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話說中華文明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話說中華文明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話說中華文明》是2013年1月1日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默。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話說中華文明
  • 出版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 頁數:152頁
  • 開本:16開
  • 作者:李默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664185
內容簡介,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李默主編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話說中華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文明歷史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 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 總結歷史、展望未來,這就是本套書的意義和使命。《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話說中華文明)》作者總結和回顧中華文明的全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在內容結構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當的廣博性,既有嚴謹、準確的學術價值,又有活潑、流暢的可讀性。在兩千頁的範圍內容納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綜合了大規模學術著作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普及讀物的全面性、簡易性,它既可 作為大型工具書檢索中華文明的各個成分,又可作為通俗的讀物進行瀏覽。
李默主編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話說中華文明》系列之一,該系列全景式圖文並茂的記錄了中國文明歷史,與考古密切相聯,追尋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它可稱為真正的“紙一博物館”,文字、圖片彼此相當,將中華文明人類歷史上締造的最光輝絢麗的文明呈現在讀者面前。

目錄

元仁宗即位整頓國務
任仁發畫《二馬圖》
改易“投下”分封制度
建嶺北行省
王禎《農書》著成
何澄進呈界畫
趙友欽算圓周率
鄭光祖作《倩女離魂》
戴侗著《六書故》
分室龍窯出現
元開科舉
棉花開始推廣
張養浩作《潼關懷古》
制定吏員出職制
禁止南人典賣妻兒
元代道教建築中的典型代表——永樂
宮建成
周德清編《中原音韻》
朱思本繪《輿地圖》
元英宗行新政
元編政書《元典章》、《元經世大典》
元英宗制訂元律
贍思修定治河書籍
顏神鎮生產玻璃
上都造金浮屠
青花技術的興起
南坡政變泰定帝即位
帝位爭奪戰爆發
《飲膳正要》倡營養學和飲食衛生
義大利教士鄂多里克抵大都
上座部佛教在雲南得到發展
危亦林創用懸吊復位法
元明宗被毒死
元文宗立奎章閣學士院
張養浩撰《為政忠告》
雲南諸王反叛
汪大淵遊歷南洋
元代壁畫的傑作
——永樂宮壁畫繪成
漢族文人多放浪
貫雲石以散曲著稱
王冕詩畫自成一格
盧以緯研究漢語虛詞
果木栽培技術發展
吳師道著《戰國策校注》
訴訟制度成熟
建寧成為書坊中心
蘇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
趙孟煩繪畫主張有古意
三大家主宰元初書壇
元廷改編侍衛親軍
虞集古隸當代第一
設廣教總管府管理僧尼事務
理學家吳澄“和會朱陸”
元人發明火銃
奴隸大量增長
元平定雲南
月魯帖木兒篡位失敗
燕鐵木兒權傾朝野
元順帝即位
新樂器出現
唐其勢謀變被誅
《切韻指南》成書
彩釉出現新品種
伯顏請殺五姓漢人
朱光卿棒胡起義
元代壁畫大量出現
套印版畫出現
《百丈清規》修成
文學家馬祖常去世
元織金技術空前發展
脫脫逐伯顏·開始“更化”
全真教極盛
揭侯斯詩有盛唐
齊德之著《外科精義》
教皇使者至上都
銅質模具出現
脫脫主修遼、宋、金史
滑壽作《十四經發揮》
高足杯流行
回回詩人薩都剌作《雁門集》
荊劉拜殺出現
朱碧山鑄銀工藝高超
喬吉精於散曲
養蠶十字訣形成
藏文歷史著作《紅史》開始撰寫
居庸關過街塔建成
張可久為清麗派巨宗
元更改鈔法
舌診專著出現
方國珍起兵割據浙東
元政府聚書
朱丹溪創中醫滋陰學派
琵琶曲《海青拿天鵝》等樂曲出現
劉福通紅巾軍起義·建號大宋
徐壽輝起義稱帝建天完
郭子興起兵濠州
修治黃河
歐陽玄著《至正河防記》
張士誠大敗元軍於高郵·進軍江
南稱王
芝麻李等起義
朱元璋勢力漸強
劉福通紅巾軍攻汴梁
鄭玉崇朱
《回回藥方》流行
陳友諒稱帝建漢
元官田膨脹
鑌鐵傳入
諸宮調延續
官營手工業膨脹
黃公望為元四家之冠
趙孟煩影響江南畫壇
明玉珍稱帝建國大夏
藏族佛教大師布敦去世
《圖繪寶鑑》編成
《南村輟耕錄》刊行
元稅繁雜
江南金銀器發達
元廷內訌孛羅帖木兒被殺
元修上都宮殿
中國絲瓷流行全世界
聲樂專著《唱論》成書
朱元璋北伐
戲曲《趙氏孤兒》寫成
龍陽子著《修齡要指》

文摘

元仁宗即位整頓國務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武宗海山死於玉德殿,年僅3l歲。三月,皇太子、武宗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仁宗即位後,開始推行一系列措施,以整頓國務。
元從蒙古國開始,就形成較完備的驛站制度,原由各地管民官管理。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設諸站都統領使司統一管理。十三年,改設通政院管理全國驛站事務。二十九年又在四省設立通政院,後撤銷。至大四年(1311年)初,罷通政院。同年閨七月,仁宗在大都、上都復置通政院,專管蒙古驛站,漢地驛站由兵部管領,延祐七年(1320年),恢復世祖舊制,全國驛站由通政院掌管。
皇慶元年(1312年)正月,仁宗開始整頓軍府。蒙古國時實行千戶制度,軍官分為萬戶、千戶、百戶、五十戶等。統一全國後,在各地設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並各有分等,如萬戶府分上、中、下3等,上等管軍7000人,中等5000人,下等3000人。世祖以後,承平日久,各軍府多不滿員。仁宗為改變軍府這種有名無實的狀況,規定軍不滿5000人者,不得置萬戶府,嚴格建軍標準。
延祐元年(1314年)十月,元廷在江南地區經理田賦(查實田產,追納稅糧)。因江南富戶、寺觀大量侵占官民田產,田畝不清,賦役不均,政府財政收入受到影響,仁宗接受中書省平章政事章閭的建議,派員分赴各地經理。先張榜示民,限40日內以其家實有田產報於官。並許知情人舉報,查出隱田一律沒官,當事人或處罰,或流放。這次經理由於時間緊,而且官吏與富豪相互勾結,隱佔田地,賦役不均的矛盾未能緩解,反而使矛盾激化,引起許多反抗朝廷的活動,元廷被迫迅速停止經理行動,因經理而增加的賦稅,以後也陸續革除。
皇慶二年(1313年)十一月,還為選拔天下可用之材而開科舉。一系列治國之舉,使百姓安居,國家絕少戰事。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仁宗去世,年僅36歲。
任仁發畫《二馬圖》
任仁發(1254~1327),字子明,號月山道人,上海松江人,官至浙東道宣尉副使,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專家,一生中曾主持修建了許多大型水利工程,並著有《浙西水利議答錄》10卷。
任仁發的繪畫深受元初“崇唐”文藝思潮的影響,他的工筆人物、花鳥、人馬皆得唐人筆意,尤其擅長畫馬,他的人馬畫可與趙孟煩相媲美。他畫馬學習了韓斡,畫風精細規整,著色明麗秀雅。他的傳世佳作有《出圉圍圖》卷、《張果見明皇圖》卷等。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為後人所稱道的《二馬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的馬一肥一瘦,是用來諷諫“肥一己而瘠萬民”的貪官,謳歌“瘠一身而肥一國”的廉臣,用圖畫生動地揭露出了官場中的黑暗。
任仁發的《秋水鳧騭圖》軸的畫風精密細緻,色彩清艷,在盛行墨筆寫意花卉的元代也是一幅少見的佳作。
改易“投下"分封制度
延韋占四年(1317年)六月,元廷規定諸王、駙馬、功臣分地,仍按舊制。
蒙元時代蒙古統治者常將土地分封給諸王、公主駙馬和其他勛臣貴族。這些封地或封國元代稱為“投下”,而在封地里從事農業生產的民戶則稱為“投下戶”。
投下戶隨著分封制的建立而出現,又隨著分封制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分封制始由成吉思汗所創,隨著對外戰爭的不斷擴大,分封制逐漸從蒙古本土發展到中原內地。1236年,太宗窩闊台進行大規模分封,所封民戶有數字可考者總計76萬多戶,占當時北方民戶的70%以上。又根據耶律楚材的建議,對投下戶實行“五戶絲”制,規定每二戶出絲1斤,交給國家;每五戶出絲1斤,交給投下主貴族。這一制度成為元代投下制度的基本賦稅形態。
忽必烈建元後,推行漢法,投下制度繼續存在,只對五戶絲製進行改革,改由官府統一徵收,投下主從國庫按數領回,賦稅額也作了變動,絲料數量增加了一倍。
元滅南宋後,忽必烈又將江南州郡民戶分封給諸王、駙馬和勛臣貴族作為食邑,每戶交納中統鈔5錢;成宗時增至2貫(兩),稱為江南戶鈔。交納戶鈔的民戶190餘萬,約占當時江南戶口總數的1/5。
由於投下戶與普通民戶不同,他們既要承擔國家規定的各種賦役,又受投下主約束並承擔某些特殊義務。也有部分屬於投下主私屬的投下戶不列人民籍,可不承擔國家差役,故有些農民和地主豪強,為逃避賦役而投靠某一宗室貴族,充當投下戶(投拜戶),這也使投下戶總數大大增加。
元代投下戶的廣泛存在,是元代政治領域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
建嶺北行省
皇慶元年(1312年)五月,元廷改和林行中書省為嶺北行中書省。
和林(今蒙古後杭愛省額爾德尼召北)是蒙古國的都城,忽必烈定都於大都後,漠北地區雖成為元朝邊區,但因其乃蒙古統治者的“根本之地”,所以仍受高度重視。世祖、成宗時都派宗王坐鎮和林。西北叛王求和後,漠北人口激增,達百萬餘人。而且蒙古諸王、貴族的“愛馬”(即領民與領地)大多在此地區。這都要求有相應的行政機構和朝廷重臣加以治理。武宗海山即位時(1307年),在該地區設和林行中書省。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只改行省名稱,即嶺北行中書省,建置未變。和林改為和寧,為行省治所。
嶺北行省在元朝10個行省中地域最大,東至哈刺溫山(今大興安嶺),接遼陽行省;西至也兒的石河,接欽察汗國和察合台汗國;南隔大漠與中書省、甘肅行省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亞北部)。王禎《農書》著成
皇慶二年(1313年),農學家王禎完成《農書》一書。王禎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屬山東)人,元朝農學家和活宇印刷術的改進者。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縣尹6年,接著調任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尹。為官期間,他生活樸素,施行德政將自己的薪俸捐出來修建學校,橋樑、道路,教導農民種植樹藝,施醫舍藥以救貧苦百姓,人們對其評價很高,說他“惠民有為”。
在他擔任旌德縣尹時,開始編撰《農書》,調任永豐縣尹兩年後脫稿。後來,大約在皇慶二年(1313年)曾作過修改,增加了個別附記和“自序”。
《農書》正文總計37集370目,分《農桑通訣》《百穀譜》和《農器圖譜》三大部分。書首“自序”和書後“雜錄”是有關印刷術方面的內容,與農業關係不大。P3-7

序言

《話說中華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文明歷史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此書的出版,凝聚了編撰者的心血,學術顧問們的智慧。尤其是李學勤先生,親自動筆寫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書沉甸甸的份量。
中華文明的歷史充滿了輝煌與苦難,成就和挫折。它的歷史無處不在,決定著我們中國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當今的中國和中國人是中華文明的歷史造就的,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的歷史之河奔流到現在。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構成。中華文明豐富、深刻、輝煌、博大,在人類文明中的骨幹作用和領導作用人所共知。在人類文明的發源時期,中華文明就是四大古國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中華文明成為文明在東方的支柱,公元前後200年間,人類的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這兩隻鐵手攫住了地球。在歐洲進入中世紀的時候,中華文明更成為人類文明最主要的領導,它的文明統治東亞,傳遍世界。進入近代,中華文明處於自身的重壓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國人民的鬥爭史和奮起精神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頁。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為人類貢獻出了從思想家孔子到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從唐詩宋詞到長城運河的偉大創造,貢獻出了從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從商周銅器到明清文學的深刻內涵,也貢獻出了從五霸七強到三國紛爭、從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輝煌歷史。中華文明的歷史絢爛多彩,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永放光芒。
中華文明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獨特的文明,沒有哪一個文明像中華文明這樣持久,這樣統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錯,其創造者也都與高加索體質的人種有關,它們是姐妹文明。在人類歷史中,只有中華文明才是獨特的,它的創造者是中國土地上的中國人民,與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沒有關係,它的文化是統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賴於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華文明也絕不是封閉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擔自己對於人類的責任。
人類進入新世紀,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令世人矚目。人們對於世界未來的政治和經濟結構的估計無不以東亞和太平洋為中心,而尤以中國為重點。
經濟起飛只是當代中國的一個方面,中國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尤為刻不容緩。如果中國要自覺地發展中華文明,要有意識地使中國的發展具有世界意義,就必須發展強有力的精神文化,這樣才能使中華文明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才能形成中國和中華文明釣全面現代化。
而中國的精神文化的發展植根於中華文明的偉大傳統之中。進入近代之後,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對於中國文化的價值產生大量的情緒化和激烈衝突的論調。“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具有衝破封建束縛的時代意義,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不容否認的正面意義,與文化虛無主義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虛無主義者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旗幟下主張全盤西化;而復古主義則沉迷於中國文化的古董,走進反進步、反科學的泥潭。
歷史的發展則超越了所有這些論點,產生這些論調的一百多年來的中國近代史已經結束。歷史要求中國發展,要求中國走在全世界發展的前列。西化論和復古論都已過時,歷史已經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國可以承擔起世界的命運,而中國的現實和世界的歷史都說明,中國的使命在於它的發展前進,而非倒退。
中華文明走出迷惘的時代,我們這一代處在一個偉大而具有挑戰的歷史階段。
總結歷史、展望未來,這就是《話說中華文明》的意義和使命。我們創作《話說中華文明》,力求總結和回顧中華文明的全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在內容結構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當的廣博性,既有嚴謹、準確的學術價值,又有活潑、流暢的可讀性。我們在兩千頁的範圍內容納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使它綜合了大規模學術著作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普及讀物的全面性、簡易性,它既可作為大型工具書檢索中華文明的各個成分,又可作為通俗的讀物進行瀏覽。
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就開始思考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現實問題,並逐漸形成了編著《話說中華文明》的構想。在開展這項龐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們就聘請了國內權威學者李學勤、羅哲文、俞偉超、曾憲通、彭卿雲諸先生擔任學術顧問,他們對計畫作了充分討論,並審閱了大量初稿。我們聘請了廣州、香港地區的社會科學學者、大學教師、研究生以及我社編輯人員幾十人擔任稿件的撰寫工作。
通過創作這部書,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內在缺陷。中華文明具有輝煌的時期,也有苦難的年代,有它燦爛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華文明在自身中能夠吸取充分的經驗和教訓,就能夠使自身健康壯大,成長發展。
通過創作這部書,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業的使命和重任。我們希望這部書能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起到它所應當起的作用。為中華文明的反省、前進和奮起作一點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