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中新社)

中國新聞社

中新社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是中國以對外報導為主要新聞業務的國家通訊社,是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與中國有關係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通訊社。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國新聞界和僑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創辦人和領導者。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金仲華擔任第一任社長。中新社的前身是由范長江、胡愈之等1938年在長沙開始發稿、於桂林正式成立的國際新聞社。

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新聞信息發布體系,每天24小時不間斷向世界各地播發文字、圖片、視頻、版面、圖表、網路、新媒體等各類新聞信息產品,用戶遍及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涵蓋海外主要華文媒體的全媒體客戶網路。

中新社是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之一。1995年,中新社香港分社上網,中新社的稿件從此進入國際網際網路。1999年1月1日,中新社總社在北京開辦中國新聞網,簡稱“中新網”,並辦有中國僑網。中新網是中國重要的新聞網站。

中新社編輯出版《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聞》報、《世界華文傳媒年鑑》、《中國慈善家》等報刊。《中國新聞周刊》除發行中文版外,外文版共發行美國版、英國版、日文版、韓文版、義大利文版、南亞版、法文版、俄文版和阿拉伯文版七個語種九本雜誌。

中新社每兩年主辦一次“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已先後在南京、武漢、長沙、成都、上海、重慶、青島、貴陽、福州舉辦過九屆。“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秘書處設在中新社。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中國新聞社
  • 外文名稱:China News Service
  • 總部地點中國北京西城區百萬莊南街12號
  • 成立時間:1952年
  • 經營範圍:傳媒
  • 公司類型:國家通訊社
  • 員工數:2000餘人
  • 郵編:100037
  • 簡稱:中新社、CNS
歷史沿革,主辦活動,歷任社長,組織機構,

歷史沿革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新聞廣播電台”開始向海外播音。其前身為1938年成立的國際新聞社。
廖承志圖片廖承志圖片
1954年2月13日,把原來印發的廣播新聞稿、通訊稿和選稿改編為綜合的日刊——《中國新聞》。國內統一刊號為CN11-0001。
1954年11月28日,中新社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在北京南河沿文化俱樂部召開。
1959年1月,中新社電影隊成立。中新社電影電視工作由此發端。
1960年,中新社攝製的《泰山南北》、《北京漫步》、《齊魯英豪》等影片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高棉上映。
1962年12月20日,在中僑委禮堂召開全社會議,慶祝中新社建社10周年。
1964年底,採用中新社稿的海外華僑報刊已達70家以上。
1974年6月27日,中新社記者藺安穩采寫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陶俑》成為中國媒體對“世界第八奇蹟兵馬俑出土的首次報導。
1982年9月,廖承志題詞1982年9月,廖承志題詞
1975年5月15日,“中國新聞廣播電台”停止口語記錄新聞廣播。發稿方式改為中文電傳模寫,是中新社發稿工作的一大改進。
1979年10月6日,中新社播發通訊員稿《宋景孚等回國為父宋哲元掃墓》,此稿獲1980年全國好新聞二等獎。這是中新社稿件首度獲全國好新聞獎。
1983年1月30日,由中新社與英國阿什影業公司合拍的電視紀錄片《龍的精神》在英國第四頻道開播,引起轟動。這是中國內地電視片(合拍片)首獲“艾美”大獎。
1984年6月,彩色故事片《原野》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獲評“最值得推薦影片”,並獲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7年9月15日,中新社安排並接待台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到祖國大陸採訪。這是38年來台灣記者首次到祖國大陸公開採訪。
1952年9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中國新聞社成立訊息1952年9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中國新聞社成立訊息
1988年,中新社從美國引進“中新社IPX-16國際通訊網”系統,開啟中新社數字通信之先河。
1988年,中新社與遼寧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的電影故事片《春桃》出品。獲國家廣電部優秀影片華表獎,第12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9屆香港電影節十大華語片獎。
1991年8月12日,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突破42年人為藩籬,前往台灣採訪。
1992年11月,中新社和台灣《中國時報》社在台北共同舉辦兩岸媒體首次研討會。
1995年4月,從香港接口進入國際網際網路,使中新社成為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
1987年9月15日,中新社代表陳佐洱接待台灣首批來大陸採訪記者1987年9月15日,中新社代表陳佐洱接待台灣首批來大陸採訪記者
1997年2月17日,中新社新聞采編網路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是中國內地同業中規模最大的、分布地域最廣的能夠通過網際網路聯網作業的新聞采編系統。
2000年1月1日,《中國新聞周刊》創刊。中新社旗下還有《華聲視點》、《經濟周刊》、《中華文摘》、《時代傳媒》等刊物。
2000年2月,中新社記者王瑤拍攝的《六十歲的藝術家重返舞台》獲43屆“荷賽”(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藝術類組照一等獎。
2001年9月16日到18日,中新社主辦的“首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南京舉行。
2002年8月14日,由中新社主辦的《世界華文傳媒年鑑》,於2003年正式出版,是記錄華文傳媒發展歷史的大型辭書,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2003年8月,《中國新聞社50年史稿》一書出版。這是中新社首次編輯出版本社史稿。
2004年7月,中新社南海影業公司拍攝出品的故事影片《一百萬》被2004年美國紐約國際獨立電影節評選為最佳外語片。
2005年6月12日,中新社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上海簽署合作協定,聯合設立教學實習基地。
2008年1月16日,中新社《世界華商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的《2007年世界華商發展報告》發表。
2008年1月,中新社社委會首次編輯出版《中國新聞社章程》。這是中新社制度建設的總體規範核心內容,共收錄近百項工作制度管理規定,也是中新社全面加強制度建設的標誌。
2011年7月1日,中新社推出英文網站,域名為Ecns.cn。
2012年6月5日-12日,中新社和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共同舉辦了“行走中國·海外華文媒體雲南行”活動。此後,中新社每年舉辦“行走中國”採訪活動。
2012年9月13日,劉雲山出席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並講話2012年9月13日,劉雲山出席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並講話
2012年9月13日,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中國新聞社題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分別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出席紀念大會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出席大會。
2013年8月,以“中國新聞社”為認證名,在新浪開設法人微博帳號,在臉譜、推特等境外著名社交網站開設微博帳號。
2012年9月,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2年9月,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2014年2月,舉辦“新世紀絲綢之路華文傳媒論壇”,啟動“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採訪活動,陸續派出六路記者分赴十餘個國家進行採訪,以多種形式對外傳播“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
2014年,中新社記者賈國榮以一組報導中國運動員精神風貌的組圖《槓上爭鋒》,獲得第57屆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金獎。
2015年,開發推出了針對廣大僑胞的套用性移動客戶端《僑寶》1.0版本。
2017年10月,中國新聞周刊首期“雄安專刊”——《雄安時代》正式出版上市。
2018年,中新社電訊通稿《“十九大十九問”系列報導》和中新網《權威專家解析印軍非法侵入我國領土的背後》兩件作品,分別榮獲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和網路訪談項目一等獎。

主辦活動

中新社每兩年主辦一次“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是規模最大的全球華文傳媒領袖峰會。作為主要為海外華文媒體提供多元化服務的通訊社,中新社成功地搭建起這個開放性、國際性、高層次的平台,為世界各地的各類華文媒體探討自身在海外的生存發展,促進海外華文媒體之間及它們與中國大陸傳媒界的溝通和交流,提升海外華文媒體的整體素質和水平,表達海外華文媒體的心聲提供了重要平台。華文傳媒論壇已成為一個知名品牌,在港澳台、海外華文媒體及中國大陸的新聞界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
2009年第五屆論壇期間,在中新社倡議下成立了以“服務、互動、平等、共贏”為宗旨的“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聯盟有34個國家和地區的304家成員單位。
屆數
舉辦時間
舉辦地點
論壇主題
第一屆
2001年9月
江蘇省南京市
面對新世紀的海外華文媒體
第二屆
2003年9月
湖南省長沙市
海外華文媒體的溝通、合作、發展
第三屆
2005年9月
湖北省武漢市
全球“中國熱”中的海外華文媒體
第四屆
2007年9月
四川省成都市
媒體高端論壇
第五屆
2009年9月
上海市
全球金融危機下的華文媒體、海外華文媒體與上海世博
第六屆
2011年9月
重慶市
國際話語體系中的海外華文媒體
第七屆
2013年9月
山東省青島市
中國夢——世界變局與華文媒體的新使命
第八屆
2015年9月
貴州省貴陽市
海外華文媒體200年——薪火傳承與時代擔當 
第九屆
2017年9月
福建省福州市
“‘一帶一路’與華文媒體新發展”

歷任社長

組織機構

中新社總社設在北京,下轄總編室、通稿發稿中心、政文部(軍事部)、經濟部、攝影部、特稿中心、港澳台部、國際部、網路中心 [ 中新網編輯部視頻新聞部僑務新聞部]、影視部、海外中心、《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聞》編輯部、圖片網路中心、華文傳媒研究中心等10 余個采編部門和10 個管理職能部門。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香港、澳門,設有33 個分社,在台灣派有駐點記者。在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德國、俄羅斯、法國、菲律賓、哈薩克斯坦、韓國、加拿大、高棉、馬來西亞、美國、南非、尼泊爾、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英國等19 個國家設有分社。在北京、紐約、香港設立發稿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