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降諸城覺而有

《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降諸城覺而有作》 作者是南宋陸游 。該詩抒發了作者對從軍的嚮往和對戰勝的懷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九月十六日夜夢駐軍河外遣使招降諸城覺而有作
  • 創作年代:宋朝
  • 作品出處:劍南詩稿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陸游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殺氣昏昏橫塞上,東並黃河開玉帳。
晝飛羽檄下列城,夜脫貂裘撫降將。
將軍櫪上汗血馬,猛士腰間虎文韔。
階前白刃明如霜,門外長戟森相向。
朔風捲地吹急雪,轉盼玉花深一丈。
誰言鐵衣冷徹骨,感義懷恩如挾纊。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嶽原無恙。
更呼斗酒作長歌,要遣天山健兒唱。

詞句注釋

  1. 河外,指黃河以北。
  2. 塞上,指邊塞。並,讀bàng,同“傍”。“東並”就是東邊依傍著。玉帳:古代主帥的軍帳。這兩句說官軍駐紮在塞上,倚靠黃河安營設帳。
  3. 羽檄:檄是古代戰爭專用的文書。古代緊急文書上插羽毛,稱為羽書。列城:眾多城堡。貂裘:古代戰將所穿的貂皮軍裝。這兩句說官軍早晨向敵方的城堡發出招降書,晚上便有敵人來投降並受到安撫。
  4. 櫪:馬廄。汗血馬:中亞出產的一種良種馬,這種馬身上有很多寄生蟲,馬的皮膚因蟲咬而經常出血,所以稱為汗血馬。韔(chàng):裝弓的袋子。虎文韔就是畫有虎形圖紋的弓袋。
  5. 白刃:指刀劍。長戟:一種武器。森:森然,整齊排列。這兩句描寫將軍帳外警衛森嚴的場景。
  6. 朔風:北風。轉盼:轉眼之間。玉花:雪花。
  7. 鐵衣:戰士身穿的鐵甲。纊(kuàng):絲棉。挾纊就是披著棉衣。《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楚王在冬天巡視三軍,以示關懷,士兵心中感到溫暖,好象身上穿了棉衣,忘記了冬天的寒冷。
  8. 腥臊:古代南方人嫌北方人,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吃生牛羊肉,身上有一般腥臊味。這裡用“腥臊窟穴”代指北方敵人的大本營。太行即太行山,北嶽即恆山,此時已被金人占領。無恙:平安無事。
  9. 天山在今新疆境內,不屬宋朝疆域,而是“漢唐故地”。這兩句引用唐朝薛仁貴的故事。武則天時期,薛仁貴率軍在天山與回紇軍隊交戰時,連發三箭射殺回紇勇士,並贏得了那次戰鬥的勝利,當時軍中編寫歌曲稱讚薛仁貴的戰功,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陸游的意思是:在收復了太行山、恆山等宋朝的故地之後,還要繼續進軍,恢復漢唐以來的故土。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乾道九年(1173),當時陸游在嘉州(今四川樂山縣)執行軍務。唐代詩人岑參曾任嘉州刺史,岑參著有《岑嘉州集》,集中有大量描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的詩作,那些詩作充滿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陸游少年時代就喜歡岑參的詩,認為他是李白、杜甫之後最好的詩人。到嘉州後,他又曾收集刊刻岑參的詩集和畫像。此詩的內容和風格都深受岑參的影響,詩中所寫的這場“秋夢”,也有摹仿岑參的痕跡。然而,岑參所描寫的往往是真實的情境,雖然常有誇張;而陸游這首詩則是“紀夢”之作,雖然恍如真實;岑參表現的是國家強大時期的邊塞,而陸游所寫的則是尚被外族占領的河山。兩者之間,必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此,此詩雖然看得出岑參的影子,但慷慨之中暫存憂憤,豪邁之外又顯悲涼,這些都是岑參所沒有,而陸游所獨有的。

作品鑑賞

本詩於乾道九年(1173)九月寫於嘉州。河外,指黃河以北的金人占領區。招降諸城,招降各城的敵人。覺,醒來。本詩全寫夢境,描寫宋軍將士勇往直前,掃滅敵人,收復失地後萬眾歡騰的動人情景。全詩洋溢著詩人渴望出師北伐、恢復中原的戰鬥熱情。題中寫明“覺而有作”,但並沒有寫出“覺”後面對現實而產生的悲哀,讓人們從滿紙歡樂中去體味詩人內心深沉的悲涼,從幻夢中去認識他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