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百科:先秦哲學

中華文化百科:先秦哲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文化百科:先秦哲學
  • 出版社:遼海出版社
  • 頁數:134頁
  • 開本:16
  • 作者:王朝增 卞孝萱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511425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文化百科:先秦哲學》寫到,先秦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先秦散文之中,包括先秦歷史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中華文化百科:先秦哲學》是作者王朝增在多年對於先秦哲學思想研究的基礎上,撰著了這部有關先秦哲學的、適合具有國中等文化水平讀者閱讀的普及讀物。內容涉及先秦哲學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敘述了這些哲學思想在後世的發展流傳。

圖書目錄

引言
一、悠悠儒家第一人
1.在“禮崩樂壞”中奔走呼號
2.借天命抒人意
3.似乎矛盾的解答
4.克己復禮為仁
5.中庸,一副調味劑
6.第一位偉大教育家
7.彪炳後世的先哲
二、一個代表小生產者的設計
1.自稱“賤人”
2.開出治世良方
3.讓君王下道互愛之令
4.天愛人鬼利人
5.定“三表”以判是非
6.無可奈何花落去
三、不甘寂寞的隱身播道者
1.脫俗超世的隱士
2.談“天”說“道”
3.以柔勝剛
4.把內心之鏡打掃乾淨
5.戀舊復古者的理想仙境
6.道家之始祖
四、儒家的繼世傳人
1.以“得聖人之傳”自居
2.以德服人崇“王道”
3.存心養性保善根
4.天爵一道神聖的光圈
5.再造一道精神枷鎖
五、迷茫中的明珠
1.奇詭飄逸之作
2.道根永恒生萬物
3.莊周夢蝶的疑惑
4.無法實現的逍遙夢
5.不結果實的花
六、光彩熠熠的兵學聖典
1.東方兵學的鼻祖
2.為敵司命的軍事家
3.戰爭勝負惟知“道”
七、社會劇變中的同異之爭與名實之辯
1.急流激起泡沫
2.謬中見真的論辯
3.只說對了一半
4.後學者的創見
八、融匯百川成大觀
1.從稷下講學到蘭陵著書
2.人應是天的主宰
3.學道清明與鍥而不捨
4.人性本惡
5.重“王道”兼采“霸道”
6.身後受冷遇
九、為封建大一統傳道授法
1.從矛和盾的故事說起
2.定法家於一尊
3.守株待兔之喻
4.參驗識駑驥
5.談“道”說“理”論“德”
6.大爭之世的強者

序言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急劇變化,迅速發展的重要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從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前771),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前221),大約經歷了550年左右的時間。春秋戰國時期,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東周成立(前771)到韓、趙、魏三家分晉(前403)是前一個階段,大體上相當於所謂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列國兼併戰爭不斷、烽煙四起。原來的許多小國被吞併,晉、楚、齊、秦、越諸雄並立,幾個彈丸小國諸如魯,宋、鄭、衛等已岌岌可危。這個時期是奴隸制由盛而衰,封建制與奴隸制激烈鬥爭的時代。從韓、趙、魏三家分晉(前403)到秦統一中國(前221),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戰國時代。這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進行“合縱”、“連橫”的鬥爭,最後為秦所統一。這個時期是封建制度逐步確立並不斷得以鞏固的時期。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社會歷史大變革的時期。各諸侯列國不同程度地實行改革和變法,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隸制並得到鞏固和發展;社會變化迅速,階級鬥爭激烈,群雄並起,爭霸天下,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社會經濟政治生涯的變化,反映在社會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文化空前繁榮,思想異常活躍的局面。百家爭鳴,群星燦爛,把中國文化和思想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面對社會秩序的變化,各階級各階層都不得不表示自己的態度。有的積極支持社會變革,有的墨守陳規,反對新制度的建立;有的主張溫和的改革,有的力主用暴力推翻舊秩序;有的直面現實,直言不諱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有的消極厭世,對社會問題採取迴避的態度。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大舞台上,可以說人世百態,斑彩陸離。對於遠離經濟基礎的哲學領域來說,其對立和鬥爭雖較隱晦曲折,卻也相當激烈。可以說派別林立,觀點紛雜,舌槍唇劍,爭議不休。在漫長的500餘年的時期內,哲學家們爭議的問題雖各不相同,重點各異,但似乎始終圍繞著兩個最主要的問題展開:一是天人關係。如“天”是否有意志?人在天面前是有為還是無為?等等;二是名實關係。如取實予名,使名實相符,還是舉名以實,以名定實?這兩個問題都與激烈的社會變革密切相關。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反映了各派別對社會變革的不同立場和態度,代表了不同的政治傾向。
春秋戰國時代,形成了幾個有影響的哲學派別。從《漢書·藝文志》起,人們把它們分為儒、墨、道、法、名、陰陽六大學派,每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儒學是創立較早,影響較大的學派,孔丘(前551至前479)開儒家思想之先河,被統治者推崇為“至聖先師”。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約前468至前376),代表“農與工肆之人”說話,反映了工商業者和庶民的利益和要求。道家最有影響的是老聃和莊周。老子認為宇宙核心是“道”,主張“天道無為”;而莊子是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代表,認為世界“恍惚莫知”。而兵家的代表是孫武和孫臏,他們的兩部兵書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針對社會變革中名實不符或名存實亡的現象,出現了名實之辯的名家,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孫龍。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繼承唯物主義傳統,批判了孟子等人的唯心論,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韓非是集法家之大成者,他綜合了前人的“法”、“術”、“勢”,形成了完整學說,為封建大一統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本小冊子裡,我準備把先秦主要哲學大家的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介紹給廣大讀者,如果能拋磚引玉,則於願足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