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

阿史那思摩 東、突厥貴族。處羅、頡利可汗在位,為夾畢特勤。武德(618~627)初,多次來唐,高祖李淵封為和順郡王。貞觀四年(630),唐朝利用東、突厥汗國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加劇,以李靖等率兵 10餘萬,分道出擊,俘獲頡利,東、突厥滅亡。


頡利敗亡後,部眾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多數人歸順唐朝,總數約十餘萬口。如何安置這批突厥餘眾,群臣意見不一。中書令溫彥博建議將降眾安置在黃河以南,效法當年漢武帝在五原塞下安置匈奴降眾的辦法,保全其部落,使其不離土俗,又可為唐捍蔽外敵。太宗一方面希望突厥能為唐所用,助唐抗薛,—方面又擔心突厥力量單弱,置於漠南塞外恐為薛延陀所侵襲,遂採納溫彥博之策,置突厥降眾於長城河南之地。唐在朔方自幽州至靈州之間設定順、枯、化、長四州都督府,分頡利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以統其部眾。阿史那思摩以其忠心事主得到太宗賞識,除官右武侯大將軍、化州都督,受命統率頡利舊部。不久改封懷化郡王。
貞觀十三年(639),唐為牽制和威脅薛延陀汗國,集中精力對付高昌,聲稱欲把散處河南10餘萬突厥入全部遣返河北,復其故庭,繼其先緒。太宗封阿史那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泌可汗,賜姓李氏。封阿史那忠為左賢王,阿史那泥孰為右賢王,建牙於定襄城(黃河以北,今內蒙和林格爾北)。隨思摩渡河者有帳戶3萬,勝兵4萬,馬9萬匹。太宗詔賜南至大河、北至白道川的整個漠南塞外地區。李思摩率部渡河加劇了大漠南北局勢的緊張。薛延陀國積極備戰,準備乘太宗赴泰山封禪之機,進攻漠南突厥。李思摩遵照太宗的部署,嚴陣以待。貞觀十五年 (641)十一月,夷男藉口李思摩部數次竊取薛延陀的羊馬,率其子大度設領薛延陀本部及同羅、仆骨、回紇、白雷等部20萬人南攻白道川。思摩按照事先的安排,誘敵深入,前後輒退,棄白道川入保長城。夷男命大度設率3萬精兵追至長城。太宗命兵部尚書李 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兵6萬,騎 1200屯朔州(今山西朔縣);以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率兵4萬、騎4 000,屯靈武(今寧夏寧武縣西北),以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為慶州道行軍總管,率兵1.7萬人,出雲中。又以營州都督張儉,涼州都督李襲譽率兵側應。十二月,唐軍反擊,大度設率所部度青山(今呼和浩特市北)而北,李 率輕騎直趨白道,在諾真水追及大度設,薛延陀兵敗潰逃,死傷慘重。
貞觀十七年,思摩部眾相叛離,南渡黃河,唐朝將其安置於勝、夏二州之間。思摩入朝,授右武衛將軍,以征遼東。死後,贈兵部尚書、夏州都督,令陪葬昭陵,其墳狀如白道山,並於化州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