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牧林氏

九牧林氏

九牧林氏,林氏源遠流長,東晉初年晉安林始祖祿公入閩,傳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又五世而至萬寵,唐開元間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韜、披、昌。韜公之孫欑公,唐德宗雙闕以旌表其孝,時號"闕下林家",宋代,闕下林家裔孫伋公為興化進士,因官晉江縣尉遂家泉州,子杞公為天聖進士,歷知康、淄、雅、泰四州,生九子:景淵、景佑、景默、景輝、景泰、景瑞、景元、景貞、景亨,先後為知州,世稱“九牧林氏”、“父子十知州”為了與莆田林披九子區別,又稱“宋九牧”、“泉州九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牧林氏
  • 屬於:林氏
  • 時期:東晉初年
  • 類型:姓氏
九牧林房系,九牧林淵源,太始祖伋公,始祖杞公,民間傳說,繁衍播遷,發源地,太始祖墓,

九牧林房系

長房 景淵公知惠州
二房 景佑公知泗州
三房 景默公知壽州
四房 景輝公知瓜州
五房 景泰公知徐州
六房 景瑞公知常州
七房 景元公知邳州
八房 景貞公知宿州
九房 景亨公知華州

九牧林淵源

闕下林家支派
唐時莆田林欑,城關拱辰門外人,舉進士不第。唐貞元初(786年)為福唐(今福清)縣尉,母病後棄官歸故里。貞元八年(792年)母病逝,林欑思母而水湯不入五日,幾乎殞亡。第二年將母與父合葬,兄弟結廬於墓側。春天三月二日,有白鳥來翔,甘露降惠,三日不散。唐著名詩人歐陽詹作《甘露述》記其事,有云:“其(露)滴有大如梧桐子,其味甘,瑩然如珠,鏗然玉聲”。當地官府驚聞上報,觀察使李若初下來驗實,突然甘露消去,里人失色,林欑大哭而曰:“天所降禍於我!”俄而,陰雲四合,甘露復集,白鳥迴翔。這事傳聞於朝廷,貞元十三年(797),唐德宗賜命立雙闕(建築物)其閭(里巷的大門),名曰“唐貞元旌表林氏門閭”,時號“闕下林家”,里稱為“義門”。這些事在《新唐書》中有記載。闕下林家尊欑公之父為闕下一世。
闕下林家裔孫遷徙泉州
闕下八世林伋北宋授晉江縣尉居霞洲,生林杞,林杞字卿材,登宋天聖五年進士,歷知康州、雅州、泰州、淄州,以光祿卿致仕,卒年九十。妣胡氏,生九子:林景淵知惠州,林景佑知泗州,林景默知壽州,林景輝知瓜州,林景泰知徐州,林景瑞知常州,林景元知邳州,林景貞知宿州,林景亨知華州,是為宋九牧,聯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太始祖伋公

伋公字進之,號泮洲,興化進士,任晉江縣尉,家居霞州,因冠於泉郡之筍江霞州傳派,是為泉州霞州林之始祖,妣吳氏封安人,子三:杞、植、朴,公生於宋太平興國七年(982)正月初六。卒於嘉佑八年(1063)九月十二。享年八十一歲。伋公暨妣合葬於晉江三十三都新門外烏石山,該墓現為泉州市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
伋公兄弟中排行第七,自幼聰穎好學,活潑好動,常與兄長結群泅渡木蘭溪。吟詩賦詞。亦與鄉黨習武騎射,施拳弄腿,研讀兵書,素以文武才勇稱道里閭。公自幼深得眾兄長寵愛。但公不以為驕,豪俠忠厚,尊祖敬宗,孝順父母,兄弟情長,篤愛至深,伋公為官勤敏清慎,氣節凜然有風,不樂瑣事而沽名。時筍江兩岸不時被洪水沖淹,遂令於兩岸栽植柳樹、刺桐樹,以根固和美化兩岸,同時築建六座渡頭。為保一方平安,就在江中練水兵,提高海防防禦實力,並開闢對外貿易,商賈雲集。

始祖杞公

伋公長子杞公字卿材,少年得志,天聖五年(1027),登王堯臣榜進士,歷康、雅、泰、淄四州知州,後擢光祿寺卿。明嘉靖十六年丁酉(1 537年)河南衛輝縣知事溫尚志盛讚林杞公:“才華卓著,鴻聲早沸於兩京。”“府君天性,惟善是敦,恤孤憐貧,遐邇沾恩,乃邀天眷,裒發八孫,誕生九牧,載譽乾坤。 ”子九:長子景淵公知惠州;次子景佑公知泗州;三自景默公知壽州:四子景輝公知瓜州;五子景泰公知徐州;六子景瑞公知常州;七子景元公知邳州;八子景貞公知宿州;九子景亨公知華州。世稱宋九牧,又稱後九牧。自是宋九牧後裔在泉郡及各縣邑繁衍生息,瓜瓞綿綿,歷代名人輩出簪纓笏替。尊林杞公為宋九牧祖,

民間傳說

大中祥符庚戍(公元1010年)晉江縣尉林伋選擇距尉廳和玉泉山莊之間晉江三十四都福田鋪、湖叉交錯的筍江霞洲(紫霞寺邊)水鄉定居。時宋王朝剛建立半個多世紀,海氛不靖。為確保刺桐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持續發展,中外商家人身安全,臨漳門外浮橋街、霞洲街集散地的繁榮,林伋配合有司,在晉江的龍江、筍江、浯江段設營訓練水兵海勇,在筍江南岸築建六座渡頭,為防洪水沖淹,遂令皆栽植柳樹、榕樹間或刺桐樹以固江岸和美化兩岸。此六座渡頭以及浮橋破岬渡頭、塔頂十餘丈天然斜石坡渡頭,俗稱“石皮”。不僅對渡黃甲街、臨漳門,而且形成了名聞遐邇的“筍江古渡”。
林伋有經商意識,發動浮橋人除農桑外,還利用木帆船、櫓船、舢舨、竹排的靈活輕便,裝卸部分停泊於刺桐港的番貨、遠物、異寶珍玩、香料鐵器等,穿梭於筍江古渡,將舶來品集散於各府郡之集市中。南安、清溪、桃園場的“湖頭船、安溪船”滿載筍乾、谷粟、山貨、甘蔗匯集於霞洲、浮橋之筍江古渡。元明清已將堆場擴充至石崎鄉的火燒埠(即後稱的殼灰埠和清末、民國間的牛墟場)。
俗話說“一業興、百業盛”,浮橋街、霞洲大路街的各行各業如雨後春筍般形成,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斯時的繁榮,僅亞於泉郡的聚寶街,是名符其實的中外商人在泉購銷聚散地之一的名古鎮,到霞洲媽祖行香的信眾隨之增多,媽祖香火隨即向郡內外擴展。
元豐甲子(公元1084年)林杞以光祿寺卿致仕還鄉,達官顯貴,騷人墨客,船匠人均來拜訪,鄉紳訴其受水患之苦,林杞自幼生活在筍江邊、深受洪災泛濫的痛苦,明白眾人來意,義無反顧勘察筍江水文走勢,鳩工庀材,遂於乙丑年(公元1085年)動工建造霞洲碼頭。砌築筍江南岸護岸石牆,俗稱“石城”,修繕被洪水沖壞的各甲渡頭及村中排水溝渠、暗涵等,至元祐戊辰年(公元1088年)訖工,為筍江古渡又增一景。宋元明清水毀均有人修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大洪水加地震,霞洲碼頭頂部被洪水沖毀部份。民國九年(1920年)霞洲碼頭頂部又遭大洪水毀壞更嚴重。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導水工程董事會修復並在原碼頭尖修建增長4.6米(1.4丈),現存碑石壹塊上書“霞洲磯”以及顏體“南無阿彌陀佛”新碑壹塊(此原碑較寬、高,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被手扶拖拉機倒車時撞斷)。200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整治晉江兩岸時,該增建加長的4.6米碼頭被拆除,保持宋代原貌。所剩斷垣殘牆的護岸牆皆被砌入延伸取齊的新護岸堤內。

繁衍播遷

泉州霞洲宋九牧後裔繁衍播遷海內外,自宋代至今,歷經千年滄桑。目前資料顯示,派衍的外地區主要有港澳台、菲律賓、泰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地。在泉州南安著名僑鄉梅山林坂一帶,包括碼頭內柯等地,仍有大批宋九牧後裔聚族而居,林坂族譜記載,有明嘉靖年間遷往廣東潮汕惠來等地,還特別註明渡海遷台的史實。以遷台竹園派為例,該派在台灣已發展成一大族,早在八十年代就派人來林坂尋根謁祖。此外,譜載還有居印尼、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而以菲律賓人眾最多。菲律賓宋九牧後裔,多年來一直關心桑梓,捐巨資興建學校教學樓,設立教育基金會,興建鄉村水泥大道,樹立牌樓取名長林古道,寓意紀念林氏祖源。 元中葉,泉郡林伋公八世孫仲弦,由霞洲拆居石獅市蓮江(蓮埭)村立族,傳衍族眾萬餘,支派分布蚶江,五堡,石獅等鄉鎮及東南亞各國,是石獅一帶一大望族.
元末至正年間,宋九牧後裔林錫昌,由霞洲至晉江西濱桂林里.肇居繁衍十三個自然村,除旅居內地和港澳台,菲律賓,東南亞,歐美等地外,現在人口一萬三四千人,也是晉江僑鄉一大望族。
泰國林氏,是當地一大名們望族,在華僑社會名聲很高,他們為發展中泰友誼做出巨大貢獻。在泰國林氏當中,有很多是來自廣東揭陽一帶的,但追根溯源,即可追溯到泉州霞洲的宋九牧,根據《泰國西河林氏族譜》的記載,泰國宋九牧林氏世系是從泉州霞洲林伋公開始的。除此之外,在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各國均有宋九牧後裔分布。

發源地

出泉州市新門外在筍江岸邊,有名揚四海的泉州浮橋霞洲,這裡林姓因傍筍江而居,遂稱筍江霞洲林氏。時至今日,筍江岸邊林氏仍然聚族而居,這裡是宋九牧的發祥地,如今成了海內外宋九牧華裔尋根謁祖的聖地。 霞洲社區位於江南街道北面。東臨筍江溪,西鄰錦美社區,南連王宮社區,北接浮橋街。興賢路、江濱南路兩條公路從社區經過。地形平坦,交通便捷,經濟發達。以駐地霞州村而得名。轄一個自然村(霞洲)有六個村民小組。霞洲原隸屬鯉城區浮橋街道,2006年11月因行政區劃調整,現隸屬江南街道。 霞洲社區是正宗的南少林青獅陣的傳人,陣容壯觀,器械完整,青獅威武,至今也有數百年的歷史。"宋九牧林"始祖林伋公出自霞洲社區。林伋,字進之,號泮洲(公元982-----1063)。1008年中進士,任晉江縣尉。因官家居筍江邊紫霞(霞洲村)迎娶烏石村"玉泉莊園"主吳員外之女吳小姐為妻於任上。生有三子:長子林杞、次子林植、三子林朴。林杞於1027年榜進士,歷知康、雅、泰、淄四州知州。林杞公生九子俱登進士第。世稱泉州宋九牧。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並譽輝映。建在霞洲的媽祖宮也有數百年的歷史,香火旺盛。愛國旅菲已故作家、詩人林健民和林文思,熱愛家鄉教育事業,創建新華中心國小教學獎學基金會,並捐資黎明大學。抗日愛國志士,菲律賓"中華青年德育社"正主席已故蔡彩映先生也是霞洲人。現代也出兩位名人:一是我國第一批北極探險考察科學家林雙淡同志(海洋研究)。二是中國美術家、中國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林劍仆同志。

太始祖墓

九牧林太始祖林伋墓
伋公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江南鎮烏石村烏石山,是泉州現存不多的宋代名人墓葬。
九牧林太始祖林伋墓九牧林太始祖林伋墓
伋公系北宋·興化(今莆田市)進士、晉江縣尉,為闕下林家後裔,因為官遂家泉州新門外筍江畔(霞洲)。伋公後裔霞洲林氏兄弟九人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與莆田“唐九牧”並譽;伋公為“宋九牧林氏”泉州始祖。

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碑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碑
墓坐東北朝西南,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晉江專員林夢飛倡議重修。現墓規制為交椅形三合灰墓,墓碑中浮雕雲月,月中陰刻楷書“林氏祖墳”。墓長13.8米,寬8.6米,墓前尚有丹池一窪,約50平方米。墓道曾受破壞,現按原貌修復。現為福建省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