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山角蟾

九連山角蟾

九連山角蟾是九連山脈的特有物種。該種體型較小,雄性最大頭體長約34 mm,雌性稍大,最大頭體長約38 mm;背部皮膚粗糙,滿布有黑色角質棘刺的痣粒,並形成4條或平行或中央2條交叉成“X”形的強皮膚棱,顯著區別於已知所有角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九連山角蟾
  • 拉丁學名:Megophrys jiulianensis
  • :兩棲綱
  • :角蟾科
  • 亞屬:泛角蟾
  • 分布區域:江西九連山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江西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開展的九連山兩棲爬行動物調查,發現了兩棲動物新種——九連山角蟾(Megophrys jiulianensis),於近日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Keys上發表。
九連山角蟾
角蟾屬(Megophrys)隸屬於角蟾科,包含多個亞屬,其中泛角蟾亞屬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亞熱帶地區。角蟾屬物種屬於山區物種,四肢纖弱,指趾端無吸盤,大多數物種趾間無蹼或僅具微蹼,因此跳躍和游泳能力較差,擴散能力較弱,通常棲息于山溪附近的草叢中、石塊下、石縫內或枯枝落葉間。另外,角蟾蝌蚪具有過濾性取食的漏斗形獨特口器,只能生活在山溪緩水區或滲水形成的小溪內。角蟾屬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和特有性,有大量微特有種,此次發表的九連山角蟾是九連山脈的特有物種。該種體型較小,雄性最大頭體長約34 mm,雌性稍大,最大頭體長約38 mm;背部皮膚粗糙,滿布有黑色角質棘刺的痣粒,並形成4條或平行或中央2條交叉成“X”形的強皮膚棱,顯著區別於已知所有角蟾。
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西省南部九連山脈的核心地帶,保存有完整的原生性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此次兩棲類調查共記錄兩棲動物2目8科31種,九連山角蟾的發現,既填補了九連山保護區發現新物種的空白,也是九連山保護區作為“中國最美森林”生物多樣性最充分的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