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多寺

乃多寺

乃多寺位於結雜鄉東部郭曲河畔的耐多樂,寺東肖嘎貝山為藏區出名神山之一。該寺屬乃多噶舉派,為原甘周、買瑪、昂賽三族的寺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乃多寺
  • :513頭
  • :100隻
  • 騾馬:10匹
《玉樹調查記》作“年多寺”;載有僧徒80人。 1958年有房50間,僧舍40間,寺僧55人。1982年重建, 1985年批准開放,現有22柱經堂1 座,寺僧40餘人。該寺原有活佛3名:(1)乃多德欽·洛松,傳為七世,現主持寺務;(2)覺拉,已故;(3)格穹智格,即小活佛,現居印度。
乃多噶舉派是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的一個分支,創於噶瑪強美。噶瑪強美,原西康人,族姓直冬,公元17世紀初生於一個寧五派教徒家庭,青年時期改替噶舉派,入粗朴寺學發,後又成為噶瑪派紅帽系第六世活佛卻吉旺秋(公元1854——1635年)的弟子。噶瑪強美學習勤奮,注重實修,學成後返回故鄉,在囊謙與昌都交界的乃多山潛心修持,悉心鑽研噶瑪噶舉派教義,有所創新,獨成一個體系,稱乃多噶舉派,並於今昌都專區的薩貢地方修建了巴日則寺,為該派主寺。噶瑪強美有不少傳法弟子,著名的有噶瑪洛松、代巴美朗加措等,均在青海玉樹地區建立過寺院。清康熙年間,卻吉旺秋的中一弟子強美熱嘎阿涅信奉噶瑪強美學說,在今玉樹縣下拉秀鄉的當卡地方建成當卡乃多寺。但對該寺的創建者有不同說法,《清洗藏傳佛教寺院明鑑》稱:乃多噶瑪強美之子乃多仁增加措繼承其父法承,約於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建成當卡乃多寺。該寺在村西北約10公里處,公元1958年時有經堂兩座、佛殿3座,供有底金銅佛像2000餘尊、經典100多種,有寺僧300人、活佛6人。現有僧40人、活佛2人。當卡乃多寺建成後,噶瑪強美四大弟子這一的代巴美朗加措在今玉樹縣下拉秀鄉境內的尼隆溝介建代巴寺。噶瑪強美的大弟子噶瑪咯松在今囊謙縣扎鄉的仲貢山上修建一寺,稱“仲貢乃多寺”或“索日乃多寺”,簡稱“乃多寺”,與玉樹縣的當卡乃多寺為乃多噶舉派在玉樹地區的南北二道場。約在同一時期即清康熙年間,昌都巴日則寺活佛白瑪勒擊來玉樹地區傳教,於今治多縣境內的拉日涌夏山下建成一小寺,取名“夏桑寺”,有僧20餘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該寺因匪亂遷至今雜多縣昂賽鄉郭涌河下游牛羅卡峽溝的乃多村,易名“乃多寺”,為與玉樹、囊謙的乃多寺相區別,通稱“雜多乃多寺”,是雜多縣境內的主要乃多噶舉派寺院。周希武《玉樹調查記》作“年多寺”,稱民國初年有僧徒80人。公元20世紀50年代增至200人,現有僧40人。該寺有三個轉世活佛系統:即白瑪勒周系統,共傳5世,依次是德慶、德慶東旦、巴吾德慶、索賠布德、群伙德慶;覺拉系統,共傳5世,依次是覺拉尕瑪德丁、尕瑪成列、貝瑪加吾、瑪雜覺拉、索布覺拉、乃多覺拉。其中德慶系統的第二世德慶東旦約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今雜多縣莫雲鄉的瑪格灘建立了一座乃多噶舉派帳房寺,稱“嘎沙寺”,現有僧25人。德慶系統的第三世巴吾德慶派其弟子白紹次然(亦稱次然熱傑),於公元1910年在今雜多縣昂賽鄉蘇繞村所在的角涌溝建成一寺,稱“秋吉改寺”,是乃多噶舉派唯一的一座尼姑寺院,公元1958年有尼姑40人,現有20人,此外,今囊謙縣闃曉鄉的然覺寺京以雜多乃多寺為母寺。相傳該寺原夫香巴噶舉派,清乾隆年間,由乃多噶舉派活佛然覺噶瑪慶貝改為乃多噶舉派寺院,原有僧150人,現有103人,是現存該派寺院中最大的一座。如上所述,現全省共有乃多噶舉派寺院7座(其中尼姑寺1座),二座在囊謙縣境內,二座在玉樹縣境內,三座在雜多縣境內,共有僧尼291(其中尼姑20人)、活佛8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