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分葉核粒細胞計數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計數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嗜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如比值減小(表示分葉核粒細胞增多)或分葉在5葉以上的粒細胞超過0.03時,稱為核右移。

概述,別名,醫學檢查,檢查名稱,分類,取材,測定原理,試劑,操作方法,正常值,臨床意義,附註,相關疾病,

概述

如比值減小(表示分葉核粒細胞增多)或分葉在5葉以上的粒細胞超過0.03時,稱為核右移。

別名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嗜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數

醫學檢查

檢查名稱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計數

分類

臨床血液檢查 > 白細胞

取材

血液

測定原理

血液在載玻片上推成均勻分布的細胞塗片,用複合染色劑使各種細胞的不同結構能區別著色,在顯微鏡下計數各類細胞的百分率即簡稱為白分。

試劑

下述瑞氏-姬姆薩複合試劑或快速染液可任選一種。
(1)瑞氏-姬姆薩複合染色液:甲液:取瑞氏染粉1g,姬姆薩染粉0.3g,置乾燥清潔研缽中,另備甲醇(不含水或丙酮)500ml分數次加少量甲醇研磨,分次收集於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搖勻3min,經1周后即可套用。乙液(磷酸緩衝液)(pH值6.8~7.0):磷酸二氫鉀(無水)0.3g,磷酸氫二鈉(無水)0.2g,加適量水溶解,校正pH值,加水至1L,可加入0.01%TritonX-100改善染色性。
(2)快速染液甲液:取磷酸二氫鉀6.64g,磷酸氫二鈉2.56g,水溶性伊紅4g(或伊紅B2.5g)加水1L,酚40ml。乙液:亞甲藍4g,高錳酸鉀2.4g,水1L,煮沸,冷後備用。

操作方法

(1)採血1小滴於載玻片一端,用一推片以35°~45°傾斜推出四周留有適量空隙,可分清頭、體、尾的薄血片。血膜長度不少於2.5cm,末梢至玻片另一端尚余空隙約1cm。血膜乾後染色。
(2)瑞氏姬姆薩複合染色法:平置血片於染色架上,加染色液3~5滴,立即蓋滿血膜,約30s後加緩衝液5~10滴,輕輕搖動玻片或輕輕吹氣使染液與緩衝液混和,5~10min後用水衝去染液,待乾後鏡檢。
(3)快速法:將快速染液甲液、乙液分別置於適當大小染色缸中,將血片先浸入甲液30s,水洗,再浸入乙液30s,水洗,待乾後鏡檢。
(4)鏡檢:選擇血膜體尾交界處,紅細胞已基本不相重疊之處用油鏡檢查,檢查應上下左右有一定方向,並顧及血膜長徑兩側邊緣,否則影響各類細胞的檢出率。計數100~200個白細胞,按其形態分類,並求出百分率。

正常值

白細胞自動計數儀:(2~7)×109/L (2000~7000/mm3)

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增多:
①急性感染:
A.局部感染:癰疽、癤腫等。
B.全身感染:肺炎、敗血症、化膿性扁桃體炎、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濕熱、急性闌尾炎、白喉、急性膽囊炎等。
②中毒:
A.藥物性:鉛、汞、安眠藥、洋地黃類、安替比林、砷等;蟲毒、異種蛋白吸收。
B.代謝性: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酮症酸中毒、痛風、妊娠中毒症等。
③血液病: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④組織壞死:心肌梗死、壞疽、新生物壞死、燒傷等。
⑤其他:腦出血、腦腫瘤、手術後、庫欣綜合徵、黏液性水腫、惡性腫瘤、惡病質等。
(2)中性粒細胞減少:
①重症感染:重症敗血症、粟粒性結核等。
②特殊感染:傷寒、副傷寒、病毒感染性疾病、立克次體感染、原蟲病(瘧原蟲、黑熱病、原蟲感染)等。
③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貧血、白細胞減少性白血病、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
④藥物:有機溶酶、抗腫瘤藥物、抗甲狀腺藥物、抗痙攣藥物、磺胺類藥物、酚噻嗪類、氯黴素、合黴素等。
⑤放射線照射:放射病等。
⑥膠原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⑦脾臟疾病:斑替(Banti)綜合徵、肝硬化、費耳替(Felty)綜合徵等。
⑧先天性疾病:周期性中性細胞減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家族性良性嗜酸性細胞減少症等。
⑨其他:惡病質、血液透析等。

附註

嗜中性桿狀粒細胞明顯升高,淋巴細胞明顯減少,嗜酸粒細胞消失,表示感染極為嚴重,病情兇險,預後極差。

相關疾病

癰、癤、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風濕熱、急性闌尾炎、白喉、急性膽囊炎、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風、霍奇金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燒傷、腦出血、庫欣綜合徵、傷寒、副傷寒、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系統性紅斑狼瘡、紅斑狼瘡、肝硬化、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