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幹交換機

主幹交換機

主幹交換機就是在計算機通信主幹網路或骨幹網路中使用的交換機,主幹交換機肩負著信息交換“中樞”的重擔,所以必須是一台全線速、無擁塞的交換設備。而且隨著連線埠數和負荷的增加,其功能呈上升趨勢,這就要求中心主幹交換機具有很高的設計參數。

主幹交換機的選擇按網路大小的不同有不同的選擇。根據交換技術的不同可以分為連線埠交換、幀交換和信元交換;根據層數的不同可分為二層、三層、四層交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主幹交換機
  • 外文名:trunk switch
交換技術介紹,連線埠交換,幀交換,信元交換,各層交換機的區別,二層交換,三層交換,四層交換,

交換技術介紹

連線埠交換

連線埠交換技術最早出現在插槽式的集線器中,這類集線器的背板通常劃分有多個乙太網段(每個網段為一個廣播域),不用網橋或路由連線,網路之間是互不相通的。以太主模組插入後通常被分配到某個背板的網段上,連線埠交換用於將以太模組的連線埠在背板的多個網段之間進行分配、平衡。根據支持的程度,連線埠交換還可細分為:
·模組交換:將整個模組進行網段遷移。
·連線埠組交換:通常模組上的連線埠被劃分為若干組,每組連線埠允許進行網段遷移。
·連線埠級交換:支持每個連線埠在不同網段之間進行遷移。這種交換技術是基於OSI第一層上完成的,具有靈活性和負載平衡能力等優點。如果配置得當,還可以在一定程度進行容錯,但由於沒有改變共享傳輸介質的特點,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交換。

幀交換

幀交換是目前套用最廣的區域網路交換技術,它通過對傳統傳輸媒介進行微分段,提供並行傳送的機制,以減小衝突域,獲得高頻寬。一般來講,各個公司的交換機產品的實現技術會有差異,但對網路幀的處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直通交換:提供線速處理能力,交換機唯讀出網路幀的前14個位元組,便將網路幀轉發到相應的連線埠上。
·存儲轉發:通過對網路幀的讀取進行驗錯和控制。
前一種方法的交換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對網路幀進行更高級的控制,缺乏智慧型性和安全性,同時也無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連線埠的交換。因此,各廠商把後一種技術作為重點。

信元交換

有的廠商對網路幀進行分解,將幀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對信元的處理用硬體實現,處理速度快,同時能夠完成高級控制功能,如優先權控制。
ATM技術採用固定長度53個位元組的信元交換。由於長度固定,因而便於用硬體實現。ATM採用專用的非差別連線,並行運行,可以通過一個交換機同時建立多個節點,但並不會影響每個節點之間的通信能力。ATM還容許在源節點和目標節點建立多個虛擬連結,以保障足夠的頻寬和容錯能力。ATM採用了統計時分電路進行復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ATM的頻寬可以達到25M、155M、622M甚至數Gb的傳輸能力。但隨著萬兆乙太網的出現,曾經代表網路和通訊技術發展的未來方向的ATM技術,開始逐漸失去存在的意義。

各層交換機的區別

二層交換

二層交換技術的發展比較成熟,二層交換機屬於數據鏈路層設備,可以識別數據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據MAC地址進行轉發,並將這些MAC地址與對應的連線埠記錄在自己內部的一個地址表中。
具體的工作流程如下:
1) 當交換機從某個連線埠收到一個數據包,它先讀取包頭中的源MAC地址,這樣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機器是連在哪個連線埠上的;
2)再去讀取包頭中的目的MAC地址,並在地址表中查找相應的連線埠;
3)如表中有與這目的MAC地址對應的連線埠,把數據包直接複製到這連線埠上;
4) 如表中找不到相應的連線埠則把數據包廣播到所有連線埠上,當目的機器對源機器回應時,交換機又可以學習目的MAC地址與哪個連線埠對應,在下次傳送數據時就不再需要對所有連線埠進行廣播了。不斷的循環這個過程,對於全網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學習到,二層交換機就是這樣建立和維護它自己的地址表。
二層交換機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點:
1) 由於交換機對多數連線埠的數據進行同時交換,這就要求具有很寬的交換匯流排頻寬,如果二層交換機有N個連線埠,每個連線埠的頻寬是M,交換機匯流排頻寬超過N×M,那么這個交換機就可以實現線速交換
2) 學習連線埠連線的機器的MAC地址,寫入地址表,地址表的大小(一般兩種表示方式:一為BUFFER RAM,一為MAC表項數值),地址表大小影響交換機的接入容量;
3) 二層交換機一般都含有專門用於處理數據包轉發的專用積體電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晶片,因此轉發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由於各個廠家採用ASIC不同,直接影響產品性能。
以上三點也是評判二三層交換機性能優劣的主要技術參數。

三層交換

下面先來通過一個簡單的網路來看看三層交換機的工作過程。
使用IP的設備A------------------------三層交換機------------------------使用IP的設備B
比如A要給B傳送數據,已知目的IP,那么A就用子網掩碼取得網路地址,判斷目的IP是否與自己在同一網段。如果在同一網段,但不知道轉發數據所需的MAC地址,A就傳送一個ARP請求,B返回其MAC地址,A用此MAC封裝數據包並傳送給交換機,交換機起用二層交換模組,查找MAC地址表,將數據包轉發到相應的連線埠。
如果目的IP位址顯示不是同一網段的,那么A要實現和B的通訊,在流快取條目中沒有對應MAC地址條目,就將第一個正常數據包傳送給一個預設網關,這個預設網關一般在作業系統中已經設好,對應第三層路由模組,所以可見對於不是同一子網的數據,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預設網關的MAC地址;然後就由三層模組接收到此數據包,查詢路由表以確定到達B的路由,將構造一個新的幀頭,其中以預設網關的MAC地址為源MAC地址,以主機B的MAC地址為目的MAC地址。通過一定的識別觸發機制,確立主機A與B的MAC地址及轉發連線埠的對應關係,並記錄進流快取條目表,以後的A到B的數據,就直接交由二層交換模組完成。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次路由多次轉發。
以上就是三層交換機工作過程的簡單概括,可以看出三層交換的特點:
1)由硬體結合實現數據的高速轉發。這就不是簡單的二層交換機路由器的疊加,三層路由模組直接疊加在二層交換的高速背板匯流排上,突破了傳統路由器的接口速率限制,速率可達幾十Gbit/s。算上背板頻寬,這些是三層交換機性能的兩個重要參數。
2)簡潔的路由軟體使路由過程簡化。大部分的數據轉發,除了必要的路由選擇交由路由軟體處理,都是由二層模組高速轉發,路由軟體大多都是經過處理的高效最佳化軟體,並不是簡單照搬路由器中的軟體。
二層和三層交換機的選擇
二層交換機用於小型的區域網路。在小型區域網路中,廣播包影響不大,二層交換機的快速交換功能、多個接入連線埠和低廉價格為小型網路用戶提供了很完善的解決方案。
三層交換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快大型區域網路內部的數據的快速轉發,加入路由功能也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如果把大型網路按照部門,地域等等因素劃分成一個個小區域網路,這將導致大量的網際互訪,單純的使用二層交換機不能實現網際互訪;如單純的使用路由器,由於接口數量有限和路由轉發速度慢,將限制網路的速度和網路規模,採用具有路由功能的快速轉發的三層交換機就成為首選。
一般來說,在區域網路數據流量大,要求快速轉發回響的網路中,如全部由三層交換機來做這個工作,會造成三層交換機負擔過重,回響速度受影響,將網間的路由交由路由器去完成,充分發揮不同設備的優點,不失為一種好的組網策略,當然,前提是設備採購資金充裕,否則退而求其次,也可用三層交換機兼做網際互連。

四層交換

第四層交換是一種功能,它決定傳輸不僅僅依據MAC地址(第二層網橋)或源/目標IP位址(第三層路由),而且依據TCP/UDP(第四層)套用連線埠號第四層交換功能就象是虛IP,指向物理伺服器。它傳輸的業務遵從的協定多種多樣,有HTTP、FTP、NFS、Telnet等等。這些業務在物理伺服器基礎上,需要複雜的載量平衡算法。
在IP世界,業務類型由終端TCP或UDP連線埠地址來決定,在第四層交換中的套用區間則由源端和終端IP位址、TCP和UDP連線埠共同決定。 在第四層交換中為每個供搜尋使用的伺服器組設立虛IP位址(VIP),每組伺服器支持某種套用。在域名伺服器(DNS)中存儲的每個套用伺服器地址是VIP,而不是真實的伺服器地址。當某用戶申請套用時,一個帶有目標伺服器組的VIP連線請求(例如一個TCP SYN包)發給伺服器交換機。伺服器交換機在組中選取最好的伺服器,將終端地址中的VIP用實際伺服器的IP取代,並將連線請求傳給伺服器。這樣,同一區間所有的包由伺服器交換機進行映射,在用戶和同一伺服器間進行傳輸。
OSI模型的第四層是傳輸層傳輸層負責端對端通信,即在網路源和目標系統之間協調通信。在IP協定棧中這是TCP(一種傳輸協定)和UDP(用戶數據包協定)所在的協定層。
在第四層中,TCP和UDP標題包含連線埠號(port number),它們可以唯一區分每個數據包包含哪些套用協定(例如HTTP、FTP、Telnet等)。端點系統利用這種信息來區分包中的數據,尤其是連線埠號使一個接收端計算機系統能夠確定它所收到的IP包類型,並把它交給合適的高層軟體。連線埠號和設備IP位址的組合通常稱作“套接字(socket)"。1和255之間的連線埠號被保留,他們稱為"熟知"連線埠,也就是說,在所有主機TCP/I P協定棧實現中,這些連線埠號是相同的。除了"熟知"連線埠外,標準UNIX服務分配在256到1024連線埠範圍,定製的套用一般在1024以上分配連線埠號。分配連線埠號的最近清單可以在RFC1700 "Assigned Numbers"上找到。
TCP/UDP連線埠號提供的附加信息可以為網路交換機所利用,這是第四層交換的基礎。具有第四層功能的交換機能夠起到與伺服器相連線的"虛擬IP"(VIP)前端的作用。每台伺服器和支持單一或通用套用的伺服器組都配置一個VIP位址。這個VIP位址被傳送出去並在域名系統上註冊。在發出一個服務請求時,第四層交換機通過判定TCP開始,來識別一次會話的開始。然後利用複雜的算法來確定處理這個請求的最佳伺服器。一旦做出這種決定,交換機就將會話與一個具體的IP位址聯繫在一起,並用該伺服器真正的IP位址來代替伺服器上的VIP位址。
每台四層交換機都保存一個與被選擇的伺服器相配的源IP位址以及源TCP連線埠相關聯的連線表。然後四層交換機向這台伺服器轉發連線請求。所有後續包在客戶機與伺服器之間重新映射和轉發,直到交換機發現會話為止。在使用四層交換的情況下,接入可以與真正的伺服器連線在一起來滿足用戶制定的規則,諸如使每台伺服器上有相等數量的接入或根據不同伺服器的容量來分配傳輸流。
如何選用合適的第四層交換
1) 速度
為了在企業網中行之有效,第四層交換必須提供與第三層線速交換機可比擬的性能。也就是說,第四層交換必須在所有連線埠以全介質速度操作,即使在多個千兆乙太網連線上亦如此。千兆乙太網速度等於以每秒1488000 個數據包的最大速度路由(假定最壞的情形,即所有包為乙太網定義的最小尺寸64位元組)。
2) 伺服器容量平衡算法
依據所希望的容量平衡間隔尺寸,四層交換機將套用分配給伺服器的算法有很多種,有簡單的檢測環路最近的連線、檢測環路時延或檢測伺服器本身的閉環反饋。在所有的預測中,閉環反饋提供反映伺服器現有業務量的最精確的檢測。
3) 表容量
應注意的是,進行第四層交換的交換機需要有區分和存貯大量傳送表項的能力。交換機在一個企業網的核心時尤其如此。許多第二/ 三層交換機傾向傳送表的大小與網路設備的數量成正比。對第四層交換機,這個數量必須乘以網路中使用的不同套用協定和會話的數量。因而傳送表的大小隨端點設備和套用類型數量的增長而迅速增長。第四層交換機設計者在設計其產品時需要考慮表的這種增長。大的表容量對製造支持線速傳送第四層流量的高性能交換機至關重要.
第四層交換機內部有支持冗餘拓撲結構的功能。在具有雙鏈路的網卡容錯連線時,就可能建立從一個伺服器到網卡,鏈路和伺服器交換器的完全冗餘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