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人工智慧產業培育行動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人工智慧產業培育行動計畫
  • 主題分類:科技教育\科技
  • 成文日期:2017-09-30
  • 有效性:有效
  • 發文機構: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 發文字號:中科園發[2017]43號
  • 發布日期:2017-10-18
人工智慧作為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為貫徹落實《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建設規劃(2016-2020年)》(中示區組發〔2016〕1號),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下簡稱中關村示範區)引領示範作用,促進中關村人工智慧產業加快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特制定本計畫。
本計畫所指人工智慧是指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慧型的理論、方法、技術及套用系統的總稱,主要涉及人工智慧晶片及感測器,作業系統和基礎軟體,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生物特徵識別、新型人機互動、自主決策控制等核心算法,細分行業套用及系統集成等環節。
一、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緊抓全球人工智慧產業迅猛發展的重大機遇,發揮中關村示範區人工智慧領域的先發優勢,充分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著力研發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打造一批協同創新平台,著力實施一批套用示範工程,著力推動一批創新政策,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全力構建全球頂尖的人工智慧創新生態,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加快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揮重要引領支撐作用。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中關村人工智慧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在部分關鍵技術環節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一批標誌性原創前沿技術成果,創製若干個有行業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國際標準;建成10個以上符合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要求的數據、計算、開源等開放式創新平台,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效顯著;推出一批高水平人工智慧套用解決方案,在2個以上細分領域實現規模化套用,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拉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初步形成全球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的創新生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超過500家,培育5家以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50家以上細分領域龍頭企業,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對相關產業帶動規模超過五千億元;初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
二、著力突破人工智慧關鍵核心技術
支持中關村企業和高校院所加強人工智慧領域關鍵技術前瞻布局和研發攻關,重點突破基礎晶片和通用作業系統等基礎軟硬體核心技術,提升核心算法的研發能力和套用水平,配合推進跨學科、跨領域前沿基礎理論創新研究。
(一)人工智慧晶片及感測器技術
重點支持超大規模、高效率、低功耗神經網路處理器研發。推動算法創新與晶片設計聯合最佳化,開展針對垂直套用場景的專用人工智慧晶片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動光電感測器、圖像感測器、雷射雷達、力學感測器等感測器關鍵技術突破和產品研發。
(二)人工智慧作業系統和基礎軟體
支持行業領軍企業構建語音、視覺等多模態互動的通用人工智慧作業系統。支持圍繞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手機、智慧型安防、無人駕駛系統等開展開源軟硬體系統、中間件、編譯庫等底層技術研發。加快基於雲端生態體系的核心架構設計和套用系統研發推廣。
(三)人工智慧核心算法
重點支持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生物特徵識別、新型人機互動、自主決策控制等算法和新算法研發。支持多源異構大數據的表示、語義理解、語義協同、信息融合處理等算法研究。支持視覺語義建模、視覺對象時空定位與搜尋等關聯技術研發,以及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研發。
(四)人工智慧套用及系統集成技術
加快推動晶片、算法、軟體和套用平台集成創新,促進人工智慧與製造、教育、環境、交通、商業、醫療、公共安全等行業深度融合發展。支持智慧型感知、感測與運動控制、多模態人機互動等智慧型家居套用技術研發。支持3D檢測、跟蹤與識別等智慧型安防技術研發。支持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及高精度車輛探測識別跟蹤、車道線檢測、軌道交通自主調度等無人駕駛套用技術研發。
(五)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及前沿技術
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開展深度學習、認知智慧型、多模態智慧型、人機混合增強智慧型、無人自主智慧型等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支持開展小樣本學習、無監督學習、強化學習、遷移學習、自主決策控制等技術研究。支持開展類腦神經計算、類腦信息處理等類腦智慧型領域前沿理論和技術研究,推動建設支撐腦認知與類腦計算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平台,實現在類腦計算機制、模型等基礎理論及類腦計算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支持建設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
整體提升人工智慧行業創新支撐能力,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研發成本,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搭建數據開放平台、超算平台、開源開放共性技術平台,以及建設產學研用協同研發平台,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建設行業公共服務平台。
(一)支持建設和開放面向深度學習的計算平台
支持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設面向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公總計算平台,搭建滿足重點場景和行業套用需求的計算集群。鼓勵行業領軍企業面向人工智慧中小企業開放計算資源。支持先進人工智慧計算系統與解決方案研發。
(二)支持建設開源和共性技術平台
支持企業研發並開放深度學習工具和基礎平台系統,圍繞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徵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自主決策控制等共性關鍵技術搭建開放平台,面向無人駕駛、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家居等細分領域搭建開源系統平台,提升行業整體創新效率。支持企業針對不同套用場景建設強化學習技術研發平台,為新一代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工廠、網路安全、人機互動等技術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三)支持建設協同創新研發平台
重點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聯合人工智慧企業建立有利於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概念驗證實驗室等技術研發平台。支持高校、企業申報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台。支持建立面向智慧型家居、智慧型汽車的檢驗檢測平台。支持建立人工智慧安全技術研發和檢測平台。
(四)支持建設基礎數據和行業數據開放共享平台
針對制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數據孤島”問題,探索建立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加快推動政府數據開放,聯合骨幹企業建立基礎數據資源平台和面向交通、醫療、教育等行業的數據資源共享平台。搭建人工智慧訓練和測試公共數據集和測試環境。支持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搭建行業數據平台、知識圖譜開放共享平台和智慧物流大數據平台。支持研製重要數據和個人信息安全技術與標準。
(五)支持建設行業公共服務平台
支持各類創新主體搭建行業公共服務和對接交流平台,通過組織行業競賽、高峰論壇、國際會議等形式,加深橫、縱向產業鏈的交流合作與需求對接,加快集聚全球人工智慧領域高端創新要素。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科研院所以及行業用戶聯合成立中關村人工智慧產業技術聯盟,加快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創新主體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探索創製人工智慧國際標準、國家和行業標準等。
四、實施人工智慧創新套用示範工程
充分發揮人工智慧對提升全要素生產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出作用,選擇智慧型製造、無人駕駛、智慧型安防、智慧型家居、智慧型醫療、公共服務等六個中關村具有產業優勢或者資源優勢的細分領域實施人工智慧創新套用示範工程,形成一批完整行業解決方案和成功案例,加快人工智慧的商業化進程。
(一)智慧型製造示範工程
支持企業智慧型裝備的研發與部署,推動智慧型感知、模式識別、智慧型控制等智慧型技術的深入套用,提升數控工具機、工業智慧型機器人等裝備對工作任務的認知能力,提高智慧型裝備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擴展性。支持典型工藝流程、生產模型、專家經驗等行業知識庫建設,推動深度學習技術在智慧型裝備柔性配置、製造執行系統最佳化等智慧型分析方面的套用,提升生產過程控制、遠程診斷、供應鏈跟蹤、質量管控等環節的水平。推動智慧型生產線、智慧型工廠、無人數位化車間各信息系統間數據的互通與互認,提升生產現場的自主決策、人機協作、裝備健康管理等智慧型化管理能力。
(二)智慧型汽車及無人駕駛示範工程
推動計算機視覺、先進感測、大數據、車聯網、自主決策控制等智慧型技術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套用。支持人工智慧企業與汽車企業及研究機構合作,聯合研發智慧型汽車的感知、決策和控制等關鍵技術。支持示範園區、汽車企業、供應商和人工智慧企業協同合作,在京津冀地區建設安全、泛在、智慧型的雲網端一體化智慧型網聯汽車平台體系,實現由封閉式簡單場景測試體驗逐步向開放式套用場景落地轉化。結合2022年冬奧會等率先推動智慧型汽車在園區巡邏、觀光遊覽、物流配送、區域接駁、快速公交等特定場景的示範套用推廣,推動智慧型汽車向有條件自動化和完全自動化程度的無人駕駛套用演進。
(三)智慧型安防示範工程
推動視頻結構化、大範圍場景視覺語義建模、複雜事件演化分析、視覺對象時空定位與搜尋等技術在智慧型安防領域的套用。支持發揮人工智慧在視頻內容的特徵提取、內容理解方面的優勢,利用前端智慧型處理硬體和後端大數據超算平台的結合,打造雲端一體化的智慧型安防平台技術體系,實現滿足城市公共安全綜合管理套用的智慧型安防解決方案。支持企業開發三維可視化、地理信息系統圖像處理等智慧安防監控產品,提供異常行為報警、特徵識別、時空定位等定製服務。
(四)智慧型家居示範工程
推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慧型搜尋、自動控制等技術在智慧型家居的廣泛套用。開發集成設備操控、信息互動的智慧型系統解決方案,提升智慧型家居產品的智慧型化水平和服務能力,實現智慧型產品的互聯互通。推動深度學習、機器視覺、語音互動、智慧型感知、感測與運動控制等技術與機器人、虛擬現實設備的融合創新發展,支持企業推出滿足教育、娛樂、家庭服務等需求的智慧型機器人及智慧型創新電子設備。
(五)智慧型醫療示範工程
支持企業利用智慧型影像識別、生物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建立醫學成像系統、醫學圖片處理系統,構建醫學知識圖譜和人工智慧輔助診療系統。推動醫院智慧型導診、疾病輔助精準診斷、可疑病症部位自動標識、術前精準決策輔助以及手術精準操作,提高醫生工作效率,降低誤診率和漏診率。
(六)公共服務示範工程
搭建商業領域數據處理、信息互動和雲服務平台,支持金融機構在用戶大數據分析、風險控制、資產配置、投資顧問等方面開展融合創新,支持企業開展決策管理、主動行銷、智慧型客服等活動。支持企業開發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智慧型推薦、搜尋技術的互動式人工智慧教育輔助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技術推動建立城市環境實時監測和污染物來源及分布情況分析和預測平台,提升城市環境治理、交通管理、應急管理決策的智慧型化水平。
五、構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產業生態
率先開展人工智慧政策先行先試探索,突破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制度障礙,加大政策創新扶持力度,推動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在中關村快速流動,以領軍人才和高端創業團隊為牽引,搭建連結全球高端創新要素的協同創新網路,加快構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創新生態。
(一)深入開展人工智慧領域政策先行先試
充分發揮中關村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爭取國家相關部委和北京市支持,探索在中關村開展人工智慧領域的法律法規、監管政策的研究,支持開展人工智慧領域的倫理道德、保障保險等體系的研究。研究無人駕駛領域行業政策,聯合天津、河北以解決無人駕駛企業上路測試需求為突破點,推動無人駕駛汽車的定義、測試標準、道路標準、安全執法等方面的試驗試點。實施中關村人工智慧領域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示範項目保險費補貼政策。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動人工智慧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套用和推廣。
(二)加大人工智慧領域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支持開展人工智慧原創技術的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及套用示範。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人工智慧領域聯合實驗室或研發中心,開展技術研發合作,深入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聯合企業家、投資人共同開展人工智慧領域科研成果的概念驗證和成果轉化服務,為中小企業搭建研發服務平台,開展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檢驗檢測等。鼓勵企業加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標準和商標布局,支持企業積極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註冊國際商標,鼓勵企業開展專利聚集、運營服務。
(三)引進和培育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和團隊
引進和培養一批世界級人工智慧頂尖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團隊,鼓勵相關高校、市場化培訓機構或校企合作等開展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培訓,加快建成多層次、高質量的人才梯隊。優先推薦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和團隊申報“千人計畫”“海聚工程”“高聚工程”評選,給予落戶、醫療綠色通道等一攬子服務。支持中關村企業和高校院所吸引掌握人工智慧尖端技術和實踐經驗的領軍科學家、領軍企業家、優秀留學生等到中關村發展,支持人工智慧領域“雛鷹人才”在中關村創辦企業。
(四)支持構建多渠道投融資服務體系
在北京科技創新基金管理框架內,支持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人工智慧領域投資基金,加大對人工智慧領域原創、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投資力度。鼓勵企業積極開展併購重組,優先支持人工智慧企業通過融資租賃、信用貸款、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擔保貸款、保證保險貸款、信用保險及貿易融資等方式融資。推動人工智慧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優先支持人工智慧企業改制、掛牌或上市。
(五)支持人工智慧產業創新創業和企業做強做大
面向全球吸引優秀的人工智慧創業團隊、孵化機構和各類投資機構,支持人工智慧行業領軍企業和高校院所優秀人才、連續創業者、創客等群體投身創新創業。優先將人工智慧專業化孵化器納入中關村創業服務機構支持體系。對人工智慧領域領軍企業實行“一企一策”政策,精準服務企業發展需求,支持企業加快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引導人工智慧企業集聚發展,支持分園結合功能定位和產業基礎,建設人工智慧特色園區和創新社區,推動人工智慧套用產品、技術在特色專業園區的集中示範套用,支持申報國家人工智慧產業園和國家人工智慧眾創基地。
(六)支持連結全球高端創新網路
搭建全球範圍人工智慧企業、高校院所與各行業企業合作渠道,加強中關村與矽穀人工智慧型與大數據協會、OpenAI(由多個矽谷知名人士聯合建立的人工智慧非營利組織)、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等矽谷以及國際知名人工智慧領域創新中心、協會組織和行業機構的合作交流。支持企業與境外著名研究機構、海外頂尖高校院所開展研發合作,聯合開展人工智慧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轉化等。支持人工智慧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離岸孵化器等分支機構,參與國際科技重大合作項目、承接國際技術轉移和促進原創技術海外推廣。支持建立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組織和標準組織,建設全球永久性的人工智慧學術和產業會議活動,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慧領域賽事活動,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境外重要國際展覽、論壇及會議。
六、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發揮中關村創新平台統籌協調和服務功能,加強與國家部委的聯動和全市相關委辦局的溝通協調,加大對人工智慧各類創新主體的服務力度。統籌各分園加強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協同。組建人工智慧領域的智庫機構,加強中關村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研究與形勢研判,高水平規劃和指導中關村人工智慧產業發展。
(二)資金保障
積極爭取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研發計畫支持和創新基地建設落戶。充分發揮中關村“1+4”資金政策支持體系作用,加大中關村發展專項資金、北京科技創新基金等對人工智慧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北京市相關部門和中關村發展集團等單位加大對人工智慧產業的布局和資金支持力度。鼓勵相關分園設立人工智慧產業配套資金,加大對人工智慧的支持。
(三)加強宣傳
不斷總結中關村人工智慧的典型案例,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創新企業、重大合作項目、代表人物的宣傳力度,不定期開展人工智慧宣傳展示,營造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或組織召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慧創新論壇和重大活動,推動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組織之間開展廣泛交流,形成支持中關村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業界共識。
(四)統計監測
立足中關村優勢領域和特色,建立並完善中關村人工智慧企業統計監測目錄,制定關鍵技術和首台(套)產品目錄。加強人工智慧產業經濟運行及專利相關數據分析和監測,建立與重點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領軍人才的溝通機制,及時掌握技術創新進展、重大項目實施、政策落實的情況,及時研究提出推動中關村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針對性對策、措施和建議,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