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譯

九譯

九譯

jiǔ yì

(1).輾轉翻譯 (參見象胥重譯)。

a. 《史記·大宛列傳》:“重九譯,致殊俗。” 張守節正義:“言重重九譯語而致。”

b. 《文選·張衡<東京賦>》:“重舌之人九譯,僉稽首而來王(僉,皆也)。” 薛綜註:“重舌謂曉夷狄語者。九譯,九度譯言始至中國者也。”

c. 《晉書·文帝紀》:“雖西旅遠貢,越裳九譯,義無以逾。”

d. 唐·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東蠻》:“睢盱萬伏乖,咿嗢九譯重。”

(2).指邊遠地區或外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譯
  • 拼音:jiǔ yì
  • 解釋:邊遠地區或外國
  • 出處:《晉書·江統傳》
a. 《晉書·江統傳》:“ 周公九譯之貢,中宗納單于之朝” 。
b. 《漢魏叢書.韓詩外傳》(卷五):成王之時(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公之侄),有三苗貫桑而生,同為一秀,大幾滿車,長几充箱。成王問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期三年,果有越裳氏(清魏源聖武記》卷七云:寮國,即古越裳氏),重九譯而至(參見司馬遷史記》“重譯款塞而至”),獻白雉於周公。道路悠遠,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達也,故重譯而來。周公曰:吾何以見賜也?譯曰:吾受命國之黃髮曰(爾雅釋詁:黃髮,老也,壽也):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於茲矣。意者,中國殆有聖人,盍往朝之?於是來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來。詩曰:於萬斯年,不遐有佐(《詩.大雅.下武》文,毛傳云:遠夷來佐也。鄭箋云:武王受此萬年之壽,不遠有佐。言其輔佐之臣,亦宜蒙其餘福也。)。
c. 唐·包佶《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歸國》詩:“上才生下國,東海是西鄰。九譯蕃君使,千年聖主臣。”
d. 元·耶律楚材《為子鑄作詩三十韻》:“東鄙收句麗,西南窮九譯。”
e. 清·王士祿《詔罷高麗貢鷹歌》:“真人御極臨八荒,百蠻九譯皆享王。
f. 《太公金匱》:武王伐,丁侯不朝。尚父乃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大劇,使人卜之,祟在周;恐懼,乃遣使者請之於武王,願舉國為臣虜,武王許之。太師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巳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謂使曰:「歸矣。吾已告諸神,言丁侯前畔義,今已遣人來降,勿復過之。比使者歸,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辭歸,至,丁侯病乃愈。四夷聞之,皆懼,各以其職來貢,越裳氏獻白雉,重譯而至。
(3).官名。漢有九譯令,猶後世通譯官。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