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癌

中耳癌為發生於中耳的少見惡性癌腫,多為原發。中耳癌的誘因,很可能是中耳的長期感染,據統計,多數中耳癌患者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病史。其發病年齡多為40~60歲,本病病理是以鱗狀上皮細胞癌最常見,基底細胞癌和腺癌在中耳很少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cancerofmiddleear
  • 就診科室:耳鼻咽喉科
  • 多發群體:40~60歲,慢性中耳炎患者
  • 常見症狀:出血,耳痛,聽力減退/耳聾,張口困難,頸淋巴結腫大,晚期內臟、骨骼也可能會發現轉移性病灶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統計發現中耳癌有長期慢性中耳炎史者占80%~85%,因此,其發生可能與長期的炎症刺激相關。

臨床表現

1.出血
最早的症狀為耳道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是中耳癌的一個重要信號。晚期癌腫侵襲骨質,破壞血管,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
2.耳痛
早期僅有耳內發脹感,稍晚出現疼痛,晚期疼痛劇烈,疼痛的特點是持續性耳道深部刺痛或跳痛,並向患側顳額部、面部、耳後、枕部和頸側部放射,在夜間和側臥時加重。
3.聽力減退/耳聾
多數患者因原有中耳炎所致的耳聾,故不引起重視。早期為傳導性耳聾,晚期迷路受侵犯後為混合性聾,多伴耳鳴
4.張口困難
早期可因炎症,疼痛而反射性引起下頜關節僵直,晚期則多因癌腫侵犯下頜關節、翼肌、三叉神經所致。
癌腫侵犯面神經可引起同側面神經癱瘓,侵犯迷路則引起迷路炎及感音神經性耳聾,晚期可侵犯第Ⅴ、Ⅳ、Ⅹ、Ⅺ、Ⅻ顱神經,引起相應症狀,並可向顱內轉移。
6.頸淋巴結腫大
頸淋巴結轉移可發生於患側或雙側。
7.晚期內臟或骨骼也可能會發現轉移性病灶。

檢查

1.耳鏡檢查
可見外耳道或中耳腔有肉芽或息肉樣組織,甚至可阻塞外耳道,觸之較軟,鬆脆易出血,並有血膿性分泌物,有時惡臭。肉芽組織去除後很快復發。
2.影像學檢查
CT、MRI可明確腫瘤侵犯範圍,並可以協助制定治療方案。
3.病理檢查
對可疑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活檢,明確病理類型。
4.全身檢查除外繼發性和轉移性癌腫。

診斷

診斷中耳癌,主要依靠臨床檢查,確診靠活檢病理診斷。診斷應當包括腫瘤所侵犯的範圍,有無顱底和顱內結構的侵犯和破壞,有無腮腺和面神經侵犯,如有頸部淋巴結腫大,應當進行針吸細胞學檢查。顳骨和顱底的X線平片或CT掃描有助於確定原發部位與破壞範圍。排除鼻咽癌,查找腮腺區和頸上深處有無轉移淋巴結。凡遇下列情況要高度懷疑為中耳癌變:
1.外耳道深部或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樣新生物,切除後迅速復發或觸之易出血。
2.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流膿轉變為流膿血性或血性分泌物。
3.耳深部持續疼痛與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部體徵檢查不相稱。
4.乳突根治術腔長期不愈並有頑固性肉芽生長。
5.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症狀突然加重或發生面癱。

鑑別診斷

需與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中耳結核相鑑別,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

經病理確診者,應爭取儘早手術切除並輔以放、化療。對每一病例的具體治療方案的選擇,應依據病變範圍、病人狀況和醫療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對早期患者多採用先手術,後放、化療;晚期患者則採用放、化療等綜合治療。
1.手術治療
(1)臨床上常用的術式有 擴大的乳突根治術、顳骨次全切術、顳骨全切術,必要者可行擴大的顳骨切除術。術後給予大劑量抗生素預防感染,交替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等預防腦水腫。一周內隔日作腦脊液檢查。
(2)常見的手術併發症 術後感染、出血、腦脊液漏腦膜炎、多個顱神經麻痹(面神經、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血栓性側竇靜脈炎等。
2.放射治療
術後放療療效比單純放療的治療效果佳。主要因為中耳腔為感染灶,局部組織缺氧,放射線敏感度不理想,單純放療效果欠佳,劑量再大仍不易控制癌灶。
3.化學療法
單純化療效果目前不理想。化療藥物依據病理診斷進行選擇,常用針對鱗癌的藥物進行化療方案制訂。

預後

中耳癌預後欠佳,綜合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不足50%。

預防

預防中耳炎及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時根治是防止發生中耳癌有效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