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

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

《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的作者對相關史料進行了細緻的爬梳整理,考證翔實,《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的內容全部依據最新的資料資訊收錄,擴大了文獻資料的蒐集和選材範圍,同時也注意了選材的精練,採用開放式結構。

基本介紹

  • 書名: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
  • 作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325906
  • 外文名:China and the U.S. Accommodating in the Asia Pacific China,America,and Third Parties
  •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 頁數:294頁
  • 開本:16
  • 品牌:時事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編寫,《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是關於國際關係中中國、美國、亞太地區關係的研究文集,《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由時事出版社出版。《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行文簡潔嚴謹。內容豐富全面,具有非常高的閱讀價值。

作者簡介

袁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助理,美國研究所所長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尋求中美亞太良性互動
第一部分 中美亞太利益與戰略比較
第一章 中美在亞太的利益與戰略
第二章 美國的亞洲戰略
第三章 中國的亞太戰略與中美關係
第四章 美國亞太軍事戰略調整與中美軍事關係
第五章 中美亞太經濟合作的路徑選擇
第六章 兩岸協商談判中的美國因素
第二部分 中美與亞太地區熱點問題:分歧與合作
第七章 中美在朝核問題上的合作及其局限性
第八章 中美在巴阿問題上的認知差異與合作前景
第九章 巴基斯坦:突發事件與危機管控
第十章 中美在緬甸問題上的分歧與合作
第十一章 緬甸:不穩定的根源及美中合作的可能性
第十二章 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認知差異與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部分 中美與區域大國:探討三邊關係
第十三章 中美日三邊關係與三邊對話前景
第十四章 中美印三邊關係:性質、特點及走勢
第十五章 亞太變局中的中美俄三邊合作
第十六章 構建中美澳新型三邊關係
後記
附錄:作者簡介

後記

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朝鮮半島研究室、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所。他(她)們作為現代院各個研究領域的中青年學者,在繁重的工作之餘抽出時間完成各章節,實屬不易。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心伯教授撥冗為本書撰寫“中美在亞太的利益與戰略”一文,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教授欣然同意轉用他在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國國際戰略評估》上發表的“美國的亞太戰略”一文,兩位知名學者的文章相映成趣,形成一對組合,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此表示由衷的感謝。更令人欣慰的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副主席保羅·斯塔爾先生同意我們翻譯由他主編的《尋求中國周邊穩定》一書中的兩篇文章,作為本書相應章節的對照或補充,使讀者能同時看到中美學者關於中美在地區熱點問題上合作的不同認知,堪稱本書的一大亮點。感謝美國學者對本書的貢獻。
本書主要想法得到了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崔立如院長的支持,並得到季志業副院長、楊明傑副院長、王在邦副院長等多位院領導的鼓勵,他們在課題立項、運行階段給予多次指導。該想法也有幸獲得福特基金會駐華首席代表費約翰先生的支持和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使課題得以更加順利地運行。兩年期間,課題組召開了一次國際研討會,匯集了40餘位中美學者;一次國內研討會,多次院內研討會,就相關問題赴美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緬甸等國訪問,到雲南、新疆、廣西、吉林等邊疆省份及外交、商務、財政等國家部委實地調研,獲得了難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更多的感性認識。
中國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交流中心主任杜艷鈞女士在課題申請、立項、運行、收尾各階段付出了艱辛努力,在全書統稿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美國研究所所長助理王鴻剛博士在全書的統稿、設計過程中付出了艱辛努力;達巍研究員、王文峰研究員、翟岜研究員、胡仕勝研究員作為本書的特約審稿人,對初稿提出了許多建設性修改意見,對確保全書的質量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所三位年輕的學者李岩、董春嶺、李錚在課題運行過程中做了大量的文字整理和行政工作。葛悅煒、張帆負責了美國學者文章的中文翻譯工作,國際交流中心副主任劉博負責對全書的目錄及書名進行英文翻譯。袁鵬負責對全書立意、構思、整體結構及主要章節的設計,並撰寫前言和導論部分。需要指出的是,本書雖是一個有機整體,但各章節分由不同作者撰寫,更多反映課題組成員或作者本人的觀點,美方作者的觀點也僅代表他們個人的意見,並不代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立場。
最後,感謝時事出版社周勇社長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序言

經過近兩年的集體努力,這本名為《中美亞太共處之道——中國·美國與第三方》的著作終於面世了。
就在本書出版前不久,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的國家安全事務副顧問、新美國世紀計畫創始人阿倫·弗里德伯格的新著被譯成中文出版,名為《中美亞洲大博弈》。從書名即可看出,作為美國“新保派”的代表性人物,作者保持一貫的風格,對中國的未來及中美亞太共處做出了消極和悲觀的判斷。更重要的是,誠如作者所言,他的有關中美會走向激烈的地緣政治對抗的觀點“在10年前還屬少數派”,而今天“認為美國和中國即使不一定會陷入衝突,也注定將決一雌雄的看法看似不再牽強”,中美已參與進一場日趨激烈的戰略競爭的看法“無疑比10年前被更多人接受”。
弗里德伯格的說法並非妄言。確實,先前一些對中美關係抱持謹慎樂觀的學者如沈大偉、李侃如等,如今也都變得相對悲觀。就連基辛格、布熱津斯基這樣的大家,也開始對中美關係的未來憂心忡忡。中國方面,普遍出現學者悲觀、精英失落、媒體激昂、民眾迷惘等複雜情緒,“戰略互疑”、“互信赤字”、“假朋友”、“戰略博弈”等辭彙,成為時下描述中美關係的流行語。
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美目前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處境確實不容樂觀。中國的崛起,美國的“重返”,越南、菲律賓、日本等“第三方”因素的干擾,媒體的炒作,民意的高揚,偶然事件的頻發,諸多因素相互作用,使中美博弈成為時下亞太地區的主旋律。有人說,“太平洋足夠寬大,完全容得下中美兩國共舞”;也有人說,“一山難容二虎”。有人從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中得出結論,認為中美矛盾是結構性的,終難化解;也有人從建構主義理論視角,認為要擺脫“宿命論”的窠臼,“歷史是人創造的”,中美完全可以走出一條和平共處的新路。
基於上述背景,大約兩年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開展了“戰略互信與地區合作”課題研究。主要目的是:想給中美關係的發展尋找出路,突破安全困境,探索良性發展。具體想法是:中美兩個大國應通過實實在在的亞太地區合作逐步建立戰略互信,反過來再利用逐步建立起的戰略互信深化亞太地區合作,如此形成良性循環,為中美亞太和平共處創造條件,同時為中美在全球層面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奠定基礎。這個立意很清楚,就是要為中美關係的發展瓶頸破局,就是要發揮人的想像力和激發中美關係的發展潛力。較之弗里德伯格的《中美亞太大博弈》,我們的心胸是開闊的,思維是向前的,立意是建設性的。
期間,胡錦濤主席2011年1月訪美,中美在聯合聲明中共同決定構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習近平副主席2012年2月訪美,提出發展前無古人、但後啟來者的“新型大國合作夥伴關係”構想,得到美方積極回應。胡錦濤主席在2012年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正式就如何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提出五點指導性意見。其後,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新型軍事關係”、“新型亞太關係”等構想接連湧現,引起越來越多學者們的關注,讓人們在中美戰略博弈的陰霾中看到了走向良性互動的曙光。而這,正是課題組成員的初衷和試圖推動的結果。
本書共分四個部分。“導論部分”旨在從整體上把握中美亞太博弈的現狀,並試圖就如何使中美關係由博弈走向良性互動提出建設性思路,可被視為全書的指導思想;“第一部分”共六章,重在比較中美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及戰略,涵蓋安全、經濟、台灣等諸多方面內容,包括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評估;“第二部分”共六章,試圖從分析中美在朝核、緬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海等地區熱點問題的主要分歧和共同利益基礎上,探討中美在亞太熱點問題上的合作前景及合作路徑;“第三部分”共四章,主要分析中美如何同亞太區域內的大國俄羅斯、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形成良性互動的三邊關係。 值此書收尾之際,美國2012年大選落下帷幕,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成功召開。在實現正常化四十年之後,中美關係正以新的氣象面向未來。我們期待,本書能為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的良性互動貢獻綿薄之力。
袁鵬
2012年11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