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街道

中樞街道

中樞街道辦事處位於黔北西部,大婁山西段北側,仁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國酒之都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轄13個行政村和6個社區,總人口91204人,其中常住人口77557人,由漢、苗、仡佬等民族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樞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仁懷市
  • 人口:77874人(2010年) 
歷史變革,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社會發展,經濟發展,

歷史變革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徙仁懷縣域於亭子壩(今中樞街道辦事處),已有270多年歷史,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亭子壩隸屬於仁懷縣中區,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改中區為一區,建立聯保。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實行新建制,改聯保為鎮,亭子壩為縣內南北交通“樞”紐,故更名為中樞鎮。200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鎮設立中樞街道辦事處。2008年4月,分設為中樞街道辦事處、鹽津街道辦事處和蒼龍街道辦事處。

人文資源

歷史積澱厚重,人文資源豐富。一九三五年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轉戰仁懷,紅軍曾兩度進駐中樞。物華天寶,地傑人靈。孕育出了原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周林,原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韓念龍,革命烈士周國容等仁人志士;有城東萊芝洞發掘的商周時期酒具,百年以上的鹿鳴塔、鐘鼓山、雲幬山、葡萄井、玉屏寺等八大歷史名勝古蹟和自然景觀,人文內涵豐富厚重,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自然資源

中樞辦事處面積167平方公里,多為低山丘陵平壩地區,平均海拔877米,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適宜各類動植物的繁衍生息。中樞辦事處耕地面積25669畝,農業發達,由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組成。其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等,經濟作物有烤菸、蔬菜等。2003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0292萬元,其中畜牧產值575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5.9%。

社會發展

中樞辦事處資源豐富、工業發達,各類企業3085家,特別是以釀酒為主的輕工業發展勢頭強勁,200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74234萬元。旅遊方面,有亞洲第一高橋——鹽津河大橋橫跨鐘靈毓秀的鹽津大峽谷。創吉尼斯世界之最的巨型茅台酒瓶子與巍峨壯觀的國酒門遙相呼應,共同為神秘、美麗的鹽津河風景區錦上添花。
中樞辦事處與釀造國酒的茅台一牆之隔,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功能齊全。市區面積7.28平方公里,由商賈雲集的中樞老城、車水馬龍的國酒大道,氣勢恢宏的酒都新區三大部分組成。市區熱鬧非凡,秩序井然,中樞城區已初具現代城市雛形。
中樞辦事處具有寬鬆的投資環境,優惠的創業政策,適合投資創辦各類企業尤其是白酒企業及之相關的產業。中樞辦事處是一片熱忱而驕傲的紅土,是一個年輕而充滿朝氣的城市。她和開拓、進取、求實、奉獻、與時俱進的中樞人一樣,誠摯歡迎四海賓朋的到來。

經濟發展

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潛力巨大。改革開放以來,中樞人民秉承長征精神,搶抓歷史機遇,不斷深化改革,經濟社會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截止2010年底,轄區各類企業達128個。2010年全街道GDP達198352萬元;轄區工業總產值達到83431萬元;工業增加值完成61731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168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724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80元;城鎮化率達98.2%。
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文明和諧。街道緊緊圍繞仁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態立市、品牌強市、旅遊興市”的戰略部署,按照“構建和諧社區,打造文化中樞”的工作目標,堅持科學發展,堅持城鄉聯動,不斷加強文化建設、黨的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使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民主更加健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