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地質歷史上,歷經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山地錯落、險峰插雲、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觀。

2019年4月17日,九華山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批准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 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
  • 名峰:名峰70餘座
  • 千米以上:30餘座
地理環境,主要景點,景點榮譽,

地理環境

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有山峰99座,其中有名峰70餘座,千米以上有30餘座。
整個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石構成,盆地峽谷眾多,地質環境優越,不僅群峰競秀,植被繁茂,瀑飛泉涌,而且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著稱於世,素以名峰、奇松、日出、雲海、佛光、霧凇等聞名遐邇。
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也因此成為了人們戶外休閒,觀光旅遊的理想場所。
2009年在全國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評審會上,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順利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專家評審,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九華山正式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九華山地區地形上歸屬中國地形單元的第三階梯東南丘陵,北側緊鄰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側為皖南山區山嶽地貌。
九華山地區的丘陵起伏較大,切割較深,總體南北向,中間高,四周低,海拔高度在50m至1344m之間。
花崗岩地貌山脊山峰顯著,石灰岩溶洞發育,具有多層分布特點。溝谷流向多呈南北向和近東西向。

主要景點

主要地質遺蹟有:花崗岩地質遺蹟、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石灰岩岩溶地質遺蹟、水文地質遺蹟、大斷裂帶遺蹟。
花崗岩地質遺蹟
花崗岩峰叢:花崗岩峰叢一般是指花崗岩岩體由節理、劈理、斷裂、流水、冰凍及風化等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地貌景觀,多以錐狀、柱狀、脊狀、穹狀、箱狀等地貌形態出現,通稱為峰叢。
九華山以峰為體,花崗岩奇峰遍布整個九華山園區,已命名大小山峰71座,共分5種類型:錐狀峰(大古鋒);脊狀峰(十王峰等);柱狀峰(北蠟燭峰等);箱狀峰;穹狀峰(天華峰等)。
各種峰近八成形成於燕山晚期九華岩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岩中。
花崗岩怪(巧)石:九華山園區內花崗岩怪(巧) 石廣布,千姿百態,怪(巧)石是一種特殊的象形地質體,它是花崗岩由水平節理、垂直節理、斜節理,經風化、崩塌和流水等地質作用形成特殊地質景觀。
在九華山園區內峰叢中,經怪(巧) 石點綴,可謂“峰峰無石不迷人”,有的纖巧秀麗,如雕如刻;有的似人似物,類禽類獸;有的獨立成景;有的與松、石為伴,巧妙組合成了各種造型,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正是這些形態別致、意趣無窮的怪(巧)石,構成了九華山園區主要地貌景觀。
九華山怪石數量眾多,選入《九華山大辭典》(2003年) 園區內怪(巧) 石44處。
怪石按其成因可分為4種類型,即風化剝蝕型:大鵬聽經、觀音望佛國等;崩塌型:定海神針、仙人曬靴石等;崩塌堆積型:馬頭石等;滾石型:大象出林石等。已命名的怪石全部形成於九華山岩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岩中。
花崗岩洞室:九華山花崗岩洞室,其成因類型、規模大小、分布地域各不相同。或沿花崗岩節理、裂隙風化侵蝕而成,或為水流侵蝕、潛蝕而成,或為巨石崩塌巧堆妙砌而成。
根據入選《九華山大辭典》(2003年) 九華山園區內洞室共16處,洞室全部分布於第三次鉀長花崗岩中。
所形成的洞室,如洞如室,深邃清幽,按成因分成3類。即構造洞室:地藏古洞;構造崩塌洞室:古佛洞;崩塌堆積洞室:才子洞。
花崗岩山間盆地:由於受構造作用和岩性等因素的影響,在河流(溪) 的源頭,常發育成四周較高中間相對較平且低的盆狀地形。
九華山盆地規模較小,在數平方公里以下,海拔高度多在800米以下,除九華街盆地、老常住盆地發育於青陽岩體與九華岩體接觸帶外,其餘均發育於九華山第三鉀長花崗岩中。
按成因分為:侵蝕盆地:翠峰盆地;構造侵蝕盆地:閔園盆地;差異風化侵蝕盆地:老常住盆地。
花崗岩峽谷:分布在花崗岩區的較高海拔地帶的深切割區,其谷坡陡峭,長度遠遠大於深度,它通常發育在構造破碎帶或抗風化能力不同的兩種岩石接觸部位,呈“V”型或“U”型。
按成因分為3種類型:即構造侵蝕型峽谷:閔園峽谷;差異風化型峽谷:百丈潭峽谷;侵蝕型峽谷:龍池峽谷。
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蹟
在第四紀更新世時期,九華山曾出現冰期和冰川活動,冰川的刨蝕、侵蝕和搬運作用,留下了冰川遺蹟,造就了冰蝕地貌。
冰川遺蹟主要分布在園區的西部,即橋庵—九華街—下閔園一帶。
主要冰川遺蹟類型有:終磧堤:大小混雜的堆積物組成壟崗狀冰川末端堆積,如橋庵冰磧堤;漂礫:大小混雜,排列無序的礫石,如下閔園漂礫;冰斗:冰川在運移過程中鏟削基岩形成的椅狀地形,如九華冰斗; U型谷:是冰川順山谷運移過程中,切削兩側基岩形成的地貌,見於龍池—甘露寺—九華山大門。
石灰岩岩溶地質遺蹟
該遺蹟主要見於魚龍洞園區。
水文地質遺蹟
九華山水文地質遺蹟主要有瀑布、潭、泉、池、澗等。
大斷裂地質遺蹟
地質公園內有大斷裂一條,即九華山大斷裂。該斷裂位於九華山園區中部,走向北東7°,區內長33km,且南北兩端均伸出區外。主要發育於九華山複式岩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岩中。斷面傾向東,傾角60°~80°,破碎頻寬10~100餘米。斷裂平移距離約150m。構造岩由破碎帶中心向兩側為糜棱岩—角礫岩-破裂岩的橫向分帶性,最外者為劈理化帶,沿斷裂帶在上閔園充填有安山玄武玢岩脈,在南部充填有一寬約10m,長1000餘米的石英脈。東盤南陽林場一帶中上寒武統被斷層左行牽引發生褶皺。地貌上從南面進天門至北部下閔園形成一長達8Km的溝谷,局部形成峽谷。南部充填石英脈形成南北向的山脊。
根據岩體剝蝕程度及充填的安山玄武玢岩脈,說明該斷裂帶切割深。從區域特徵分析,該斷裂帶至少表現為兩期活動性質,早期活動控制了九華複式岩體第三、四期岩漿的侵入及一系列脈岩的分布,晚期則為左旋剪下,並破壞了早期侵入的岩體及脈岩。斷層東盤相對下降,向北平移,屬正平移斷層,力學性質為壓扭性。

景點榮譽

2019年4月17日,九華山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會議正式批准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