調世界經濟的能力日漸式微。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加快了國際經濟合作機制的轉換。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當年11月在華盛頓舉行首次峰會,之後於2009年4月和9月分別在倫敦和匹茲堡舉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峰會。
在匹茲堡會議上,二十國集團峰會被宣布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這標誌著承認開發中國家力量、強調合作共贏的世界經濟協調新機制的誕生。

夯實合作前景

在前三次峰會舉行時,世界經濟仍未走出危機,各國強調協同應對全球挑戰。隨著世界經濟復甦勢頭的發展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新因素的出現,二十國集團成員各自面對的情況發生了不同變化,出現了不同的巨觀經濟政策主張,這是本次會議面臨的協調難題。
美國依然認為當務之急還是“促就業、保增長”;為財政赤字所困的歐洲則不得不開始“削債務、渡危機”;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認為保持經濟復甦的勢頭仍是首要任務。
因此,有分析認為,本次峰會上不同成員國合作的政治意願有所下降。正是為適應這一變化,多倫多峰會為各國留下了按照各自節奏採取“有差別與酌情而定的”經濟政策空間。
不過,國際經濟合作的基礎並未動搖。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多倫多峰會上所言:“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尚未消除,世界經濟系統性和結構性風險仍十分突出。我們要深刻認識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的嚴重性和複雜性,繼續發揚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精神。”
在推動二十國集團機制化方面,多倫多峰會又邁出了新的一步:決定第六次峰會將於2011年在法國舉辦,2012年峰會將在墨西哥舉辦。在未來幾次峰會舉辦國中不難發現開發中國家的身影。在今後世界經濟協調發展的進程中,開發中國家必將發揮更大的影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