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鼓

丸鼓

丸鼓,典故名,典出《漢書》卷八十二《史丹傳》。 建昭年間,元帝患病,不能親理朝政,只是貪戀音樂。有人將鼙鼓放置在大殿之下,皇帝自己到殿前欄桿上,扔下銅丸來擲中鼙鼓,聲音符合莊嚴的鼓樂節拍。後遂以“丸鼓”喻帝王耽好聲色、荒於政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丸鼓
  • 拼音:wán gǔ
  • 注音:ㄨㄢˊ ㄍㄨˇ
  • 解釋:喻帝王耽好聲色、荒於政事。
典源,釋義,典源譯文,釋義,運用示例,人物簡介,

典源

《漢書》卷八十二《史丹傳》
建昭之後,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後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數稱其材。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皇太了是也。若乃器人於絲竹鼓鼙之間,則是陳惠、李微高於匡衡,可相國也。”於是上嘿然而笑。其後,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遊學相長大。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上以責謂丹。丹免冠謝上曰:“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向者太子當進見,臣竊戒屬毋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然,意乃解。丹之輔相,皆此類也。

釋義

典源譯文

建昭年間,元帝患病,不能親理朝政,只是貪戀音樂。有人將鼙鼓放置在大殿之下,皇帝自己到殿前欄桿上,扔下銅丸來擲中鼙鼓,聲音符合莊嚴的鼓樂節拍。後宮嬪妃和左右侍從熟習了解音樂的人沒有誰能做到,而定陶王也能辦到,皇上屢次稱讚他的才能。史丹進諫說:“凡是被稱為有才能的人,應當聰敏而又喜好學習,溫習舊業,增加新知,是皇太子做到的。如果以絲竹鼓鼙的才能來衡量人,那么這是陳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國家了。”於是皇上嘿嘿地笑了。在這之後,中山哀王死了,太子前往弔唁。哀王是皇上的小弟弟,和太子遊學一起長大成人。皇上從遠處看見太子,感觸地想起哀王,悲傷得不能自己控制自己。太子已經來到駕前,並不哀傷。皇上極不滿意地說: “哪裹會有一個人不慈和仁愛卻可以奉祀宗廟,作百姓父母的呢廠皇上把責備的話告訴史丹。史丹摘下帽子向皇上謝罪說: “我看見陛下哀傷痛悼中山王,到了損傷身體的地步。先前太子應當進宮見駕時,我私下告誡囑咐他不要哭泣,使陛下感觸悲傷。過錯祇在我身上,應當處死。”皇上認為他的話是對的,怒意才化解了.史丹輔助朝政,都是這一類的事。

釋義

以銅丸擊鼓。“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後以“丸鼓”用作帝王耽好聲色、荒於政事的典實。

運用示例

唐 柳宗元 《感遇》詩之一:“徒嗟日沉湎,丸鼓騖奇音。”

人物簡介

漢元帝(前75~前33),劉奭。
中國西漢皇帝。漢宣帝之子。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生於民間,8歲被立為太子。多才藝,善史書,喜愛鼓琴瑟,吹洞簫。劉奭少而好儒,主張任用儒生。他認為漢宣帝所用多文法吏 ,以刑名繩下 ,持刑太深 。黃龍元年(前49),漢宣帝卒,劉奭即位,次年改元初元。元帝溫文爾雅,出入恭儉。他先後以貢禹、薛廣德、韋玄成、匡衡等儒生為相。這些儒生不達事宜,喜歡頌古非今,且優柔寡斷,不知所守。而宦官弘恭、石顯則專擅朝政。在元帝統治期間,為了懷柔關東豪強,放棄了漢初以來遷徙關東豪強充實關中陵寢地區的制度,中央集權受到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豪強大地主兼併土地之風日益盛行,統治階級日趨腐朽沒落。農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為“盜賊”。漢元帝為結束百餘年來漢同匈奴之間的戰爭局面,以宮人王昭君和親匈奴呼韓邪單于。初元元年,漢在車師地區設立戊己校尉(今新疆吐魯番東南),管理屯田和防務。建昭三年(前36),漢打通西域道路,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死後葬於渭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