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根治術及鼓室成形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乳突根治術及鼓室成形術
  • 外文名:open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述評,

手術名稱

乳突根治術及鼓室成形術

別名

開放式乳突根治的鼓室成形術;open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mastoidotympan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radical mastoid operation with tympanoplasty;radical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

分類

耳鼻喉科/中耳手術/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手術/鼓室成形術

ICD編碼

20.4903

概述

乳突根治術及鼓室成形術又稱開放式乳突根治的鼓室成形術(open mastoidectomy with tympanoplasty)。這種手術適用於病灶較廣泛的膽脂瘤型中耳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且用聯合進路鼓室成形術不安全者。其主要優點是:①便於徹底清除病灶;②術後膽脂瘤復發易早期發現;③通過進行聽骨鏈重建和鼓膜修補,在可能範圍內提高聽力;④乾耳率比單純乳突根治術高。

適應症

乳突根治術及鼓室成形術適用於:
1.病灶較廣泛的膽脂瘤型中耳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
2.咽鼓管功能良好。
3.兩窗功能正常。

禁忌症

1.不可逆性的咽鼓管堵塞。
2.有急性上呼吸道炎症。
3.有嚴重的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及凝血功能障礙等全身系統疾病。
4.重度感音神經性聾。

術前準備

1.根據術前的檢查結果,向病人介紹手術的目的及其簡要的手術過程。同時提出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手術的預後,以便能獲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2.術前剃除耳周毛髮;對耳後進路或切取顳肌筋膜做移植者,其耳周備皮的範圍要相應增寬。
3.術前1d剪去外耳道軟骨段耳毛,清除外耳道內耵聹及痂皮。然後以3%硼酸乙醇或70%乙醇棉簽擦淨外耳道、耳廓外側面各凹陷處皮膚。但避免消毒液流入鼓室內,以免引起耳痛、鼓室黏膜反應性充血,分泌增加。
4.術前1d全身套用抗生素。成人術前1h口服苯巴比妥0.09g。
5.做外耳道分泌物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6.行乳突X線攝片,確定中耳乳突病變的範圍及乳突氣化情況。

麻醉和體位

成人一般用局麻。手術不合作者及兒童用全麻。全麻者切口亦注射加腎上腺素的1%普魯卡因,以減少切口出血。局麻以神經阻滯麻醉為主,切口及其周圍局部浸潤麻醉。局麻:藥物常用1%~2%利多卡因或2%普魯卡因加1‰腎上腺素適量(1ml加1滴)。
1.於外耳道四壁骨與軟骨交界處皮下注射,深達骨膜,慢慢浸潤到鼓環,以皮膚發白為度,阻滯麻醉耳顳神經內外支及迷走神經耳支。
2.於耳廓附著部後方約1~1.5cm處相當於耳後切口上、中、下3點刺入,依次向上、下方皮下及骨膜下注藥,再於乳突尖與耳垂後溝連線的中點以及乳突後緣分別皮下注藥,阻滯麻醉耳大神經及枕小神經耳支,見本卷解剖部分。
體位:仰臥,頭轉向對側,術耳朝上,對側耳枕於頭圈上。

手術步驟

1.切口 可採用耳內或耳後進路(參見“乳突根治術”和“慢性中耳炎單純乳突切開術”)。
2.磨開鼓竇、乳突及上鼓室,完成一個與外耳道相通的乳突根治腔,具體步驟同“乳突根治術”。如希望提高聽力而做鼓室成形術者,面神經嵴內側段不宜過分磨低,並儘可能保持中耳的正常結構。
3.重建聽骨鏈及鼓膜修補 乳突根治術後破壞了支持鼓膜的外耳道上壁和後上壁。這時可以將移植鼓膜貼附於面神經水平段,並與鐙骨頭相連,形成類似於Wülltein Ⅲ型的鼓室成形術。但此法的缺點是中耳腔狹小,移植的鼓膜易與鼓室內壁粘連,再則鼓膜與鐙骨底板之間的面積比減小,故很少採用。為克服這一缺點,可用軟骨或乳突皮質骨墊於靠近面神經骨管上緣的上鼓室內壁,以承托鼓膜。聽骨鏈重建的方法則視鐙骨的條件。如鐙骨上部結構缺損,則取聽骨或軟骨柱立於足板,外側與移植鼓膜相連;如鐙骨存在,則移植聽骨雕形後扣於鐙骨頭,外側端與鼓膜相連,具體方法見“重建聽骨鏈的鼓室成形術”。
4.外耳道及乳突腔內填塞碘仿紗條。

術中注意要點

1.徹底清除病灶,特別是注意避免遺留中、上鼓室內的炎性病灶及膽脂瘤。
2.墊在上鼓室內壁的軟骨或皮質骨,要確保其位置正確,避免在鼓膜修補時移動。

術後處理

1.注意術後有無面癱、眩暈、噁心、嘔吐,如出現眩暈、噁心、嘔吐,檢查眼震方向、振幅、類型,並予服鎮靜劑,如地西泮(安定)2.5mg,3/d,苯巴比妥(魯米那)0.03g,3/d。若術前臨床及檢查無半規管瘺管徵象、術中無損傷,可能因術腔紗條填塞過緊,宜及時鬆動耳內紗條。
2.慢性中耳炎急性發作或術腔植皮者,給予抗生素5~7d。
3.術後每日更換耳外部敷料,觀察耳內滲出物情況、切口有無紅腫。術後第5~7天拆線。
4.術後第10~14天抽出耳內碘仿紗條,觀察外耳道皮瓣及植片生長情況、創面肉芽面是否平滑。如滲出物多,可填入滲抗生素液紗條,每日或隔日換取。如分泌物不多,可不填塞。
5.供皮區敷料可不打開,直至2周左右上皮癒合時取除敷料。
6.門診觀察至術腔完全上皮化、乾耳。以後每隔半年至1年觀察1次,清理術腔脫落上皮碎屑。

述評

1.中、下鼓室內膽脂瘤復發,多與術中未徹底清除病灶有關。
2.面神經麻痹 可發生於手術中及手術後。手術中常因尋找鼓竇位置過低,斷骨橋時操作不慎,電鑽或骨鑿滑脫,吸引、牽拉暴露的面神經等所致的損傷,多損傷面神經水平段及屈曲部,應立即行面神經探查減壓術或神經移植術。手術後發生的面癱多因炎症或紗條填塞過緊、壓迫致面神經水腫,經非手術治療、紗條抽出多能完全恢復。
3.迷路炎 可因操作損傷外半規管、鐙骨脫位、剝除迷路瘺管上覆蓋物等,引起漿液性或化膿性迷路炎,如系“死迷路”可導致全聾。
4.嚴重出血 可因損傷乙狀竇壁或頸靜脈球所致。
5.腦脊液漏或腦膜炎 因損傷顱中窩腦膜而致。
6.術後長期流膿不止 常為乳突、鼓室病變未徹底根除,面神經嵴過高、骨橋未去除,影響引流、觀察及換藥。
7.化膿性耳廓軟骨膜炎 常因手術暴露軟骨,被術腔中的綠膿桿菌感染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