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骨傷科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建設的慕課)

中醫骨傷科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建設的慕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骨傷科學是浙江中醫藥大學建設的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於2017年春夏在智慧樹網首次開設。該課程授課教師是童培建、盧建華、章建華、劉迅、劉福存、杜文喜。據2021年8月智慧樹網顯示,該課程已運行10學期,累計選課1.78萬人,累計學校79所、累計互動2.79萬次。

該課程共九章,講述了骨折概論、上肢骨折、下肢骨折、脫位、上肢筋傷、下肢筋傷、軀幹筋傷、臨床操作技能等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骨傷科學
  • 類別: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授課教師:童培建、盧建華、章建華、劉迅、劉福存、杜文喜
  • 建設院校:浙江中醫藥大學
  • 授課平台 :智慧樹網
  • 首開時間:2017年春夏
課程性質,課程背景,課程定位,適應對象,開課信息,課程簡介,課程大綱,授課目標,考核標準,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該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在網路時代學習者們習慣並享受著網路帶來的優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該課程的教學將採用視頻直播,倡導翻轉課堂,即線上自主學習,結合一定學時的校內組織的小組討論課,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課程定位

該課程是適用於中醫學和針灸推拿學專業的主幹課程,也適用於醫學各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選修的一門醫學類課程。旨在普及大學生中醫骨傷基礎知識,介紹中醫骨傷的基礎理論(包括中國骨傷科發展簡史、骨傷病的分類與病因病機、臨床檢查、治療方法)、臨床理論(骨折、脫位、筋傷)和臨床操作技能等。

適應對象

適用於醫學各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選修的一門醫學類課程。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參加人數
第1次開課
2017年春夏
333
第2次開課
2017年秋冬
1535
第3次開課
2018年春夏
2270
第4次開課
2018年秋冬
2285
第5次開課
2019年春夏
2241
第6次開課
2019年秋冬
1227
第7次開課
2020年春夏
4229
第8次開課
2020年秋冬
1521
第9次開課
2021年春夏
待定
第10次開課
2021年秋冬
待定
據智慧樹網顯示,該課程授課教師為童培建、盧建華、章建華、劉迅、劉福存、杜文喜,學時為36學時。

課程簡介

該課程共九章,第一章為總論,主要講述了中醫骨傷科的發展簡史和骨傷病的分類與病因病機;第二章為骨折概論,講述了骨折的定義以及診查要點;第三、四章為上肢骨折和下肢骨折,第五章為脫位,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分別為上肢筋傷、下肢筋傷和軀幹筋傷,這六章講述了重點部位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機以及診查要點和治療方法;第九章為臨床操作技能,主要講述了骨關節檢查法,夾板固定術和石膏固定術。

課程大綱

第一章總論
1.1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
1.1.1整復與固定
1.1.2功能鍛鍊與基礎理論
1.1.3骨傷科疾病分類
1.1.4中醫骨傷科發展簡史
1.2骨傷病的分類與病因病機
1.2.1骨病的分類
1.2.2骨病的病因——損傷的病因(外因)
1.2.3骨病的病因——損傷的病因(內因)
1.2.4骨傷病的病機——損傷的病機
1.2.5骨傷病的病機——筋骨病機
1.2.6骨傷病的病機——氣血病機
1.2.7骨傷病的病機——臟腑病機
1.3骨傷病的臨床檢查
1.3.1損傷、骨病和局部的症狀與體徵
1.3.2四診
1.3.3骨科關節檢查
1.4骨傷病的治療方法
1.4.1骨傷內治法
1.4.2骨傷外治法
1.4.3正骨手法與理筋手法
1.4.4固定療法之外固定——夾板固定
1.4.5固定療法之外固定——石膏固定
1.4.6固定療法之外固定——牽引固定
1.4.7固定療法之內固定
第二章骨折概論
2.1骨折的定義和病因病機
2.1.1骨折的定義
2.1.2外因
2.1.3內因
2.1.4骨折的移位
2.2骨折的分類
2.2.1骨折的分類
2.3骨折的診查要點
2.3.1病史
2.3.2臨床表現
2.3.3X線檢查
2.4骨折的併發症
2.4.1全身早期併發症
2.4.2局部早期併發症
2.4.3全身晚期併發症
2.4.4局部晚期併發症
2.5骨折的癒合標準和治療
2.5.1骨折癒合標準和治療(一)
2.5.2骨折癒合標準和治療(二)
第三章上肢骨折
3.1鎖骨骨折
3.1.1解剖生理
3.1.2鎖骨骨折的病因病機
3.1.3鎖骨骨折的診查要點
3.1.4鎖骨骨折的治療
3.1.5鎖骨骨折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3.1.6注意事項
3.2肱骨外科頸骨折
3.2.1解剖生理
3.2.2肱骨外科頸骨折的病因病機
3.2.3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診查要點
3.2.4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治療
3.2.5肱骨外科頸骨折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3.2.6注意事項
3.3肱骨幹骨折
3.3.1解剖生理
3.3.2肱骨幹骨折的病因病機
3.3.3肱骨幹骨折的診斷要點
3.3.4肱骨幹骨折的治療
3.3.5肱骨幹骨折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3.3.6注意事項
3.4肱骨髁上骨折
3.4.1解剖生理
3.4.2肱骨髁上骨折的病因病機
3.4.3肱骨髁上骨折的診斷要點
3.4.4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
3.4.5肱骨髁上骨折的併發症及處理
3.4.6注意事項
3.5橈骨下端骨折
3.5.1解剖生理
3.5.2橈骨下端骨折的病因病機
3.5.3橈骨下端骨折的診斷要點
3.5.4橈骨下端骨折的治療
3.5.5橈骨下端骨折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3.5.6注意事項
第四章下肢骨折
4.1股骨頸骨折
4.1.1解剖生理
4.1.2股骨頸骨折的病因病機
4.1.3股骨頸骨折的診斷要點
4.1.4股骨頸骨折的治療
4.1.5股骨頸骨折的併發症及其處理
4.1.6注意事項
4.2股骨幹骨折
4.2.1解剖生理
4.2.2股骨幹骨折的病因病機
4.2.3股骨幹骨折的診查要點
4.2.4股骨幹骨折的治療
4.2.5股骨幹骨折的併發症以及處理
4.2.6注意事項
4.3脛腓骨幹骨折
4.3.1解剖生理
4.3.2脛腓骨幹骨折的病因病機
4.3.3脛腓骨幹骨折的診查要點
4.3.4脛腓骨幹骨折的治療
4.3.5脛腓骨幹骨折的併發症、處理與注意事項
4.4踝部骨折
4.4.1解剖生理
4.4.2踝關節骨折的病因病機
4.4.3踝關節骨折的診查要點
4.4.4踝關節骨折的治療
4.4.5踝關節骨折的併發症、處理與注意事項
第五章脫位
5.1肩關節脫位
5.1.1解剖生理
5.1.2肩關節脫位的病因病機
5.1.3肩關節脫位的診查要點
5.1.4肩關節脫位的治療
5.2肘關節脫位
5.2.1解剖生理
5.2.2肘關節脫位的病因病機
5.2.3肘關節脫位的診查要點
5.2.4肘關節脫位的鑑別診斷
5.2.5肘關節脫位的治療
5.3髖關節脫位
5.3.1解剖生理
5.3.2髖關節脫位的病因病機
5.3.3髖關節脫位的診查要點
5.3.4髖關節脫位的治療
第六章上肢筋傷
6.1肩周炎
6.1.1肩周炎的定義與病因病機
6.1.2肩周炎的鑑別診斷
6.1.3肩周炎的診查要點與臨床表現
6.1.4肩周炎的治療、預防與調護
6.2肱骨外上髁炎
6.2.1生理解剖與病因病機
6.2.2肱骨外上髁炎的診斷要點
6.2.3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療、預防與調護
6.3腕管綜合徵
6.3.1定義與解剖生理
6.3.2腕管綜合徵的病因病機
6.3.3腕管綜合徵的診斷要點
6.3.4腕管綜合徵預防與調護
第七章下肢筋傷
7.1膝部解剖及生理
7.1.1膝關節解剖及生理
7.2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7.2.1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的病因病機
7.2.2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的診查要點
7.2.3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的治療、預防與調護
7.3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
7.3.1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的病因病機
7.3.2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查要點
7.3.3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預防與調護
7.4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7.4.1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病因病機
7.4.2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診查要點
7.4.3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治療、預防與調護
第八章軀幹筋傷
8.1頸椎病
8.1.1頸椎的組成與連結
8.1.2頸椎病的病因病機
8.1.3頸椎病的診查要點(一)
8.1.4頸椎病的診查要點(二)
8.1.5頸椎病的治療
8.2腰椎間盤突出症
8.2.1腰椎間盤的位置與組成
8.2.2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因病機
8.2.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查要點
8.2.4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鑑別診斷與治療
第九章臨床操作技能
9.1骨關節檢查法
9.1.1頸部檢查
9.1.2腰背部檢查
9.1.3骨盆檢查
9.1.4肩部檢查與腕部檢查
9.1.5髖部檢查
9.1.6膝部檢查
9.1.7踝與足部檢查
9.2夾板固定術
9.2.1肱骨外科頸骨折夾板固定
9.2.2橈骨遠端骨折夾板固定
9.2.3股骨幹骨折夾板固定
9.2.4夾板固定的注意事項
9.3石膏固定術
9.3.1石膏固定的實驗目的與實驗內容
9.3.2下肢石膏托固定術與注意事項
9.3.3下肢石膏管型固定術與注意事項
9.3.4石膏繃帶後注意事項
9.4骨折、脫位整復手法
9.4.1實驗目的與手法治療
9.4.2拔伸、旋轉手法
9.4.3屈伸、提按手法
9.4.4端擠、搖擺手法
9.4.5碰觸、分骨手法
9.4.6折頂、迴旋、槓桿手法
9.4.7手法復位準備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授課目標

該課程旨在普及大學生中醫骨傷基礎知識,介紹中醫骨傷的基礎理論(包括中國骨傷科發展簡史、骨傷病的分類與病因病機、臨床檢查、治療方法)、臨床理論(骨折、脫位、筋傷)和臨床操作技能等。

考核標準

平時成績30分
平時成績=學習進度分 (5.0分)+學習行為分 (25.0分)
章測試成績10分
單項類目名稱
卷面分
單項滿分
第一章 單元測試
160
1.0
第二章 單元測試
200
1.3
第三章 單元測試
210
1.4
第四章 單元測試
135
0.9
第五章 單元測試
240
1.6
第六章 單元測試
180
1.2
第七章 單元測試
184
1.2
第八章 單元測試
130
0.8
第九章 單元測試
100
0.6
表格參考內容資料:
見面課成績20分
見面課成績得分 = 見面課實際得分 / 見面課總分 * 權值
單項類目名稱
單項滿分
骨關節檢查法
10.0
夾板固定
10.0
表格參考內容資料:
期末考試成績40分
期末考試得分 = 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 權值
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試卷:教程考試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24日,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師簡介

童培建,教授,主任醫師,浙江中醫藥大學骨傷教研室主任、浙江省中醫院骨科主任,浙江省骨傷研究所副所長。
盧建華,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骨傷教研室、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傷科教授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技能教學實驗中心副主任。
章建華,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擔任十二五規劃教材《中醫康復學》、《中醫骨傷基礎》的編委;參與編寫人工關節置換術專著兩部,任編委。
劉迅,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兼職副教授、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傷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國中西醫結合骨傷專業青年委員,浙江省中西醫結合骨傷專業青年委員,浙江省運動醫學專業委員。
劉福存,外科學博士,中醫學博士後,現任中國中西結合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研究方向為關節外科的臨床及基礎。
杜文喜,男性,34歲,2006年浙江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骨傷科碩士研究生畢業 主要研究方向為骨代謝疾病的基礎及臨床,以及骨與關節疾病基礎研究,同時還擅長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頸肩腰腿痛以及骨與關節疾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