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教育

主體性教育

《主體性教育》是2001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天寶。

基本介紹

  • 書名:主體性教育
  • 作者: 張天寶
  •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年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主體性的含義
從哲學角度出發,人的主體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對象性活動中與客體相互作用而表現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功能性特徵,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在處理外部世界關係時的功能表現。它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標誌,它最能體現人的本質力量。而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包含兩種涵義:一種是人在自我發展中的主體性,這是處於發展和提高過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開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體性,它屬於教育與發展過程的問題,是在教育過程中需要調動、培育和提高的學生的主體性;另一種是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性,這是在社會作用、包括教育影響下學生達到一定發展水平,能獨立自主地發揮能動作用的主體性,它屬於教育目的和結果的問題,是教育應塑造、追求和實現的學生在未來發展上成為社會主體的人 的主體性。為了造就具有主體性的社會成員,弘揚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就必須注重在教育過程中調動、培養和不斷提高學生的主體性。
所謂主體性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鬆、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畫地組織、規範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獨立自主地、自覺能動地、積極創造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一句話,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培育和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作為一個正在成熟和發展中的個體,他的主體性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得以培養和發展。而教育作為學生生活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通過促進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來展開的。而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過程,就是人的主體性素質的不斷培育與展現的過程,其結果便是使個體由自然人逐步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體、社會活動的主體。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並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在本質上是對個體主體性的培養過程,是一種主體性教育。

編輯推薦

開展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教材建設是關鍵。當務之急是設計一系列適合中國小各學科教師繼續教育急需的示範性課程,編寫了一批繼續教育教材。在教材編寫方面,作者採取了以下幾個做法: (1)組織專家對全國各省(市、區)推薦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教材進行語評審,篩選出了200餘種可供教師學習使用的優秀教材和學習參考書。 (2)組織專門的編寫隊伍,編寫了61種教材,包括中國小思想政治、教育法規、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等公共必修課教材;中國小語文、數學、中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國小社會、自然等學科專業課教材。 (3)向全國40餘家出版社進行招標,組織有關專家對出版社投標的教材編寫大綱進行認真的評審和篩選,初步確定了200餘種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教材,這批教材,目前正在編寫過程中,將於2001年上半年陸續出版。我們將陸續向全國教師進修院校、教師培訓基地和中國小教師推薦,供開設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相關課程時選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