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區

九原區

九原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東鄰東河區、石拐區,北靠青山區、昆都侖區,北靠大青山,南臨黃河,地處土默特平原與河套平原的結合部。位於“呼包銀榆”經濟區和“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是包頭新都市中心區所在地。

九原區轄1個蘇木、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個工業園區。總面積734平方公里,2018年總人口30萬人,由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等19個民族構成,其中蒙古族主要聚居在西部阿嘎如泰蘇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原區
  • 外文名稱:Jiuyuen District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 下轄地區:1個蘇木、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 政府駐地:建設路
  • 電話區號:0472
  • 郵政區碼:014060
  • 面積:734平方千米
  • 人口:20.1萬人(2012年)
  • 方言:晉語包頭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著名景點賽汗塔拉生態園
  • 火車站:包頭站、萬水泉站
  • 車牌代碼:蒙B
  • 區委書記:高勇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產,動植物,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事業,社會保障,交通,旅遊,風土人情,歷史名人,呂布,領導信息,區委領導,人大領導,政府領導,政協領導,

歷史沿革

戰國,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後,九原是趙國最西部的一個建置,也是現九原區境內最早設定的行政建制。
秦朝,區境屬秦九原郡管轄,郡治九原縣(今麻池古城遺址)。九原郡轄境相當於今巴彥淖爾盟的臨河縣和五原縣、今伊克昭盟的達拉特旗和杭錦旗,以及今包頭市九原區所轄範圍。
西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區境屬五原郡管轄且是五原郡政治、經濟中心。此前,區境一度為匈奴轄境。
元朔二年,漢將衛青、李恩出雲中郡(治今托克托縣北古城)進擊匈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五原郡轄16個縣。其中有4一個縣在今九原區境內。九原縣為郡治,在今麻池古城;五原縣,今哈德門古城;固陽縣,今古城灣古城;臨沃縣,遺址不詳。
新(8一23年),改五原郡為獲降郡,區境為獲降郡所轄。九原縣為成平縣、五原縣為填河亭、固陽縣為固陰縣、臨沃縣為振武縣。
東漢建武元年至建安二十年(25—215年),區境仍歸五原郡管轄;建安二十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5一219年),區境為新興郡管轄。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東漢政府“省雲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縣領其民,合為新興郡,屬并州。”東漢初,從建武五年到十六年(29一40年),區境曾在盧芳割據政權的控制之下。盧芳,今寧夏同心縣人,自稱是漢武帝曾孫,於建武五年,割據五原、雲中、朔方、定襄、雁門五郡稱帝,都九原縣。建武十六年降漢。
三國時,未在區境設立建制。220年,鮮卑拓跋部在首領力微率領下人居九原地區。
九原區麻池的呂布塑像九原區麻池的呂布塑像
西晉時,區境為鮮卑人牧地。
東晉時,鮮卑人曾兩度建國。鹹康四年至太元元年(338—376年),拓跋首領什翼鍵建立代國(所轄範圍相當於今內蒙古中部和晉北地區)區境是代國的一部分。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鮮卑拓跋建立北魏,定都盛樂(今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區境成為北魏轄地。延和初年(432年),拓跋燾在陰山設定六鎮,以防柔然侵入,區境位於六鎮之一懷朔鎮的南部。正光五年(524年),懷朔鎮改為朔州,區境為朔州管轄。
隋朝,開皇元年至五年(581—585年)區境為隋五原郡轄境。之後,區境一直為突厥族的牧地,直到唐朝景龍二年(708年)為止。120多年裡,這一帶呈現一派“人民羊馬,遍滿山谷”的景象。
之後,歸唐關內道豐州中受降城(今敖陶窯子古城)管轄。景龍二年,唐朔方軍總管張仁願“於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中受降城即在現九原區境內。其間,開元十年至天寶八年(723—750年)安北都護府設在中受降城。
遼宋時期,區境大部歸西夏(1032一1227年)黑山威福軍司管轄。西夏和遼朝的國界線遺址就在今沙爾沁村東。
元朝,區境歸大同路雲內州管轄。雲內州農業、陶瓷業發達。元詩人劉秉忠有詩描繪雲內州的風光:“出邊瀰瀰水西流,夾路離離禾黍稠。”
明朝,洪武無年至宣德十年(1368一1435年),區境歸明東勝衛管轄。宣德十年以後,直到明亡,區境為蒙古土默特部的牧場。
清朝,區境分屬土默特右翼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管轄。同時,區境還先後受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薩拉齊廳、五原廳節制。境內出現一地二治、蒙漢分理的格局。
清時,今興勝鎮烏拉特後旗(東公旗)管轄;今新城、麻池等歸烏拉特中旗(中公旗)管理;今哈業胡同、哈業腦包、哈林格爾等鎮、鄉歸烏拉特前旗(西公旗)管理;今古城灣、沙爾沁、沙木佳等鄉、鎮為土默特右翼旗六甲之地。境內漢民事宜,雍正元年(1723年)歸歸化城理事同知(正五品)管轄,乾隆四年(1739年)改由薩拉旗協理通判(正六品)管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薩拉齊理事廳管轄。光緒十年間(1884年),理事廳改稱撫民理事廳。
九原區九原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增設五原撫民理事廳,五原廳治隆興長,寄治包頭鎮(今東河區)。薩拉齊、五原二廳以東河區西腦包大照壁為界。從此,境內西部的漢人事宜改由五原撫民理事廳管轄。
1912—1923年(民國元年至民國12年),境內仍沿襲清朝建置,未作大變動,只是改廳為縣,設知事,廢同知;土默特旗改都統為總管(委任),烏拉特三旗仍設扎薩克(世襲)。其時,區境東部受土默特右旗和薩拉齊縣管轄,中西部為三公旗和五原縣節制。而五原、薩拉齊二縣在1914年(民國3年)以前隸山西省,之後受綏遠特別行政區管轄(民國17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稱綏遠省)。
1923一1926年(民國12年至民國15年),區境大部由包頭設治局管轄,東部仍由薩拉齊縣節制。民國12年3月,平綏鐵路通車到薩拉齊縣包頭鎮,包頭鎮始和薩拉齊縣分治、析薩拉齊縣磴口以西、五原縣西山咀以東設包頭設治局。
1926年1月至1937年12月(民國15年1月至民國26年12月),區境大部受包頭縣節制,最東部仍由薩拉齊縣管轄。
九原區九原區
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民國34年8月至民國35年),區境歸包頭市政務委員會和薩拉齊縣管轄。
1946年2月至1949年12月(民國35年2月至民國38年12月),區境分屬包頭市、包頭縣、薩拉齊縣管轄。1946年(民國35年)綏遠省政府撤銷包頭市政務委員會,分設包頭市和包頭縣。1947年2月(民國36年2月)包頭市和包頭縣又合署辦公,市長兼任縣長。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0年3月25曰至1953年10月5日,仍沿襲民國建置,區境分屬包頭市、包頭縣、薩拉齊縣管轄。
1953年10月5日,區境歸包頭市人民政府郊區臨時工作委員會管轄,境內始單獨設制。
1953年,綏遠省人民政府撤銷包頭縣建置,設立包頭市人民政府郊區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臨時工委”,為包頭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1954年5月臨時工委被撤銷,設立包頭市人民政府郊區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仍為派出機構。
九原區九原區
1960年4月至1963年5月1日,包頭市郊區建制被撤銷,區境分屬昆都侖區、青山區、東河區和石拐礦區管轄。
1963年5月1曰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准,恢復包頭市郊區建制。1963年5月1日設立包頭市郊區人民委員會;1968年2月改稱包頭市郊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月改稱包頭市郊區人民政府。
1998年,郊區有二個鄉(河東鄉、國慶鄉)和十九個行政村劃歸東河區、石拐區、青山區和昆區,總面積達500餘平方公里。
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准(民發[1999]22號)將包頭市郊區更名為九原區。
2000年,九原區轄4個鎮、9個鄉、1個蘇木。
2002年九原區轄5個鎮、5個鄉、1個蘇木:沙河鎮、莎木佳鎮、興勝鎮、麻池鎮、哈業胡同鎮、沙爾沁鄉、古城灣鄉、新城鄉、哈林格爾鄉、哈業腦包鄉、紅旗農場。
2007年,九原區轄7個鎮、3個鄉、1個蘇木:沙河鎮、莎木佳鎮、興勝鎮、麻池鎮、新城鎮、哈林格爾鎮、哈業胡同鎮、沙爾沁鄉、古城灣鄉、哈業腦包鄉、阿嘎如泰蘇木。
2008年6月,包頭市制定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將九原區沙爾沁鎮整建制劃出,將興勝鎮所屬的29個村,麻池所屬的5個村,哈業胡同鎮所屬的15個村,阿嘎如泰蘇木所屬的1個嘎查劃出。區劃後九原區轄區總面積由1858平方千米縮減為734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截止至2013年底,九原區轄4個街道、3個鎮、1個蘇木:沙河街道賽漢街道薩如拉街道白音席勒街道麻池鎮哈林格爾鎮哈業胡同鎮阿嘎如泰蘇木。區政府駐沙河街道。
九原區九原區

人口民族

2012年總人口20.1萬人,由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等19個民族構成。

地理環境

位置

九原區
包頭市九原區位於內蒙自治區的西部,處於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結合部。地跨東經10°37″--110°27″,北緯40°5″--40°17″之間,占據包頭的西郊、南郊。它東鄰東河區、石拐區,北靠青山區、昆都侖區,西連巴彥淖爾的烏拉特前旗北依大青山烏拉山,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的達拉特旗相望。

地貌

九原區的地形是北高南低,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綿延千里的陰山(昆都侖溝以西為烏拉山,以東為大青山)橫亘於九原區北部。黃河沿九原區南境從西向東蜿蜒而過,陰山和黃河之間是沖積平原。九原區東北還有一塊不大的丘陵區。

氣候

九原區屬北溫帶大陸氣候,乾旱多風,春季乾旱少雨多風,夏季溫和短促,秋季涼爽溫差大,冬季溫長而寒冷。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氣溫6.8攝氏度,七月平均氣溫22.5—23.1攝氏度,一月平均氣溫-13.7攝氏度。無霜期約165天,最大凍土深度1.4米。
年平均降雨量33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094米,日平均風速3米/秒;全年日照時數317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是70%,是全國日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水文

九原區經的河流有;黃河、昆都侖河、五當河和三嘲河。
九原區九原區
黃河流經九原區長約80公里,水面寬130~458米,水深1.4~9.3米,平均流量824秒立方米。昆都侖河流經郊區長約32公里,平均流量0.1~3秒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3100秒立方米(1958年8月7日)。五當河流經郊區長約30公里,平均流量0.1~3秒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1660秒立方米(1958年7月26日)。三湖河流經郊區長約45公里,水面寬20米左右,平均流量8秒立方米。另外,還有東河、二道沙河、四道沙河等時令河,當地稱“乾河槽”,平時河床暴露,雨季山洪溢滿河槽,南流注入黃河。
總計地表水年總量約2.38億立方米,從70年代開始,年利用量約1.1億立方米,其中黃河水0.7億立方米,其它河水和洪水0.3億立方米,污水0.1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礦產

九原區境內有金、鐵、煤、粘土、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長石、雲母和石綿等。金分布於阿嘎如泰蘇木境內的梅力更溝、哈德門溝一帶,屬石英—鉀長石脈型同鉀,矽化破碎蝕變岩型金礦、含量為18克/噸,遠景儲量50萬噸以上。鐵分布於壕賴溝、楊樹溝,為鞍山式磁鐵礦石,儲量為3813萬噸。煤多分布在莎木佳、國慶和興勝一帶,可分為長焰煤、氣煤、氣肥煤、集煤、焦瘦煤等,多為中低灰、低硫磷易選煤,其中莎木佳一帶煤質較好,熱量在5000—7000大卡之間,儲量約6992萬噸。粘土主要分布在興勝一帶。石英石、長石分布在莎木佳、興勝一帶。石灰石主要分布於興勝、國慶、莎木佳和阿嘎如泰蘇木。石綿分布在昆都侖溝一帶,集中於長寬各15公里的範圍之內。

動植物

野生動物有:鳥類較多,分為留鳥、候鳥、旅鳥。常見的有石雞、麻雀、山雀、貓頭鷹、喜鵲、家燕、太平鳥、綠頭鴨等30餘種。兩棲動物有大蟾蜍等2目4種。爬行動物有蜥蜴、鱉等3目5種。哺乳動物有刺蝟、團羊、狐狸、狼、野兔、黃鼬、青羊、黃羊、鼠等。
野生植物有:側柏、山楊、山榆、柞樹、白樺、山杏、虎榛子、山櫻桃、黃刺梅、胡荊子、酸棗、文冠果、胡權子、油松、繡線菊、牛尾蒿、隱子草、白草、萎陵菜、虎尾草、扁穗丙草等。

經濟

綜述

2013年,九原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317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229億元,增長18%;財政收入預計完成33.5億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38075元,增長9.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15184元,增長11%。

第一產業

2013年年實現增加值13億元,增長1.6%。發放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等各類政策性資金3700餘萬元。農牧業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投資1.1億元,完成黃河九原段20公里路壩一體工程,組織實施陳家圪旦中低產田改造、公濟渠節水改造等5個農田水利項目,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1萬畝、高產穩產田1萬畝。哈業胡同農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啟動農畜產品交易市場,配套完成打不素至民勝通村公路等6個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區面積達到1.1萬畝;呱呱叫生產基地(一期)、蒙泰綠源肉羊等4個項目建成運營,蘊玉農業、田源牧場等8個項目進展順利,菜、乳、肉等農畜產品產量達到61.2萬噸。

第二產業

2013年,九原區實現增加值161.6億元,增長11.8%。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神華煤化工、明拓高碳鉻鐵(一期)、愛德建築配件等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運營平穩,實現產值60億元;神華碳四綜合利用、騰億鍛造等9個項目投產達效,鑫達金礦擴能、科強保溫材料等23個項目進展順利,形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規模擴張的良好態勢。九原工業園區承載力不斷增強。完成綜合商務區(一期)主體工程,實施園中園標準化廠房、污水處理廠等配套項目,入園企業達到70家,2013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0億元,實現稅收7.2億元,成為自治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九原區九原區

第三產業

2013年實現增加值124億元,增長8.9%。煤炭運銷業運營平穩,金創大廈28家企業完成運銷量3200萬噸,上繳稅金6億元;汽貿服務業快速推進,龐大、利豐等汽車商貿城20個4S店投入運營,實現銷售收入12.4億元;綜合物流業穩步發展,實施萬路通等綜合物流項目,建成呼鐵局包頭現代綜合物流園;商貿地產業加快發展,開工建設包商銀行大廈,完成天福廣場等項目主體工程,實施大成逐鹿會等房地產項目,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9.7萬平方米、銷售收入9.9億元;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梅力更景區、賽汗塔拉公園等景點提檔升級,“休閒採摘農業一日游”等觀光農業逐步興起,全年接待遊客7萬人(次)。
九原區九原區

社會

教育事業

2013年建成白音席勒、哈林格爾幼稚園,啟動沙河八小主教學樓和49中體育館項目建設。為義務教育階段2639名住校生提供免費午餐,為329名貧困生髮放教育救助金60.4萬元。

文化事業

2013年建成大九原歷史文化展廳和青少年文化宮,為14個村(社區)投放168件全民健身器材,為21240戶農牧民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燕家梁元代遺址被評為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醫療事業

2013年建成薩如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哈林格爾中心衛生院,新(改、擴)建3個蘇木鎮計生服務站和村(社區)服務室。

社會保障

2013年,九原區養老、醫療等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2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8%,將14類重大疾病和無責任方意外傷害事故納入大病保險範圍。按照上級要求提高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為1885名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月增養老金177元,為599名牧民發放禁牧補貼299.5萬元。

交通

京包、包蘭、包神、包白鐵路貫穿九原區全境,“海鐵聯運”大型貨櫃站將貨物直抵天津港發往世界各地;210國道、110國縱橫境內,呼包高速公路與正在修建的丹東至拉薩高速公路相接橫貫該區;包頭機場位於九原區中部,距九原區政府所在地僅5公里,航班可直達北京、上海、武漢等全國大中城市。

旅遊

九原區境內留有趙長城、秦長城、漢代古城、元代村落等歷史遺址區內國家級旅遊景區有梅力更景區、賽罕塔拉生態園、包頭世鹿園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梅力更召1處。2011年梅力更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內旅行社有2家、旅行社分社2家;區內星級休閒鄉村旅遊示範點4處;休閒度假村2處;農業採摘觀光園2處;農、牧、漁家樂43家。

風土人情

九原區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地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蘊。生活習慣、飲食文化、民族服飾、民族習俗、民族禮儀等顯示出少數民族獨有的特色。
境內蒙民早餐時多飲奶茶,佐以炒米、烙餅之類食物,有不飲空心茶之習。蒙民多以炒米、奶茶奶皮子、優酪乳、羊肉為主食。每逢春節,家家炒炒米、拉饊子、炸油食等。蒙古族有飲酒之習,忌吃馬肉,魚被視為聖品。肉食以全羊為最上,款代貴賓時用。食用全羊割分八塊,略用刀叉,但多用手持食,不用筷箸之類。
境內蒙古族,男子穿蒙古袍,其袍左右開岔,一般均系腰帶。腰帶上別一小褡褳,用以裝錢及小什物。婦女也穿蒙古袍,但兩側不開岔。蒙古族服飾大多喜歡色彩艷麗的紅、藍、紫。喇嘛則穿黃色。忌用黑色,黑色為服孝時所用。
境內蒙古族有獻哈達的傳統習俗。一般在佛像前祈禱、拜年、祭祀、婚宴、喜慶、謁見尊長等都行此禮,以表示敬意和祝賀。最為普通的見面禮是遞鼻煙壺。客至,一般都行請安禮。在喜宴或請客時,晚輩對長輩都要按順序請安叩頭,而後敬酒。

歷史名人

呂布

呂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漢族,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五原郡九原縣人(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紹效力,後占據徐州,自成一方勢力。於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由於《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演繹,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領導信息

區委領導

區委書記:高勇
副書記:李曉陸
區委常委:李少強、郝傑、白相華、劉永明張培遠楊立斌、金永強

人大領導

人大主任:劉石
副主任:連立新張開玉陳潤虎、馮長忠

政府領導

區長:暫缺
常務副區長:李少強
副區長:包曉虹、黃鳳山、杜林春、陳建華、王卉、丁淼

政協領導

主席:張春霞
副主席:溫志亮、莎仁花、喬俊、陳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