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漢英大詞典(上)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

2015年8月,歷時15載,由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陸谷孫領銜的團隊編撰的《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終於編成,並於日前在上海書展舉行了首發。該書規模宏大,收詞量遠超當前通行的同類詞典,同時因其古今兼收、源流並重,也被稱作中華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漢英大詞典
  • 又名:Th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ny (Unabridged)
  • 原版名稱:Th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ny (Unabridged)
  • 譯者:陸谷孫
十五年磨一劍,古漢語收錄,編撰花絮,

十五年磨一劍

單字條目逾2萬條,復字條目逾30萬條,成語逾2萬條,釋義逾50萬項……這是陸谷孫及其團隊用時15年交出的答卷。
在業內人士看來,古今兼收、中外兼顧是這部《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的重要特色。南京大學教授張柏然表示,《中華漢英大詞典(上)》在收詞原則上體現出“大中華”之勢,不僅注重對體現中國深厚人文背景知識的詞與詞組的選收,還注意收納中國港澳台及海外地區華語辭彙,上至文言,下至諺語、歇後語、方言乃至網路用語,將有助於中國人提高英語實用能力,幫助外國人學好漢語。
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諸多新概念、新語彙。《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編寫組定期從各類新詞詞典、報紙、網路等媒介上收錄新詞、新義,諸如“接地氣”“官本位”“草根”“給力”“鬥地主”等緊貼時代的時髦辭彙均能在《中華漢英大詞典(上)》中找到。儘管收錄新詞的工作耗費心力,但陸谷孫表示,近年我國公示英譯文中時常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有人認為影響到了國家的“軟實力”,“吸納新生辭彙,糾正明顯錯誤可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發揮一定作用。”

古漢語收錄

“雕欄玉砌應猶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人頭”“行百里者半九十”……精準翻譯這些中國詩文,或許會難倒不少人,但此次《中華漢英大詞典(上)》迎難而上,收錄了大量文言文,僅A字母就收有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等29條取自典籍的例證。
據介紹,《中華漢英大詞典(上)》語詞部分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古詞的分量甚至超過了總量的四分之一。詞典不僅釋義多、例句多,且音訓、義訓、形訓兼顧,嘗試簡要解剖漢字字形或字源的內容,俗語、熟語的故事背景。
體現中華文化內涵的詞語非常豐富,但很多在英文中沒有對應詞,即便是中國人在面對這些詞時也經常會出現理解偏差,造成翻譯不到位。陸谷孫認為,英漢、漢英詞典的翻譯,其要點不是搭橋,而更應該像直升機,飛過文化障礙後,尋找一個地貌與出發地基本相符的目的地再降落。“用最簡潔的文字講講字詞背後的小故事,給使用者一條理解中華文化的線索,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陸谷孫告訴記者,雖然談不上通過一部詞典能讓中華文化走出國門,但編撰初衷的確是為了服務外國讀者,也相信其能成為外國人接觸中國漢字、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百科非常重要的渠道。

編撰花絮

因為香港愛國人士安子介20多年前一句“梁實秋、林語堂編完了英漢字典又去編漢英詞典,你也應該這樣做”,被激起“虛榮心”的陸谷孫便重回案頭,開始了《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的編撰。近七八年,編撰工作進入緊張期,陸谷孫的身體卻不如從前,抱病工作成為常態。他形容自己是在“同時間賽跑”。
“編詞典需要有‘鐵屁股’的精神。一兩百年前,馬禮遜等傳教士多年‘苦役’勞作,編出《華英字典》,儘管有傳教的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將中華文化傳至西方。如今,本土學者更應有文化自覺和學術定力從事這項工作。”陸谷孫說。
據了解,此次《中華漢英大詞典(上)》的編撰團隊人數雖不少,卻幾乎都是兼職,即便是在科班碩士、博士中,願意加入團隊的人也不多。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參編詞典在學術評價體系中不算成果,也不參與職稱評定。
談到詞典編撰隊伍青黃不接,有學者表示,參與編寫者不能計科研成果,但作一篇有關詞典研究的論文或調查報告,反倒可能視作學術成果,這並不合理,也是造成相關人才流失的原因。
陸谷孫表示,不希望自己明年再來書展,而是有更多後輩能接下編撰詞典的接力棒,“我真的應該讓位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