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殿村

中殿村

該行政村隸屬東川區區銅都鎮,地處銅都鎮東邊,距銅都鎮政府所在地27.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區27公里。東鄰李子溝村,南鄰岩腳村,西鄰糯谷田村,北鄰梅子村。轄中殿、大殿、活龍、新田壩、大二荒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55戶,有鄉村人口980人,其中農業人口980人,勞動力50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8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殿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東川區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5.00℃
簡介,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歷史沿革,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簡介

全村國土面積5.07平方公里,海拔2,000.00米,年降水量1,15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640.00畝,人均耕地0.65 畝,林地4,807.5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3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40.00畝(其中:田0.00畝,地640.00畝),人均耕地0.65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807.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7.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0.00畝,其中養殖面積0.00畝;草地300.00畝;荒山荒地73.00畝,其他面積1,784.50畝。
生態林生態林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話四通,無路燈。全村有143戶通自來水,有30戶飲用井水,有25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55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3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5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0戶(分別占總數的67%和59%)。
沼氣池沼氣池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2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0.00畝,有效灌溉率為2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4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2.10萬元,占總收入的27.1%;畜牧業收入96萬元,占總收入的36%,林業收入4.00萬元,占總收入的2%;第二、三產業收入93.9萬元,占總收入的35.3%;工資性收入1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3元,農民收入以畜牧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70人,在省內務工160人,到省外務工10人。
農作物農作物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畜牧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7%。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農戶255戶,共鄉村人口980人,其中男性 515人,女性469人。其中農業人口980人,勞動力50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930人,彝族53人,布依族1人。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865人,參合率88%;享受低保8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4戶,占農戶總數的2%。
衛生室衛生室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00.00平方米,距離鎮中學22.00公里。截止2007年底,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2人,其中小學生106人,中學生36人。
教學樓教學樓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5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40.7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止2007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5 人,少數民族黨員1人,其中男黨員14人、女黨員1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1人。

歷史沿革

清朝年間,河南少林寺僧人道高和尚出師後雲遊名勝山川,到時此,見牯牛寨山峻峭高聳,雲霧繚繞,每晴日朗,蒼翠欲滴,氣勢雄偉,峰下,森林密布,古木參天,山形似盤坐的彌佛,起名碧雲山,於康熙43年(1704年)在碧雲山原阿戛村修建寺廟,稱大殿。後因地勢較高,潮濕,廟壁常垮而遷到這裡重建寺廟,得名中殿。後又因當地人造反,僧人離去後廟宇廢棄。康熙58年(1719年),僧人返回又在中殿下的馬鬃嶺建祝國寺。清屬東川府集義鄉,民國屬會澤縣集義鎮碧谷鄉。1952年屬會澤縣新村區,設中甸鄉,1956年屬東川礦區碧谷鄉。1958年屬東川市,1959年屬碧穀人民公社,1962年分設中甸人民公社,1965年屬碧穀人民公社,設中甸大隊。1984年5月改為中甸鄉,屬碧谷區公所,同年9月正名為中殿。1988年1月改設村公所,屬碧谷鎮。2005年6月鄉鎮合併,屬銅都鎮。

新農村建設

近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早在1976年就修通土路到村,至今未硬化,給農用物資的運輸帶來困難,2006年建的村房至今未通電和沒有圍牆,影響正常工作。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信科學,重教育,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經濟果林和綠色食品,帶動經濟發展。

地圖信息

地址:昆明市東川區李子溝公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