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寨城(城市名稱)

九龍寨城(城市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龍寨城,或九龍砦城,位於九龍城區的一座古城。占地面積6英畝,約2.7公頃。曾是英國割占而中國行使領土主權的“界中之界”,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於1993年拆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龍寨城
  • 外文名稱:kowloon walled city
  • 別名:九龍城寨、九龍砦城
  • 所屬地區:中國香港
  • 地理位置:中國香港
  • 面積:0.026平方公里
  • 人口:3.3萬
  • 方言粵語潮汕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建城,五十年代的九龍城寨,七十年代的九龍城寨,清拆,改建公園,評價,

建城

九龍寨城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中國的宋朝時代,為官富鹽場的駐軍。至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當局於畢架山上設九龍墩台,康熙廿一年(1682年)改為九龍汛。嘉慶五年(1810年),當局將原守佛堂門的炮台移往九龍汛旁。
香港島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清政府於1847年擴建九龍汛為九龍寨,1847年5月31日建成,屬於新安縣(民國後更名為寶安縣),並將原駐守大鵬灣的大鵬營調動於此,原本面積達70畝地(約47000平方米),是九龍極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以抗衡對岸的維多利亞城。
當時九龍城寨的官員,不止管轄這個小城,亦也管制著九龍半島的不少土地。在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九龍半島北部與新界成為英國向中國租借的殖民地,但九龍寨城仍歸清廷管轄,既然所有九龍地區都被劃入香港版圖,只剩一個孤城,自然不用駐軍,於是自1899年4月30日以後的九龍城,實際上就只剩下一小部分官員和捕快之類的人在其中代表新安縣,保護城寨居民以及維護城內治安,但到同年5月15日,港英派英軍進入城寨,城內官員害怕起來悄悄逃出城外,港英見城內無人,便想接管城寨,而在清廷的一番交涉後,城寨便自然無人管理,一切都維持著辛亥革命之前的狀態。

五十年代的九龍城寨

其後1941至1945年,日本侵華,日軍占領香港期間,為了擴建啟德機場的明渠,拆毀了全部城牆。日本投降後,露宿者開始在九龍寨城聚居,並分別於1948年和1950年,在中國政府支持下成功抵抗英國政府拆除。
城寨房屋租金廉價,吸毒等違法活動也不必付出太大價錢,鴉片五元,海洛因三毫,紅丸兩毫,黑幫保護費是五港元一天,脫衣舞表演三元一次,色情電影三毫一次,賭博沒有上限,賭場幾乎無處不在。
香港禁止吃狗肉,作為無法地區五十年代的城寨中也存在許多狗肉館,而這一切都在七十年代初期銷聲匿跡或是轉入地下。
五十年代城寨的黑暗,是因毒販同警員貪污勾結所致,因此在1974年香港廉政公署成立後,三千港英員警進入城寨掃蕩黃賭毒,隨後每日早晚會有警力來城寨巡邏,治安隨此提高。

七十年代的九龍城寨

構成大眾對城寨印象的那五百棟(*另有說四百五十棟)高樓,全部都是在1974年後如雨後春筍一般地蓋了起來的,五六十年代的城寨是一片涇渭分明的寮屋區,即就是一般說法中「黃賭毒集中於東區,善良人家居住於西區,由於有路西出,毋須踏足東區」,當然只存在於五十年代的城寨。
城寨的大樓與大樓間,除了地面和樓頂外,在大約第三層的地方也是打通相連的。
城內由救世軍主辦幼稚園,中華傳道會運作老人院和戒毒所,街坊福利會負責各項公共服務。
七十年代的寨城因大量廉價診所和牙醫而在香港聞名,西醫診所89家,牙醫診所97家,其中出診醫生多是在內地有過職業培訓的專業醫師,但因港府不認可這些醫師的資格而轉到寨城非法行醫。這些診所多聚集於寨城周邊的東頭村道上,價格廉價。
此時的九龍城寨不同與之前的混亂,1984年的犯罪率僅有百分之0.84,甚至小於同年份香港的1.42。

清拆

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於1987年1月14日上午9時15分談及香港英國政府準備清拆九龍城一事,指出從整個香港的繁榮穩定出發, 中國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有關談話的內容大致如下:
九龍寨城(城市名稱)
“九龍城寨和香港其他地區同樣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但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中英兩國政府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圓滿地解決了中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對整個香港地區恢復行使主權的間題,從而為儘早從根本上改善九龍城寨居民的生活環境創造了條件。切實改善九龍城寨的生活環境,不但符合城寨居民的切身利益, 也符合全體香港居民的利益。“

改建公園

1987年,香港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定,並於原址興建公園。而公園將儘量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有指九龍寨城在拆毀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以寨城面積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0萬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清拆工程於1994年4月完成。在清拆期間,一些寨城的遺蹟被古物古蹟辦事處發掘出來,並揉合在公園的設計中或予以保存成為展品,以供遊人欣賞。整個發掘工作的最大收穫是兩塊於寨城南門(此乃寨城的正門)出土的花崗岩石額,它們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其他的遺蹟還包括原來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寨城內牆走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其餘的文物如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來。
九龍寨城清拆後,香港政府將原址改建為公園。原來計畫名為“九龍城寨公園”;寨城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寨城內牆建築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眾為免石額被日軍破壞,將之拆下埋於寨城內泥土中。政府遂將公園改名為九龍寨城公園,這些文物都安放於“南門懷古”景區。昔日三進四廂的衙門“大鵬協府”,則在修復和重建後成為展館,陳列了與寨城歷史有關的石碑(包括張玉堂拳書“墨緣”、“壽”字及載有衙門士兵出差配餉開支紀錄的光緒十二年《刊刻會議》)、寨城的歷史圖片等。
整個公園以江南園林規格建造,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共八個不同景區。除展示寨城文物的“南門懷古”外,另有景點如邀山樓、六藝台、歸壁石、童樂苑、敬惜字紙亭等。廣蔭庭則擺放嶺南派四季盆栽,並有一幅以啤酒樽、碗、碟碎片和剩餘建園材料砌成的“五福壽鶴圖”。九龍寨城公園與毗鄰的賈炳達道公園相連,形成面積龐大的公眾休憩地方。公園亦有三個小型山崗,以記念三位曾在城寨工作的牧師。

評價

城內秩序實際不算太差,幫派勢力、居民團體、社工和宗教人士共同維持著這裡的集體秩序,提供一定的公眾服務,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的地位。“搗亂分子”會在內部受到處罰。且幫派和平民涇渭分明,前者住東部,後者住西部。
可以說,相比九龍寨城有目共睹的惡劣環境,其普通居民的生活卻始終保持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安定狀態。
在這“三不管”的城寨內,一切都是錯置,它缺乏成為安樂窩的條件,卻是個有生命力的、有尊嚴、親密的社區,庇護了大量難民與窮人。49年後,寨城接納了大量從大陸湧入的難民;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期間,香港人口發展迅速,社會住屋短缺,許多在香港高消費高地價壓力下無以為繼的勞動者,都紛紛湧入這裡定居。
支撐這座被披上賽博朋克的科幻外衣的“魔窟”運行的核心,實際是最古典的中國鄉土社會的特質——城寨居民內部自發認同家族式的傳統價值和階級凝聚力。
這裡地租低廉,物價便宜。人們以低廉價格購買或者租賃房屋,以安身或養老。裡面有工廠,有作坊,有學校,有養老院、有街坊福利會、有青少年中心。有的人白天出去打工晚上回這裡睡覺。對香港的當時住屋負擔起到了很大的緩解作用。
開業行商成本極低,不需要繳納任何稅金,甚至可以省卻買賣時的律師費、厘印費。於是一些小型製造業工廠紛紛搬進寨城。他們為城內居民提供價格低廉的產品,這些產品也銷往全港。據說當時香港有八成的魚丸都來自九龍寨城。這些寨城內的小作坊主、小工廠主們,就是這樣通過自己的雙手致富。
而占最大比例的產業是無證牙醫和廉價診所。醫師大多是來自內地、經過專業訓練的中醫和牙醫,但他們不被英國法律認可,故只能在這裡開業。由於當時香港醫療服務(尤其牙科)十分短缺且昂貴,許多香港市民都會前往城寨就醫鑲牙,生意十分興隆。
“說實話,我並不覺九龍城寨有那么差,它給窮人提供了房子,給沒有希望的人提供了家。有的人沒有身份證,有的人沒有錢,但九龍城寨收留了他們。他們需要有人把他們拯救。”WSJ的網頁上,記錄著九龍城寨居民Wong Wai Chung的一段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