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實驗診斷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指各種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螺旋體、寄生蟲等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如腦與脊髓實質、被膜及血管所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血常規、腦脊液細胞學等實驗室檢查可用於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對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鑑別診斷也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實驗診斷
  • 實驗診斷:血常規、免疫學、病原學檢查等
實驗診斷,

實驗診斷

1.血常規檢查
(1)細菌感染:常伴有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加,可達2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比例占80%~90%以上,但化膿性腦膜腦炎患者術後血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可在正常範圍。
(2)寄生蟲、螺旋體感染: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3)病毒感染:可出現外周血白細胞輕度增加,中性粒細胞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增多。
2.腦脊液細胞學檢查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可通過細胞學動態觀察及檢測特異性病原體,完成診斷和評價臨床治療效果,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還有助於與其他疾病如腦血管病、腦腫瘤、多發性硬化等進行鑑別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者常有顱內壓增高,對於顱內壓明顯增高患者,需謹慎選擇腰椎穿刺。
(1)細菌性感染: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可分為三期,即滲出期(發病3d內)、增殖期(發病3d後)、修復期(發病10d後)。①滲出期細胞計數很多,以中性粒細胞反應為主,數量占白細胞計數的90%以上。通常可在細胞內、外檢出致病菌,腦脊液中糖及氯化物含量顯著降低,蛋白質含量增高。②增殖期以單核吞噬細胞反應為主,此期細胞數量迅速下降,多核細胞下降時激活單個核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後者多發展成為吞噬細胞,對細菌具有巨大的吞噬作用。③修復期以淋巴細胞反應為主,腦脊液細胞總數接近正常,多核細胞減少或完全消失,提示完全修復。
(2)結核性感染:最顯著特徵是混合細胞反應,即在腦脊液細胞分類中既含有相當比例的多核細胞(中性粒細胞),也有一定比例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的存在有助於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
(3)病毒性感染:可見細胞數增多,多在(50~500)×106/L之間,早期為多核細胞反應,晚期則被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替代,常見特徵性的胞漿內包涵體,在腦脊液中也可出現大量紅細胞。
(4)真菌性感染:尤其是新型隱球菌感染時,腦脊液細胞學與結核性感染類似,但病原學檢查大多呈陽性。
(5)腦寄生蟲病:以嗜酸粒細胞增多為主。一般在4%~10%,最高可達60%或更高。急性期可伴多核細胞增多,但持續時間一般不長。
3.免疫學檢查
常用方法有腦脊液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檢測、特異性病原體抗原(如隱球菌抗原)檢測等,有助於確診並與其他疾病相鑑別。
4.病原學檢查
病原學診斷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診斷的金標準,但患者在出現顱內感染症狀時,病原體常常未繁殖到可檢出的濃度,或在檢測時已套用抗感染藥物等,導致臨床病原學檢測及培養陽性率較低,並常出現假陰性結果。目前許多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高質量檢測手段正逐步套用於臨床,如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及基因晶片技術。各種新技術的套用對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臨床病原學檢測以及提高病原學診斷準確率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