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醯甲胺磷環境暴露

乙醯甲胺磷是緩效型殺蟲劑,後效作用突出。乙醯甲胺磷暴露途徑主要包括吸入、食物和飲水攝入、經皮膚吸收。

環境水平,暴露途徑,生物效應,體內和體外效應,毒性閾值,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人體效應,人體健康危害防護措施,人體防護,預防措施,健康監測,泄漏應急處理,滅火方法,

環境水平

乙醯甲胺磷在環境中代謝比較快,在農產品中代謝產物為甲胺磷,使得農產品的甲胺磷殘留量容易超標。
乙醯甲胺磷是緩效型殺蟲劑,後效作用突出,因此,建議使用時要提早2~3d施藥。乙醯甲胺磷的持效期較長,達10~15d,比較適合世代重疊的害蟲防治,也有利於降低用藥成本。
施用乙醯甲胺磷農藥後,對環境中非靶標生物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乙醯甲胺磷對鵪鶉、蜜蜂、大型溞屬高毒級,對家蠶屬中毒級,對斑馬魚、斜生柵藻、澤蛙、蚯蚓屬低毒級。

暴露途徑

乙醯甲胺磷暴露途徑主要包括:吸入、食物和飲水攝入、經皮膚吸收。

生物效應

體內和體外效應

急性毒性
乙醯甲胺磷對蜜蜂為高毒,對鵪鶉、家蠶為中等,對斑馬魚為低毒。乙醯甲胺磷無明顯致敏作用,對皮膚和眼無明顯刺激性。
給2齡狗飼餵含100mg/kg乙醯甲胺磷的飼料,除對膽鹼酯酶活性有所降低外,未見其他顯著影響。
大鼠急性中毒表現為典型的磷酸酯中毒症狀,如流淚、震顫、血淚、流涎、腹瀉、運動失調、四肢麻痹等。當達到一定劑量時,大鼠心電圖出現心室傳導阻滯,全血中丙醯膽鹼酯酶和大腦組織中的乙醯膽鹼酯酶受到抑制。
慢性毒性
乙醯甲胺磷對嚙齒類動物的慢性毒性主要是抑制大腦勻漿膽鹼酯酶活力以及使心室傳導受阻。
致癌性
兔子和大鼠致畸、致癌試驗結果為陰性。
致畸性、誘變性
體內和體外的研究均未發現乙醯甲胺磷有致畸、致突變作用。乙醯甲胺磷對植物無生長抑制毒性作用。

毒性閾值

急性LD50:825mg/kg(雄性大鼠經口),866mg/kg(雌性大鼠經口),361mg/kg(小鼠經口),852mg/kg(小雞經口),350mg/kg(雄性野鴨經口),140mg/kg(野雞經口),>4640mg/kg(大鼠經皮)。
日允許攝入量(ADI):0.02mg/kg。
水毒性(96h)的中間閾值(TLm):硬頭鱒>1000mg/L、太陽魚2050mg/L、黑鱸1725mg/L和鯽魚9550mg/L。

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

在大鼠體內用35S標記的乙醯甲胺磷的生物學半衰期是1.95(雌)~2.34h(雄)。大鼠給藥後,72h內由糞尿排出放射性劑量的60%~70%,72h後糞尿中放射性均已接近本底。

人體效應

(1)輕度中毒:頭痛、頭昏、噁心、嘔吐、多汗、無力、胸悶、視力模糊、胃口不佳等。全血膽鹼酯酶水平一般降到正常值的70%以下。
(2)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狀外,還出現輕度呼吸困難、肌肉震顫、瞳孔縮小、精神恍惚、行走不穩、大汗、流涎、腹痛、腹瀉等。重者還會出現昏迷、抽搐、呼吸困難、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驚厥,呼吸麻痹。急性中毒多在12h內發病,誤服者可立即發病。
(3)急救措施:不慎吸入,應將病人移至空氣流通處。不慎接觸皮膚或濺入眼睛,套用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min。誤服則應立即攜此標籤將病人送醫院診治。

人體健康危害防護措施

人體防護

(1)呼吸系統防護:生產操作或農業使用時,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皮膚防護:佩戴防護手套,穿防護服。
(3)眼睛防護:佩戴安全防護眼鏡。
(4)其他:工作現場禁止吸菸、進食和飲水。工作完畢,淋浴更衣。單獨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後備用。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預防措施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應注意密閉化、自動化,完善通風系統,嚴格操作規程,杜絕生產過程中的“跑、冒、滴、漏”現象,注意個人衛生,搞好個人防護。
在運輸過程中必須用專車、專船裝運,絕不可與糧食、食品等混裝,以免污染;裝卸搬運時必須做好個人防護。保管過程中,禁止與糧食同庫存放,所有農藥容器必須有明顯警告標誌,一切盛裝農藥的容器均不準作其他用途。
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加強防毒宣傳教育,培訓噴藥專業隊伍,防止未經培訓盲目施藥的危險做法;加強配製農藥的科學管理,合理配製施藥濃度,切勿任意加大農藥比例,拌種後未用完的藥糧要妥善處理掉,禁止改做飼料或食用;施藥時要嚴格執行《農藥安全使用規定》及各項有關法規。

健康監測

接觸乙醯甲胺磷的人員,須依據接觸劑量和頻度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患有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明顯的肝腎疾病、明顯的呼吸系統疾病、全身性皮膚病、全血膽鹼酯酶活性低於正常者屬於職業禁忌證。

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儘可能切斷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小量泄漏:用沙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洗水稀釋後放入廢水系統。
大量泄漏: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蓋,降低蒸氣災害。用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滅火方法

消防人員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風方向滅火;切斷電源,用乾粉或二氧化碳滅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