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式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日文:九七式狙撃銃)為日本於1937年(昭和12年、皇紀2597年)設計製造與服役的手動槍機狙擊步槍,由於以皇紀年份命名,故名為九七式狙擊步槍;日本自侵華戰爭起一直採用至二戰戰敗為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七式狙擊步槍
  • 外文名:九七式狙撃銃
  • 類型:狙擊步槍
  • 原產國:日本
  • 服役期間:1937年-1945年
  • 研發日期:1937年
  • 生產商:名古屋兵工廠、小倉兵工廠
基本結構,基本規格,特點,爭議缺點,其他,

基本結構

九七式狙擊步槍是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研發成功的,因此九七式步槍採用相同的6.5mm 有阪(Arisaka)彈藥。由於戰場需要,日軍在原來的三八式步槍基礎上曾改造過一種比較簡易的狙擊型步槍(稱為“三八改狙擊步槍”)。九七式狙擊步槍與三八式狙擊步槍不同之處是改用了較輕的槍托、加長的彎拉機柄(減少拉柄在操作時與瞄準鏡產生干擾)以及加裝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學瞄準鏡及加裝由粗鐵絲製成的單腳架。
九七式狙擊步槍全長1280毫米,槍管長797毫米,總重約3.95公斤,子彈初速為765米/秒,精確射程可以達到600米,最大射程則超過3000米。該槍採用內置式彈倉供彈,一次最多可壓裝6.5毫米有阪步槍彈5發。最初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安裝有同三八式改狙擊步槍一樣的2.5倍率光學瞄準鏡,而在二戰中後期生產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則裝配了性能更好的4倍率光學瞄準鏡。

基本規格

總重
3.95 公斤
全長
1,280 毫米(50.4 寸)
槍管長度
797 毫米(31.4 寸)
彈藥
6.5mm 有阪(Arisaka)
口徑
6.5毫米
槍機種類
旋轉後拉式槍機
槍口初速
2500 尺/秒
有效射程
460m
供彈方式
5發彈匣,內置彈倉
瞄準具型式
2.5倍或九九式四倍瞄準鏡

特點

在一戰之後,各國幾乎都忽視了狙擊手的作用,狙擊步槍的研製在這一時期也是停滯不前。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段時間裡面,只有少數幾個國家仍然堅持對狙擊手的訓練並設計出新型的狙擊步槍,日本便是其中之一。
因為三八式步槍本身射擊精度較高,所以九七式狙擊步槍在設計時並沒有作多大的改動,僅為其配上放大倍率為2.5倍的瞄準鏡和加裝由粗鐵絲製成的單腳架。瞄準鏡固定在機匣左側的位置,由於瞄準鏡的放大倍率太低,因此只適合對出現在300m以內的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使用瞄準鏡之後,為了不影響槍機的操作,九七式狙擊步槍將拉機柄改為向下彎折的形狀。另外,用粗鐵絲製成的單腳架實用價值不大,因為它的強度不足以穩定槍身,且十分容易損壞。九七式狙擊步槍曾在太平洋戰場上被廣泛使用,並一直服役至日本戰敗投降時為止。
一般來說日軍相當不擅長狙擊,狙擊手在日軍中的比例並不高,甚至在戰術上像是充任單位中的特等射手的職務,而非以小組方式進行作戰。另外儘管日軍的射擊技術並不是真的那么糟糕,不過原先6.5mm有阪子彈的設計上為了遷就工藝水平與反衝的問題,反而犯下很糟糕的錯誤,但是日本人卻一直發揮到淋漓盡致,甚至將這個錯誤徹底執行幾乎沒有想過要修改。
有坂步槍子彈重139格令(grain;139gr約等於9g)的彈頭已經算是二戰中“輕型”的彈頭,雖然也不落人後採用“Spitzer”銅質全金屬包覆鋼芯無艇尾彈頭(Full metal jacket,non-boat tail),但是以它50mm的彈殼所產生質量來推送彈頭經過122.6倍徑的槍管來看,M1903春田步槍的.30-06子彈等於是63mm的彈殼推送7.82mm的彈頭經過78倍徑的槍管,然而有效射程高達1,100碼。
如果說“高倍徑就等於高威力”,顯然有個迷思上的盲點並沒有被發現,也很難相信有坂不清楚彈頭與槍膛之間的摩擦力其實並沒有消失與改變。6.5mm有阪子彈另外一個錯誤就是彈頭尾端並未採用“艇尾”(boat-tail)設計;有“艇尾”的彈頭在空氣動力學上會有較佳的表現,遠勝沒有“艇尾”的彈頭;沒有“艇尾”的彈頭威力比有“艇尾”的彈頭大,肇因彈頭受火藥雖送面積大於有“艇尾”的彈頭,並且彈頭與槍膛的氣密效果也優於有“艇尾”的彈頭。
然而這一次有坂又忽略了大氣對於移動的物體有絕對不同的對待方式;6.5mm有阪子彈在大氣中高速前進時,其梭狀尖端固然能快速有效地將空氣“推開”,然而推開後的真空大氣以正常的壓力形成合併;在前進中的子彈正後方會一直保持一個真空區域由於子彈前方空氣被推開的關係,大氣在進行回填的程式時會受到真空的影響而優先填補真空的部份,也等於說空氣追逐著這一塊真空並且還以被吸入的方式進行填補,所以空氣會持續呈現出渦流狀(turbulence)。
以這樣的形狀通過大氣,該物體的後方的大氣反而會形成一股“拉力”(drag force),因為空氣渦流對於物體本身也會形成干擾,尤其依賴慣性為動能的拋射物其動能遞減的效率最快,如果日本人相信“威力”而忘記大氣所給予的條件與限制的話,很難區別這種理念是基於猖狂還是愚蠢。
再者以威力來說,6.5mm有阪子彈彈殼容積率粗算值(Solidity Approximation Measure)為49.51mm³,火藥重量只有39格令(24.96g),.30-06子彈容積率粗算值為76.0mm³,從數據上即可看出.30-06子彈裝藥量比6.5mm有坂子多出約40%,自然彈藥燃燒產生的能量也高過6.5mm有坂子彈;這很難讓人理解日本人對於“威力”的看法與立場源於何處。如果說認為高威力的子彈產生的反衝會造成對射擊的干擾,那么後來研發出口徑7.7mm的九九式步槍又代表什麼,難道是昔日之是今日所非?
所以說以這樣的威力要推送會受到大氣“拉力”的彈頭先通過122.6倍徑的槍管,無怪乎三八式步槍系列(包括九七式狙擊步槍與三八式狙擊步槍)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其有效射程與殺傷力均不足。

爭議缺點

然而在一面倒的評論中,6.5mm有坂子彈與九七式狙擊步槍仍然有兩個不可思議的特性;平均來說小口徑的彈頭經過約24吋長度的槍管,槍口在射擊時的閃焰幾乎不明顯,原因在於這一段距離的空間內彈藥的燃燒程式不是完成就是接近完成,因此射手得於黑暗中得到掩護與隱匿(見槍管)。
至少九七式狙擊步槍在這一點發揮的非常優異,往往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官兵在特定距離內死於日軍冷槍之下而無法標定日軍狙擊手的位置進行還擊,都要拜九七式狙擊步槍所賜;不論在夜間美軍官兵都無法看見九七式狙擊步槍吐出的火舌;在白天也見不到九七式狙擊步槍口的白煙與塵土。
不過這並不代表日軍狙擊手是無敵的;日軍狙擊手往往不會變換射擊位置,只會死板地在同一個陣地上打到死為止;對於美軍的攻擊僅僅發揮“遲滯”而不是“威嚇”的效果。美軍的戰術也沒有改變過,一旦遭遇狙擊手,步兵在環境允許的狀況下,使用巴祖卡火箭筒發射一枚60mm的高爆反裝甲火箭彈,把狙擊手跟灌木叢或者是樹梢轟成一片無法區分。
九七式狙擊步槍另外一個不可思議的特性是擁有低深平穩的彈道與終端彈道,儘管6.5mm有坂子彈初速僅有770m/s,不過很多經歷過抗戰的老兵對於有阪子彈彈頭的印象就是具有“一槍兩眼”(貫穿力)的效果;只要沒有被擊中動脈、重要器官或者骨骼,甚至被擊中的部位也不會有特別的疼痛,傷口出血量也不大;更重要的是有經驗的軍醫也不需要開刀,因為子彈不會停留在體內。
然而被擊中的官兵仍然有一定的比例在負傷後不幸死亡,由於惡劣的衛生條件以及醫療資源的極度不足,使得中槍受傷的官兵往往死於敗血症(septicemia)與破傷風(tetanus)上。

其他

1943年,在索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的由日本陸軍一木清直大佐率領的日軍一木支隊官兵。注意右邊的日軍為在太平洋島嶼作戰的日本陸軍狙擊手,全身為棕櫚葉裹住,棕櫚樹是熱帶島嶼最常見的樹種。手中的九七式狙擊步槍為麻布包裹,是不錯的偽裝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