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各家學說專論

中醫各家學說專論

《中醫各家學說專論》於2009年7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教材共十八章,內容包括三部分:中醫學術流派、傷寒學說、溫病學說、匯通學說是在《中醫各家學說》大學本科教材基礎上的深化,論述其中的疑點、難點和爭議,火熱學說、腎命學說、脾胃學說、痰飲學說、瘀血學說、郁證學說、攻邪學說、形神學說、體質學說、氣味學說、其他學說等,闡發了這些學說的理論形成、學術內涵和外沿、學術發展與意義,以拓寬知識視野;為加深研究生對中醫學說的理解,特撰寫了緒論——中醫藥理論的哲學基礎作為全書的開篇,以開拓讀者思維。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各家學說專論
  • 作者魯兆麟
  • ISBN:9787117114394
  • 定價:38.00 元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07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醫各家學說是中醫專業教學中的重要課程之一,是以學習和掌握在中醫的學術發展長河中湧現出來的歷代著名中醫學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為中心內容的一門課程,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的提高有很大意義。其研究領域包括中醫醫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中醫不同學術流派及各種學說。這次為研究生專門編寫的教材是在原有本科教材《中醫各家學說》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定名為《中醫各家學說專論》。中醫歷代醫家在潛心研究和多年臨床的過程中,經過認真總結、反覆思考,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與新的學說,使中醫理論不斷發展與完善,臨床治療方法與技藝不斷豐富,推動了中醫整體水平的提高和學術進步。學說的形成應與醫家的大量臨床實踐經驗有關,但與他們深入研究與思考、創新也密切相關,因此,有些學說的形成與一些醫家的共同倡導而形成的學派有一定關係,但不是所有學說的形成都與學派有關。所以這次研究生教材的編寫重點突出了中醫各種學說形成的學術淵源、學術發展、學術內涵、學術爭鳴、學術影響與價值,並對學說的發展與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議和看法,以達到“宣明往范,昭示來學”的作用。為了拓寬在大學本科階段學習後中醫理論水平和臨床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所選的內容儘可能圍繞常見的問題或新的學說或舊問題的新近研究成果一一加以闡發,力求理論密切聯繫臨床實際,以期達到幫助研究生增新和深化理論知識,開拓臨床思維,拓寬研究領域的目的。

圖書目錄

緒論——中醫藥理論的哲學基礎
第一章 中醫學術流派的研究
一、中醫學術流派及其形成的考察
(一)醫家學說與中醫之學派、流派
(二)中醫學術源起與學術流派形成的考察
二、中醫學術流派的劃分與爭鳴
(一)中醫學術流派劃分的歷史沿革
(二)中醫學術流派劃分的標準
三、中醫學術流派研究的意義
(一)創新精神在學術爭鳴中激盪
(二)學術理論在傳承授受中完善
第二章 傷寒學說
一、傷寒歷史沿革
二、《傷寒論》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對《傷寒論》理論的研究
(二)對《傷寒論》六經實質的研究
(三)對《傷寒論》熱病辨證方法的研究
(四)對《傷寒論》治則治法的研究
(五)對《傷寒論》方藥的研究
三、《傷寒論》的臨床發揮與套用
(一)《傷寒論》方藥在臨床上的發揮與套用
(二)六經辨證在臨床上的發揮與套用
第三章 溫病學說
一、溫病學說的形成
(一)奠基階段
(二)形成階段
(三)成熟階段
二、溫病學說五家的學術特點
(一)吳又可創立“戾氣”病因新說
(二)余師愚治疫重在清溫敗毒
(三)葉天士創立溫病衛氣營血理論體系
(四)薛雪研究濕熱病有獨到見解
(五)吳瑭以三焦為綱統論溫病
三、溫病學說的發展
(一)疾病防治方面
(二)基本理論研究方面
(三)運用現代科技研究溫病學
(四)對溫病治法方藥的研究
(五)對溫病學文獻的整理
四、溫病學說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貢獻
(一)傳統溫病學家的學術貢獻
(二)當代溫病學家對溫病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第四章 火熱學說
一、社會背景
(一)政府對中醫學的重視
(二)理學與運氣學說的影響
(三)中醫學發展的需要
二、劉完素火熱論的基本特點
(一)火熱為病的廣泛性
(二)六氣皆能化火
(三)五志過極皆為熱甚
(四)陽氣怫鬱
(五)“六經傳受皆為熱證”
(六)火熱病的辨治特色
三、火熱學說發展
(一)金元時期
(二)明清時期
四、火熱學說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貢獻
(一)河間學派的形成
(二)拉開了學術爭鳴的序幕
(三)豐富並發展了火熱病治療方法
第五章 脾胃學說
一、脾胃學說的理論基礎與後世發揮
(一)脾胃學說之理論基礎
(二)脾胃學說的形成與發展
(三)李杲脾胃學說
(四)李果後脾胃學說之發展
二、脾胃學說的臨床指導意義
(一)脾胃學說在臨床各科的套用
(二)養胃陰與育脾陰在臨床中的套用
第六章 腎命學說
一、腎命學說的形成與發展
(一)奠基階段
(二)發展階段
(三)成熟階段
二、命門功用探究
(一)目前對於命門功用的幾種認識
(二)明代醫家對命門功用的認識
(三)命門功用現代研究
三、命門為人體先天之本
第七章 滋陰學說
一、滋陰學說形成的歷史背景
二、滋陰學說的發展
三、滋陰學說的理論基礎和學術特點
(一)滋陰學說的理論基礎
(二)滋陰學說的學術特點
四、滋陰學說對中醫學術發展的貢獻
(一)發展了中醫的滋陰理論,充實完善了中醫學術體系
(二)豐富了滋陰的臨證經驗
第八章 攻邪學說
一、攻邪學說的理論基礎
(一)《內經》奠定了攻邪學說的理論基礎
(二)《傷寒論》創立了汗、吐、下三法
(三)許叔微“先去邪後議補”說
(四)藥邪理論的源流
(五)張從正確立了攻邪學說
二、攻邪學說的學術特點
(一)攻邪學說的形成依據
(二)擴大三法適應範圍
三、攻邪學說的發展
(一)朱丹溪提出攻擊宜詳審,正氣需保護
(二)呂復是私淑張從正攻邪學說的典範
(三)吳有性倡逐邪勿拘結糞說
(四)喻昌創逆流挽舟法
(五)戴天章發展了吳有性下不厭早說
(六)程國彭《醫學心悟》首創八法
(七)徐大椿倡治病應以驅邪為先
(八)楊栗山治療溫病強調“逐邪”
(九)趙學敏總結頂、串、截諸術
(十)吳師機擅用外治法
(十一)吳瑭化裁五承氣湯
(十二)俞根初發展汗法、下法
(十三)“藥邪”理論的發展
(十四)吉益東洞的“萬病一毒論”
(十五)吳成中發展了通里攻下法
(十六)姜春華創截斷扭轉法
四、攻邪學說的理論與臨床意義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五、後世評價
第九章 痰飲學說
一、痰飲學說的理論形成與發展
(一)《內經》諸篇論飲,言積飲、痞飲、水飲
(二)晉唐痰病、飲病始分論
(三)百病兼痰,痰生百病;痰夾瘀血,遂成窠囊
(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
(五)痰、飲、濕一源三歧辨析
(六)痰飲學說臨床各科拓展與學術爭議
二、痰飲學說在臨床辨證中的套用
(一)六經辨證中的套用
(二)六淫病因辨證中的套用
(三)經絡辨證中的套用
(四)臟腑辨證中的套用
(五)溫病辨證中的套用
(六)飲病辨證及治療
第十章 瘀血學說
第十一章 元氣學說
第十二章 郁證學說
第十三章 形神學說
第十四章 升降學說
第十五章 體質學說
第十六章 氣味學說
第十七章 匯通學說
第十八章 其他中醫學說概述
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