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無月

中秋夜無月

《中秋夜無月》是清代樊增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秋夜無月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樊增祥
  • 作品出處:《樊山全集》
作品原文,詩詞簡注,詩詞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亘古清光徹九州①,只因煙霧鎖瓊樓②。
莫愁遮斷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詩詞簡注

① 亘古:終古。即從遠古到現在。亘(gèn),從此端到彼端之意。②瓊樓:玉樓。這裡借指月宮。蘇軾《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詩詞賞析

這首詩寫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中秋。前兩句敘事寫景。自古以來,每逢中秋之夜,月光總是分外明朗,皎潔的圓月懸掛中天,將它清朗的光輝照遍中國大地。我國人民素有中秋賞月的習俗,一家人團聚一處,邊吃月餅邊賞月,其樂融融。可是這年中秋夜天空卻不見月亮,層層煙雲迷霧籠罩月宮,大地一片黯淡,這是多么令人遺憾!一個“鎖”字,更加重了令人壓抑愁悶的氣氛。按說,如此令人掃興的中秋夜景,很難激起人們的詩意了。可是,詩人卻偏偏獨闢蹊徑,從這裡翻出了一層新意。末兩句詩就抒發了詩人的感慨。詩人告訴人們,不要為天上的月光被遮蔽,致使人們看不到地面的景象而惆悵憂愁,即使天公作美,今夜明月朗朗,人們看到祖國殘破的山河和民不聊生的境況,將會更加悲愁。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六十多年間,中國外患頻仍,我們可愛的國土不斷遭到帝國主義列強的蹂躪侵占,中國人民也逐漸淪為半殖民地人民。面對祖國積貧積弱、岌岌可危的情勢,任何一個具有民族自尊心的愛國者怎能不深為扼腕、憂心如焚?詩人對祖國的危局早已懷著深沉的隱憂,如今又逢中秋夜天陰無月,更是緣境生情,遂從反面立意,抒發了山河破碎、不堪入目的愁思和感慨。這首詩立意別開生面,語言清新自然,前兩句以對比手法突出了中秋無月的慘澹愁悶氣氛,為後文作陪襯,末兩句以進層寫法,透過一層去寫,更見詩人對國勢的沉痛憂思之情。“照出山河影更愁”的尾句,沉如九鼎而詩味醇厚,尤其發人深思。

作者簡介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員、文學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雲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緒進士,歷任渭南知縣、陝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的重要詩人,詩作艷俗,有“樊美人”之稱,又擅駢文,死後遺詩三萬餘首,並著有上百萬言的駢文,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產詩人。著有《樊山全集》。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