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霾

空氣相對濕度較低的氣象條件下出現的霾。

中文名稱乾霾
英文名稱dry haze
定  義低相對濕度條件下出現的霾。
套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大氣(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霾
  • 外文名:dry haze
  • 相關術語:霾
  • 學科分支:大氣
描述,判別標準,影響,乾霾、濕霾和霧,靄,

描述

乾霾是空氣中顆粒物濃度過大導致的一種現象,直接表現為環境能見度下降,引起人體視程障礙,使目標物顯得灰暗泛黃。霾通常產生於近地層,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其屬於乾塵粒子氣溶膠,它能夠通過散射吸收太陽輻射和熱輻射,影響整個地氣系統的輻射收支平衡,進而還會影響全球環境和氣候的變化。

判別標準

中國氣象局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QX/T 113-2010)中給定了霾的判別標準:能見度<10千米,排除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煙幕、吹雪、雪暴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相對濕度<80%,判識為霾;相對濕度為80%~95%時,按照地面氣象觀測規範規定的描述或大氣成分指標進一步判識。研究中,通常將相對濕度<80%的霾稱為乾霾。

影響

霾不同於沙塵暴、浮塵、霧等天氣現象,霾的主要成分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並且以細顆粒物(PM2.5)為主,這決定了其具有空中懸浮時間長、傳輸距離遠的特點,且PM2.5攜帶多種有害物質,它能直接由呼吸道進入人體,附著在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呼吸道疾病。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還會導致塵肺甚至肺癌,對人體和社會造成的危害甚至超過沙塵天氣的影響。
此外,霾天氣的存在會阻擋紫外線向近地層的傳輸,直接導致小兒佝僂病高發。加之紫外線是自然界殺滅大氣微生物的主要武器,霾的存在導致近地層紫外線減弱,從而使空氣中的傳染性病菌活性增強,傳染病發病率上升。此外,由於霾天導致室外能見度低,還會帶來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頻發等危害,對農業生產、氣候和生態系統、地球和大氣化學循環等方面都有較大危害。

乾霾、濕霾和霧

乾霾、濕霾和霧三者在可視度上有一定的相似,均為使能見度降低,造成人體視呈障礙。但三者在物理和化學構成上有很大差異,見圖1和表1。
圖1 乾霾、濕霾和霧的區分[2]圖1 乾霾、濕霾和霧的區分[2]
表1 霧與霾的特徵對照表
天氣現象
相對濕度
符號
成分
水汽
粒子尺度
厚度
顏色
邊界
日變化
接近100%
水滴、冰晶
飽和
1~100微米,肉眼可見
101~102
乳白色、青白色
清晰,霧層中能見度起伏明顯
明顯
輕霧
通常<100%
乾霾
<80%
礦物塵、硫酸與硝酸微滴、硫酸鹽與硝酸鹽、碳氫化合物、黑炭等
不飽和
0.001~10微米,肉眼看不見
1~3千米
黃色、橙灰色
不清晰,霾層中能見度非常均勻
不明顯
濕霾
80%~90%
從成份上,可知霧粒主要成分為水,而霾粒則為成分複雜的固態粒子。相對與霧,霾對人體的直接傷害更大。
究竟乾霾還是濕霾對人體的危害更大?網際網路上曾掀起過一番論戰:“南方的霾濕度更大、更重,所以更靠近地面,對人的危害也就更大。而北方的霾濕度更小、更輕,所以飄在空中比較高的位置,對人的危害會小一些。”首先不能以南、北方來論斷霾屬於乾霾還是濕霾;其次,乾霾的危害不一定小於濕霾。有關人士通過杭州市一天的PM2.5數據變化情況,側面解釋了濕度的變化對PM2.5的濃度並無明顯影響,也說明了乾、濕對霾的濃度沒有明顯影響。

靄是能見度>10千米、相對濕度在75%左右的薄霧,它是粒徑>1微米的水滴以顆粒形式懸浮於大氣中一種現象(在8~20微米的液滴中,靄粒子的個數多於霧滴)。靄的離子濃度很高,尤其是Cl-和SO42-,對植物具有極大的危害。
靄與霧、霾的存在都會造成空氣污染,不同的是靄發生時相對濕度較低,能見度較高,可以說是一個“無形殺手”,對人體和動植物造成的傷害有時並不亞於霧和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