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川鄉(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中川鄉)

中川鄉(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中川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川鄉位於會寧縣城正南,華家嶺北部,東靠新添鄉、侯川鄉,西連丁家溝鄉,南接通渭縣, 南北長26公里,東西寬10公里,總面積125.95平方公里。共轄10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共3692戶1714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川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
  • 政府駐地:中川村
  • 電話區號:0943
  • 郵政區碼:730710
  • 面積:125.95平方公里
  • 人口:17141
  • 氣候條件:乾旱
  • 著名景點:米蝦水庫、大墩梁烈士墓
  • 車牌代碼:甘D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名勝古蹟,經濟概況,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行政區劃

中川鄉下轄10個行政村,分別是中川村、梁堡村、高陵村、高廟村、大墩村、三峴村、化合村、老鴉村、糜岔村、王磨村。

地理環境

屬半山半川區,地勢自南向北傾斜,可分為丘陵溝壑區和河谷川道兩類地貌。海拔高度為1860—2200米,屬半乾旱、半濕潤氣候過度地帶,年降雨量約400—450毫米,無霜期130天左右,年(2006—2009)平均溫度在10.0℃—15.5℃之間,年日照時數2520小時,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1860℃,年太陽輻射熱度142.5千卡/平方厘米。
地上水系有祖厲河支流,系季節性河流,全鄉地下水較豐富,部分水質甘甜、礦化度低,可供人畜飲用和灌溉農作物。現有水庫2座,機電井36眼,集流水窖5307眼,集流場271700平方米。因其"山高地不陡,小水處處有",素有南裕川之稱,在會寧歷史上有小江南之說。

名勝古蹟

米家峽水庫,為會寧“新八景之一”,總庫容量460萬立方米,“米峽飛瀑”是全縣有名的旅遊景點。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是全 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梁堡村古城社,又名王曼莊,是王莽之父王曼的隱居之地。梁堡村的石石(dan )灣遺址,屬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共存遺址,內含豐富,保存較好。三峴、化合、王家磨、糜岔等四村坐落在華家嶺林區,該林區森林茂密,群鳥聚集,是良好的旅遊避暑勝地。
米峽水庫和大墩梁烈士陵園米峽水庫和大墩梁烈士陵園

經濟概況

現有耕地7.33萬畝,占總面積的35.33%,林地面積2.9萬畝,草地面積2.5萬畝。農作物種植品種繁多、品質優良、產量高,素有“米糧川”之稱。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莜麥、糜、谷、蕎麥、洋芋,其中良谷種植馳名縣內外;豆類作物有豌豆、扁豆、大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胡麻、芸芥為主;蔬菜種植初具規模;中藥材主要種植黨參、黃芪、板藍根;礦產資源主要有水洗石、石膏、碳酸鈣等可供開採。
鄉黨委、鄉政府“農民增收、財政 增長、教育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改觀”的工作思路,堅持“糧草農牧並肩行,商流勞務齊發展”的總體要求,實施“項目強農、科技興農、勞務補農、商貿帶農 ”戰略,依託“三個百萬”工程的實施,走“項目拉動、基地帶動、勞務牽動、商貿聯動”的發展路子,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04年,全鄉種植地膜糧食8000畝,小雜糧8500畝,冬小麥4100畝,蔬菜2000畝;全鄉牛飼養量達到4320頭,羊飼養量17305隻,雞飼養量19833隻;完成荒山綠化9200畝;勞務輸出實現收入1746.6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0元。

社會事業

全鄉13所中國小實現遠程教育,教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村新型醫療啟動運行,覆蓋農村人口83%以上;衛生院建設不斷加強,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繁榮昌盛,通訊條件得到徹底改善。2012年以來,隨著“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和扶貧攻堅的全面開展,全鄉在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健全社會保障、勞務輸出等方面有了較快的發展,2013年人均純收入4228元。

地圖信息

地址:白銀市會寧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