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三名三絕·外感熱病證妙諦

中醫三名三絕·外感熱病證妙諦

《中醫三名三絕·外感熱病證妙諦》分感冒、風溫、春溫、暑溫、暑濕、秋燥、溫疫、痢疾、瘧疾、大頭瘟和爛喉痧等12章,以名著經典精講、名醫經驗精粹、名方套用精析的形式探討了各種外感熱病證的成因、症狀及證候分類、病理轉歸、名醫診治經驗等,以幫助中醫醫師領悟其中的奧秘,使之悟於心中,觸類而旁通,達到切實提高臨床診治水平的作用。內容豐富新穎,科學性強,具有較高臨床實用價值,主要供中醫臨床醫師使用,也可供中醫院校師生、古文獻研究人員參考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三名三絕•外感熱病證妙諦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483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 作者:文彬 賀松其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11800X, 978750911800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醫三名三絕·外感熱病證妙諦》囊括了1000多種名著的經典論述,闡述了各種病證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則用藥。
精選了800多位古今名醫的臨證套用經驗,點撥了其遣方用藥的精妙之處。
剖析了500多首千金名方藥物組成、配伍法則及效用,介紹了現代用法和研究進展。
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
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

圖書目錄

第1章 感冒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一、戰國《黃帝內經》:類似感冒症狀的論述
二、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
三、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外感風熱的成因和臨床特徵
四、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傷風病名
五、楊士瀛《仁齋直指方》:感冒病名
六、朱丹溪《丹溪心法》:辛溫、辛涼兩大法則
七、龔廷賢《萬病回春》:風寒感冒
八、張介賓《景岳全書》:傷風與傷寒
九、林佩琴《類證治裁》:時行感冒
十、李用粹《證治匯補》:補脾胃治虛人傷風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一、謝昌仁論治感冒注重規範化與個性化相結合
二、呂承全將四季外感歸屬三型診治經驗
三、李輔仁治療感冒發熱,注重宣肺
四、黃文政診治感冒變證的經驗
五、於己百治療感冒的經驗
六、嚴繼林治療昆明地區感冒的經驗
七、任繼學治療感冒後久咳的經驗
八、白雲輝辨治感冒經驗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一、荊防敗毒散
二、桂枝湯
三、銀翹散
四、桑菊飲
五、參蘇飲
六、麻黃附子細辛湯

第2章 風溫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一、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治》:首次提出風溫病名
二、王叔和《傷寒例》:風溫與伏氣溫病
三、朱肱《傷寒類證活人書》:風溫的病因、主症及治法
四、龐安時《傷寒總病論》:風溫的病因與證治
五、許叔微《傷寒發微論·論風溫證》:風溫病乃感受風邪而成
六、汪石山《重訂廣溫熱論》:新感風溫
七、王孟英《溫熱經緯·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風溫的發病季節、病變部位、病邪傳變及治療宜忌
八、陳平伯《外感溫病篇》:風溫的辨證論治體系的建立
九、吳鞠通《溫病條辨》:風溫的辨治
十、吳坤安《傷寒指掌·傷寒類症》:氣候反常與風溫為病
十一、章 虛谷《醫門棒喝》:氣候變遷與風溫為病
十二、陸子賢《六因條辨》:風與溫合的病理
十三、張畹香《張氏溫暑醫旨》:風溫從三焦辨治
十四、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傷寒風溫始終皆宜汗解說》:傷寒與風溫的異同之治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一、丁甘仁治療風溫的用藥特點
二、吳承忠治療風溫以清宣肺氣為要
三、江育仁治療小兒重症肺炎經驗
四、汪履秋治療風溫肺炎經驗
五、何任治療風溫的體會
六、戴裕光在風溫病中運用清化熱痰法的經驗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一、麻杏石甘湯
二、葛根芩連湯
三、白虎湯
四、調胃承氣湯
五、竹葉石膏湯

第3章 春溫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4章 暑溫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5章 暑濕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6章 濕溫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7章 秋燥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8章 溫疫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9章 痢疾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10章 瘧疾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11章 大頭瘟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第12章 爛喉痧
第一節 名著經典精講
第二節 名醫經驗精粹
第三節 名方套用精析
錫類散

文摘

三、白虎湯
【方名】白虎湯。
【來源】 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論》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處方】生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方解】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解肌熱,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陽明之熱,而重在清瀉肺胃,除煩熱,可謂一舉三得,故為主藥。知母味苦寒,有清熱養陰之功。既助石膏以清熱,又治熱邪已傷之陰,為輔藥。甘草、粳米和胃護津,緩石膏、知母的苦寒重降之性,共為佐使。
本方主治邪熱在氣分,陽明經熱,症見壯熱,汗出,口渴欲涼飲,舌苔黃燥,脈洪大或滑數。吳瑭日:“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溫病條辨·上焦篇·第7條》)又云:“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溫病條辨?上焦篇?第9條》)從溫病角度上論述了病邪傳人中焦,陽明溫病的證治,明確地指出,身大熱,口大渴,汗大出,脈洪大是套用白虎湯的主要脈證。並明確指出,適應白虎湯的四大禁忌證,諄諄告誡臨床上必須辨別清楚才不會誤治。

序言

清代名醫葉天士云:“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可見多讀書、讀好書是成為一名好醫師的前提。然而,自古至今,各種醫書汗牛充棟,各種資料目不暇接。面對浩如煙海的醫學文獻,正如晚清名醫雷少逸在《時病論》所感嘆的:“甚矣!醫道之難也。”因此,如何在較短時間內讀到文章的精髓,在紛呈的信息中快速獲取有用的東西,是一個難題,更何況許多身處基層的同行,有許多醫學著作是無法閱讀到的。作為重點醫科大學的學者,占有文獻、科研和臨床的優勢,因此,我們一直覺得有義務和責任解決這個難題。
2004年,對我們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作為有著光榮歷史的第一軍醫大學,回響中央軍委號召,集體轉制,脫下軍裝,投身到地方的建設之中,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具有30年歷史的全軍惟一的中醫系也擴建為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正是在這不平凡的時刻我們決定,集中力量,編寫一套反映中醫藥學術淵源,介紹在我國歷史上有影響的醫學名著、名醫經驗、妙驗方劑的書籍,作為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紀念,作為我們融入地方醫療保健事業後的獻禮。這一想法,得到了人民軍醫出版社和南方醫科大學的大力支持,寒暑兩易,終於完稿。
邵堯夫在《漁樵對問》中說:“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本套書籍的編寫目的,就是要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能使己目“無所不觀”的“天下之目”,為中醫理論和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借鑑和經驗,為中醫學術發展做出貢獻。本套叢書分肝膽病證、脾胃病證、腎系病證、心腦病證、肺系病證、氣血津液病證、急性病證、外感病證、肢體經絡病證、婦科病證、兒科病證、眼科病證共12冊,每冊按中醫病名分章,各章之下,再細分為“名著經典精講”、“名醫經驗精粹”和“名方套用精析”三部分。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始終強調既要有學術性、系統性,又要有理論深度;既要注意到可讀性、實用性,又要考慮到所選內容的權威性和指導性。力求突出中醫特色,保持中醫病證分類的規範性、完整性和科學性。所選內容儘可能包括生理病理、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等各個方面的重要內容,文獻入選的時間跨度則從春秋戰國至今。
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但願本叢書的出版,能夠給讀者帶來便利和收穫。我們也真誠希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修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