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國家通史:沙烏地阿拉伯卷

中東國家通史:沙烏地阿拉伯卷

《中東國家通史:沙烏地阿拉伯卷》是200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鐵錚,林松業。該書從地理、政治、宗教、社會等不同方面介紹了中東國家沙烏地阿拉伯的概況。

基本介紹

  • 書名:中東國家通史:沙烏地阿拉伯卷
  • 頁數:340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圖書信息,圖書簡介,圖書後記,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書名:中東國家通史:沙烏地阿拉伯卷
作者:王鐵錚,林松業 著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00-11-01
頁數:340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圖書簡介

沙烏地阿拉伯是1932年才定名的新的現代民族國家。1990年與我國建交。本書以鮮明的觀點、翔實的史料、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了沙烏地阿拉伯本島的概況、宗教和早期的沙特王國,現代沙特王國的建立;戰後的發展及其內政外交;沙特的石油繁榮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海灣危機、海灣戰爭及沙特靈活務實的石油政策,並專章介紹了伊斯蘭教與沙特的社會政治生活、沙特與中國的古今交往等。

圖書後記

《中東國家通史》各卷是根據完稿先後來排列卷次順序的。《沙烏地阿拉伯卷》按這一原則被編為第二卷。
編完《沙烏地阿拉伯卷》,我感到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無論在中東、在伊斯蘭世界,以至於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十分突出和令人矚目的國家。把它編入《中東國家通史》的第二卷,作為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的代表性國家,也是當之無愧的。
如果從文明交往論的角度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這個占阿拉伯半島4/5地區的國家,是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搖籃。它的內部交往和外部交往都呈現出許多顯著的特點,其中有:
1.從宗教文明交往而言,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的發祥地。約占世界人口的1/6的穆斯林,把沙烏地阿拉伯看成是精神上的祖國。麥加和麥地那兩個聖地,是穆斯林嚮往的地方。尤其是麥加及其附近的天房“克爾白”,穆斯林在作禮拜時,都朝著“克爾白”的方向。朝覲的儀式也在這裡舉行,穆斯林都把朝覲視為一生的聖事。
朝覲是持續不斷的盛大交往活動。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穆斯林從世界各地來到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進行朝覲。他們在這一年一度的規模盛大的伊斯蘭盛會上相互了解,討論共同關心的各種事務。納賽爾在《革命的哲學》中寫道:“朝覲應該變成一種偉大的政治力量。世界各國新聞記者……不應當把它作為一些傳統和儀式來向讀者供給饒有興趣的報導,而應當把它作為一個定期舉行的政治會議看待”,來參加這個伊斯蘭世界會議的各國穆斯林,“他們虔誠而兢兢業業地相聚一堂,但是他們是強大的。”當納賽爾把他的朝覲政治化思想告訴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之後,沙特國王說:“這的確是朝覲的真正哲理”納賽爾也非常自信地寫道:“老實說,我自己不能構想還有其他哲理。”由此可見,這種把宗教交往政治化的哲學就是阿拉伯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文明交往的廣泛形式。
2.從民族文明交往而言,沙烏地阿拉伯是操阿拉伯語的阿拉伯民族的文明生根之地,而阿拉伯民族的地域,包括從非洲大西洋岸的茅利塔尼亞到伊朗西南、從北非馬格里布全部到阿拉伯半島以及中東廣大地區。對阿拉伯人來說,儘管他們的國家不同,但都同阿拉伯半島及其他地區的阿拉伯人一樣,把沙烏地阿拉伯看作他們的先祖之源。阿拉伯人在文明交往史的突出特徵,在於他們的遷徙是同伊斯蘭教的傳播相伴隨,並同征戰和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密切相關。阿拉伯文明在交往中還同波斯人、猶太人、希臘人和印度人的當地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
阿拉伯人正是在上述交往特徵中擴大和鞏固其活動範圍的。在交往過程中,阿拉伯語尤其值得注意,語言是文明的載體,是交往的工具。以阿拉伯語為民族語言的阿拉伯民族,與一般民族語言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切穆斯林的宗教語言和古蘭經語言。它不但對整個阿拉伯世界是統一的,而且對整個伊斯蘭世界都是統一的。阿拉伯字母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第二種字母文字型系(第一種是拉丁字母)。波斯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和斯瓦希里語等差別很大的語言,都曾用過或仍在使用阿拉伯字母。阿拉伯語作為阿拉伯人的民族語言,在21世紀有希望取代法語而成為國際信息網路上的第五大世界語,到那時其交往作用將更大。從阿拉伯語在文明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來看,語言的普遍工具性質的確貫穿於物質與精神文明交往的整個活動之中。
3.從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交往的關係而言,沙烏地阿拉伯在實踐上的試驗成果,同樣令人鼓舞。中東地區是當今世界君主制國家最為集中的地區。除了新月帶的約旦、馬格里布的摩洛哥以外,君主制國家集中於海灣地區。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卡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六國之中,沙烏地阿拉伯是最具有典型性的大國。正因為如此,我們把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從海灣君主制國家群中分離出來,單獨列為一卷,作為一個歷史個案,著重加以分析。
現代化是阿拉伯文明面臨的嚴峻挑戰,對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這樣君主制的國家,傳統的伊斯蘭性和時代的現代性之間的矛盾尤其尖銳。如何契合二者,是伊斯蘭國家、阿拉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關鍵問題。費薩爾(他被稱為“沙烏地阿拉伯現代化之父”)在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中,首先強調了這一點。他認為,由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必須如實反映該國社會所達到的發展現實,因而提出了“科學地、文明地發展沙特社會”,以便它所達到的水平能同先進政權制度相一致,這個制度體現了“伊斯蘭教律的不朽的偉大的目標”。沙烏地阿拉伯的現代化改革既立足於本國的傳統根基,又著力解決伊斯蘭經典有限性與世俗事務發展無限性之間的聖俗矛盾。它的政策的出發點是伊斯蘭精神和原則,但又能從世界眼光看待民族特性,在當代世界的坐標上尋覓傳統宗教與現代世俗之間的適應點。費薩爾本人把現代科學技術、創造發明、管理經驗看作力量,而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有力量,所以不允許對這些現代成果加以愚蠢地拒絕。“應該向西方人學習,並從中吸取教益的,就是應該發揚我們崇高的品德和固有特性。”這成為沙烏地阿拉伯現代化進程中要解決同西方文明聯繫的交往觀。正是這種交往觀,使得這個王國的統治者在它的國家中實現了驚人的變革,同時又保存了固有的精神基礎和固有傳統。
4.以石油經貿為紐帶、為主渠道而建立起的社會結構,導致了沙烏地阿拉伯的內部和外部交往的深刻變化。交往不僅局限於政治、社會、文化層面,而是同生產力發展相伴隨、以商品貿易為交換手段建立起來的社會關係。經貿交往形態就其開放本性而論,最能反映交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表達交往與生產力之間的內在關係。經貿交往經常成為政治交往、社會交往、文化交往的先導和橋樑。溝通古代東西方聯繫的“絲綢之路”;世界近代史肇始的新航路與地理大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關貿總協定及今日的世界貿易組織,都是這方面的突出再現。沙烏地阿拉伯不僅以它的豐富石油資源為依託,開展經貿活動,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進行著各種宏偉的工程,而且成為世界主要能源供應者之一。
石油經貿促使沙烏地阿拉伯經濟高速度發展,它推動了交通、港口、機場、工廠和農業的發展並把人民生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沙烏地阿拉伯和亞非開發中國家不同,它在經濟上是資本剩餘國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早向西方國家輸出資本的國家。石油經貿成為沙烏地阿拉伯經濟發展的中心和現代化的動力。它不但為國內提供了廉價的能源,也為積累和財政準備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它迅速地擴大了國內市場的容量,又使沙烏地阿拉伯在世界市場上的外貿居於前列。1999年9月,阿拉伯世界百萬富豪有20萬人,沙烏地阿拉伯就擁有78000人;阿拉伯世界百萬富翁擁有個人財富及資產總額為8000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富豪就擁有4610億美元,其中法赫德·阿齊茲國王的石油投資和財產就有280億美元。這些財富絕大多數存放在西方國家的銀行里。大量石油收入流失於西方,既證明沙烏地阿拉伯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優勢和它同西方交往的關係密切,但又表現了它對西方的過分依賴。資源配置的片面性、產業結構不合理、人力資源發展的內傷等等問題,導致石油經貿表現為現代化的孤島。如果不解決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滯後之間的矛盾,剩餘資本所帶來的負面交往的結果,恐怕等不到石油資源枯竭之時,就可能重蹈世界近代史初期西班牙的歷史覆轍,會由於現代生產方式諸多條件未具備而衰落。
5.沙特家族政權在處理它與伊斯蘭教權勢力之間的關係方面的政策,也值得注意。沙特家族為了在伊斯蘭教聖地上謀求王權統治的合法性,因而特別重視同宗教權威機構或宗教權威人士的交往。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伊斯蘭式的現代化”,首先強調立國之本是伊斯蘭精神,並提出以獨特的手段,來避免開發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巨大的不平衡性和片面性。它注意用政權和宗教力量的合作,來協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性和全面性。獨特手段中,包括不斷加強對宗教發展的投資,賦予宗教在法律上應有的權力和禮儀上極大的榮譽。它尤其全力維護伊斯蘭的社會觀念,在施政中突出宣傳其中的“勸人行善、禁止邪惡”和“真、善、愛”的社會美德,號召用伊斯蘭的民族特性來保證社會穩定,從而鞏固王權的統治地位。
沙特家族政權慎重地控制現代化的節奏,以緩進的方式,使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逐步適應時代的變化,因而減弱了宗教勢力對現代化的疑慮和抗拒。以上政策,較好地處理了政權、宗教和發展的關係,加上石油美元的經濟後盾和協調槓桿作用,沙烏地阿拉伯沒有出現直接威脅社會穩定的政治動盪,保證了現代化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中發展。
6.在外部交往中,沙烏地阿拉伯作為中東海灣地區最重要的國家,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在恢復阿拉伯國家團結和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它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其豐富的能源、雄厚的資金和可觀的消費能力,向歐洲、美、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廣泛交往。它已成為中國同西亞北非最大的貿易夥伴。1998年中國同西亞北非19個阿拉伯國家的貿易額為71億美元,而同沙烏地阿拉伯就達16.99億美元。“石油外交”不僅揭開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兩國交往史上的新紀元,而且使沙烏地阿拉伯在多極化的世界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總起來說,沙烏地阿拉伯是文明交往中一個很有特徵的國家。在文明交往發展的大潮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伊斯蘭教、阿拉伯民族和石油資源。這三大因素在內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中,又集中反映在現代化過程中和中東以及世界多變的形勢下,所出現的諸多矛盾上。從一定意義上,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的創新史。無論是原始工具文明社會、農業自然經濟文明社會,還是工業技術文明社會、信息知識文明社會,都是人類在不同交往階段的創新過程。無論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種種現代化社會發展理論,還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種種後現代化社會發展理論,其核心都是創新精神。不同之處,在於人們對創新精神有了更自覺的認識。這種認識從內容上說,不僅包括製造部門,也包括服務部門;不僅有知識創新,而且有制度創新;創新不僅指科學技術,而且包括文化。從重要性上說,創新被看作是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社會進步的革命力量、現代化事業興衰的決定性因素和國家發展的不竭活力。對於文化上的獨立、繁榮、繼承和創新的重要意義,也被提高到國家民族的興旺、昌盛、復興和發展的高度上來。
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阿拉伯伊斯蘭傳統文化深厚、盛產石油和資本過剩的國家,強調穩定的社會環境、民主的政治制度、現代化的價值觀念、富有創新的企業家隊伍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特別重要的。
此外,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明和現代化的互動作用方面,也需創新精神。文明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不僅如此,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衝突必將在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上展開。但由衝突到融合則是總的發展趨勢。新的衝突和新的融合變遷,要求既有世界眼光,又能自覺傳承本國文化血脈;既有對現代化中現代性的深刻理解,又能對傳統中民族性的全面剖析,即用現代觀念融攝傳統文化的精華。這就是文明交往自覺論,就是文明交往中理性的覺醒、理性的自我批判和理性的成熟發展。

圖書目錄

《中東國家通史》卷首敘意
緒論 沙特王國概貎
第一章 古代的阿拉伯半島
一、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人
二、半島南部的古代國家
三、半島北部的古代國家
四、伊斯蘭教興起前夕的漢志
第二章 伊期蘭教誕生後的阿拉伯半島
一、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的興起
二、麥地那的伊斯蘭政權
三、四大哈里發時期的阿拉伯帝國
四、阿拉伯人向島外的移居
第三章 瓦哈比運動與早期的沙特王國
一、瓦哈比派創立前的阿拉伯半島
二、瓦哈比派與瓦哈比運動的興起
三、早期沙特王國的興與衰
四、早期沙特王國興衰的歷史總結
第四章 現代沙特王國建立
一、伊本·沙特統一活動的開始
二、現代獨立民族國家的形成
三、建國初期的改革和鬥爭
四、石油的發現和美國勢力的滲入
第五章 戰後初期的發展與沙特國王的遜位
一、戰後的石油工業及其權益的抗爭
二、50年代的社會發展和沙特國王時期的外交
三、石油工人的罷工與民主運動的發軔
四、王權危機和費薩爾執政
第六章 費薩爾時期的外交政策和現代化戰略
一、費薩爾與泛伊斯蘭主義外交的形成和實踐
二、第一個五年計畫和發展戰略的啟動
三、政府機構和官僚機制的完善
四、“十月戰爭”和石油武器的運用
五、政府反對派和費薩爾遇害
第七章 哈立德時期的石油繁榮及其社會效應
一、石油繁榮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社會結構演變的分析與評價
三、急劇變革時期的社會動盪
四、對埃以和談與兩伊戰爭的反應
第八章 法赫德時期的經濟調整和社會政治走向
一、法赫德的治國思想及策略
二、經濟調整與社會發展
三、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後的外交政策
四、90年代新伊斯蘭主義的興起及政府對策
五、走向21世紀的步伐
第九章 伊斯蘭教與沙特社會政治生活
一、宗教基本情況
二、烏里瑪階層及其社會作用
三、宗教組織和運作機制
四、政教聯盟和教俗關係
第十章 沙特王國同中國的關係
一、淵源久遠的中阿關係
二、近代以來的中沙交往
三、1990年建交後中沙關係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