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論:儒家情感形上學之創發與潛變

本書系統論證了儒學內化發展中的《中庸》哲學思想。本書認為,孔子的心性之學包括兩個部分,即“心學”與“情學”。儒學內化就是道德情感與良知之心內化為天命之性,成為道德實踐的內在本體和形上根據。宋明時期,孔子的“心學”得到充分發展,朱子是孔子“心學”之認知派,陸王是孔子“心學”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學”卻隱而不彰。直到明末,劉蕺山才重新認識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並在一定程度上復歸了思孟學派心性隋為一的義理結構。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庸原論:儒家情感形上學之創發與潛變
  • 又名:華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文庫·哲學系列
  • 作者:楊少涵 著
  • 頁數:484
  • 出版時間:2015-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作者簡介

楊少涵,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後出站,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庸原論:儒家情感形上學之創發與潛變

目錄信息

導 論 孔子中庸的根據與境界/1
第一節 中庸的外在根據/1
第二節 中庸的內在根據/10
第三節 中庸的三重境界/20
第一章 儒學之分化與《中庸》之課題/31
第一節 孔子之“心學”與“情學”/31
第二節 儒學之分化與內化/39
第三節 《中庸》之課題/48
第二章 《中庸》形上課題一:道德本體之初證/58
第一節 性作為道德本體之提出/58
一 道德本體之實踐證成/59
二 道德本體之邏輯推論/63
三 道德本體之具體所指/67
第二節 中是道德本體之形式表示/77
一 中和與中庸/78
二 無過不及與不偏不倚/84
第三節 仁與誠是道德本體之實質內容/94
一 仁是道德本體之主觀內容/94
二 誠是道德本體之客觀內容/107
附 誠字含義之發展與定格/121
第三章 《中庸》形上課題二:道德終極根源之極成/126
第一節 人格天不能成為道德的終極根源/126
第二節 《中庸》之自然天及其生生不已的特徵/134
第三節 道德終極根源之論證/143
一 天命謂性/143
二 聖德配天/146
三 知人知天/149
四 盡性參天/152
第四節 道德終極根源之成因/158
一 周人農業生活對自然天之依賴/158
二 自然天之生命情感化為形上天/163
第四章 《中庸》之情感形上學/175
第一節 未發已發與兩種情感/176
一 未發已發都是從情感來說的/176
二 道德情感與感性情感/182
第二節 情體與情感形上學/193
一 道德本體與情體/193
二 《中庸》形上學是情感形上學/199
第五章 《中庸》之至誠工夫/206
第一節 兩種情感與工夫理據/206
第二節 先天工夫與後天工夫/218
一 致中與致和/218
二 戒懼與慎獨/223
三 尊德性與道問學/228
第三節 至誠工夫/231
一 先天工夫與後天工夫各有其弊/231
二 中庸之道成為可能必須歸結於至誠工夫/237
附 《中庸》概念正點陣圖/247
第六章 儒學內化之完成與發展/248
第一節 孟荀之爭的實質/248
一 孟子以道德情感論心性與儒學內化之完成/249
二 荀子以感性情感論性又以認知之心治情性/271
第二節 宋明“心學”兩派及其內在問題/299
一 朱子之認知派及其“性體無力”問題/300
二 陸王之良知派及其“兩頭明中間暗”問題/324
第三節 劉蕺山的“心之性情”及其對思孟學派義理結構之復歸/358
附 論 《中庸》早出的疑點與推斷/377
引 言/377
第一節 《中庸》成書的九大疑點/378
一 “三同”/379
二 “華岳”/383
三 “仲尼”/385
四 文體不一,前後兩分/388
五 遣詞用字有秦漢痕跡/391
六 思想虛高,不類孔孟/394
七 晚周諸子不稱引《中庸》/397
八 子思“困宋”作《中庸》/401
九 子思終年及其作《中庸》時的歲數/405
第二節 《中庸》早出之義理推斷/408
一 總問題:孔孟之間還是孔孟之後/408
二 天道性命之上達與下貫/412
三 仁之內化與性之明確/418
四 仁性實現方式之逐步自覺/423
注釋格式說明/429
徵引文獻/430
後 記/4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