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俗語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俗語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俗語》講述了中國俗語的故事。包括了四面楚歌;一畝三分地;為何以“桃李”指學生等內容。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物質文化資源,最終形成了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繼承發展、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俗語
  • 類型:漢語辭彙(訓詁學)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123561
  • 品牌:黃山書社
  • 作者:譚龍曼
  • 出版社:黃山書社
  • 頁數:182頁
  • 開本:16
  • 定價:18.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國俗語》對中國的傳統思想、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節日風俗等內容進行介紹,讓讀者能夠全面領略它的魅力。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積澱,是我們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圖書目錄

第一篇人物稱呼篇
連襟
“泰山”與岳父
“老公”與“老婆”
兩口子
宋弘不忘“糟糠”妻
“千金”與伍子胥
“足下”的典故
“百姓”原是指百官
為何以“東床”代指女婿
“萬歲”原是民間歡慶語
“駙馬”原是替死鬼
妯娌
領袖
黃花閨女
老闆
黑馬
靠山
“丈夫”原來是尺量出來的
“好好先生”司馬徽
二百五
“半吊子”原來是錢幣
馬大哈
“硬脖子”董宣
狼心狗肺
狐狸精
缺心眼
下三爛
鐵公雞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三腳貓
花架子
兩面派
“眼中釘”原是“眼中‘丁’”
走錯帳篷變“混賬”
劉邦這個“臭小子”
不三不四
替罪羊
烏鴉嘴
第二篇行為心理篇
吃醋
吃著碗裡,看著鍋里
朝三暮四
臨時抱佛腳
露馬腳
“馬馬虎虎”惹大禍
抬槓
敲竹槓
水仙“裝蒜”
出洋相
吝嗇
吹牛(皮)
公子宋“染指”吃甲魚
穿小鞋
吃豆腐
不管三七二十一
護短
皇帝不急太監急
拍馬屁
揩油
活見鬼
戴高帽
得隴望蜀,貪心不足
快刀斬亂麻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拜倒在石榴裙下
欠打
無事不登三寶殿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見錢眼開
葫蘆里裝的什麼藥
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
眼不見為淨
不見“關財”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賈島作詩,反覆“推敲”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三生有幸
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三篇人生感悟篇
竹籃打水一場空
無巧不成書
真人不露相
有眼不識泰山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有眼不識金鑲玉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有“猿”千里來相會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君子之交淡如水
哪壺不開提哪壺
大海撈針
真“經”不怕火煉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人心不足蛇吞‘宰相”
各掃自家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初生牛犢不怕虎
樹倒猢猻散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解鈴還需系鈴人
五十步笑百步
一日夫妻百日恩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河東獅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欲速則不達
宰相肚裡能撐船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一句禿驢罵通庵
可憐天下父母心
暗送秋波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浪子回頭金不換
小巫見大巫
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吃不了兜著走
第四篇社會現象篇
上當
破天荒
依樣畫葫蘆
“開後門”和“走後門”
“倒霉”原是“倒楣”
買“東西”
倒插門
閉門羹
狗尾續貂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大水沖了龍王廟
三句話不離本行
一字千金
此地無銀三百兩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不打不成相識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說曹操曹操到
有錢能使鬼推磨
八字沒一撇
近水樓台先得月
對牛彈琴
飛蛾撲火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半斤對八兩
東施效顰
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
程咬金的三板斧
第五篇功德成敗篇
風馬牛不相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不做,二不休
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寸不爛之舌
小不忍則亂大謀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不敢越雷池一步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四面楚歌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百聞不如一見
掛羊頭賣狗肉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功夫不負有心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
過五關,斬六將
一個銅鈿逼死英雄漢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第六篇事物由來篇
“座右銘”原來是一種酒具
解手
烏紗帽
孔方兄
翹辮子
一畝三分地
五花八門
口頭禪
亂七八糟
三長兩短
八拜之交
在太歲頭上動土
為何以“桃李”指學生
跑龍套
“彈指”源於佛門
“才高八斗”有多高
銅臭
一問三不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連襟
在我國民間,人們把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係稱做”連襟”,就像衣服和袖子的關係一樣,“連襟”這個詞最早見於唐代大詩人杜甫筆下。
杜甫晚年時在川東生活,在當地結識了一位姓李的老翁,兩人非常投緣,經常聚在一起飲酒談天。相互了解得較深之後,他們竟然發現兩家還有轉彎抹角的親戚關係。於是兩個人的關係就更加親厚了,如果幾天沒見面,還要互致書信。
後來,杜甫要離開峽東去湖湘了。臨別之際,杜甫回憶起兩人的相交經歷,就寫了一首《贈李十五丈別》,其中有幾句是:“孤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頗合,相與襟袂連。”
襟就是衣襟,袂是衣袖,杜甫以此來形容自己與李翁的關係就像衣服的襟與袖一樣密切。但是最初用“連襟”來稱呼姐妹的丈夫之間的關係的,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洪邁。
當時,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是很順心,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便寫了一封薦書,推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事成之後,洪邁的堂兄非常感激妻子的姐夫,於是托洪邁寫了一封感謝信,信中有這樣幾句:“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裡就是用了“襟袂相連”來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厚關係。
後來,人們又將“襟袂相連”簡化為“連襟”,作為姐妹的丈夫之間關係的俗稱。
“泰山”與岳父
“泰山”是我國五嶽之首的名稱但是在民間,“泰山”也是女婿對岳父的稱呼,這其中有什麼典故呢?
據說,唐玄宗於開元四年(716年)去山東泰山封禪祭天。大臣張說被任命為封禪使,提前到泰山修廟鋪路,以迎接聖駕。
張說領旨後,給自己的女婿鄭鎰安排了一個職務。這個鄭鎰貪得無厭,在建設時偷工減料,縮小了碧霞祠的面積,把鐵牆改為磚牆,金瓦換為銅瓦,撈了不少油水。而且他倚仗張說的提攜,從九品官連升四級,成了五品官,官服從綠色變成了大紅。他還趾高氣揚地四處炫耀,引起了一些官員的不滿,朝廷上下議論紛紛。
這件事最終傳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在一次宴會上,鄭鎰穿著紅色的官服耀武揚威,被唐玄宗看到了。唐玄宗便問鄭鎰怎么突然穿上了紅色的官服,變成了五品官。一旁的張說大驚失色,不敢做聲。鄭鎰也支支吾吾地無言以對。
這時,宮廷藝人黃幡綽便替鄭鎰回答道:“此乃泰山之力也!”
這句話一語雙關,唐玄宗心照不宣,看在張說的面子上,就沒有追究這件事情。
後來,人們便把妻子的父親稱做“泰山”,把泰山祭壇旁的那個石峰取名為“丈人峰”。又因為泰山被稱為“東嶽”,是五嶽之首,所以又把妻子的父親稱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妻子的母親就被稱為“岳母”或“泰水”。
“老公”與“老婆”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麥愛新的人,為了考取功名一直寒窗苦讀。他的妻子賢良淑德,知書識禮,一直默默地支持著他。
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麥愛新考取了功名。他步人仕途之後,覺得年老色衰的妻子配不上自己了,就起了拋棄老妻、再納新歡的念頭。可是麥愛新畢竟是個飽讀詩書的人,他不好意思直接跟妻子開口,便寫了一個上聯——“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放在桌上。
麥夫人看到後,立刻明白了丈夫的用意。但她既不哭也不鬧,而是寫了一個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她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對得既工整又新穎,而且“新糧”又與“新娘”諧音,一語雙關。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她的才思和愛心打動了,對她的態度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

序言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物質文化資源,最終形成了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繼承發展、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有詩、詞、賦、曲藝、建築、戲劇、民俗、繪畫、雕刻、烹飪、醫藥、服裝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產生、發展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已經深深滲透在每箇中國人的血脈中。
綜觀整個人類的文明史,文化發展的一個重大特點就是既保持本民族的特點,同時又不斷地對外來文化加以吸納和創新。例如,對中國有著巨大影響的佛教就是從印度傳入的,但佛教傳入中國後,又不斷地被改造,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不但影響了韓國、日本、朝鮮等近鄰,而且也影響到東南亞、南亞等地的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由此形成了世界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和重視。
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長達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受封建社會的影響很深。封建時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常常鉗制和禁錮文化學術的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許多封建糟粕。當然,任何一種傳統文化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成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期仍然散發出迷人的光輝,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積澱,是我們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本套叢書對中國的傳統思想、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節日風俗等內容進行介紹,讓讀者能夠全面領略它的魅力。
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