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道(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中山街道)

中山街道(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中山街道)

中山街道位於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中部,東接民主街道,南連寸金街道,西界中華街道,北靠北橋河。轄區面積2.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550人(201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山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
  • 面積:2.37平方公里
  • 人口:30550人(2010年) 
概況,歷史,

概況

廣東湛江市中山街道辦
該街道流動人口230人,有壯族、布依族、瑤族等3個少數民族。中山街道 30550人(2010年)。
轄中興、高州、三和、南興、大通、福建、平安等7個居民委員會,28個居民小組。
街道辦事處設在赤坎井街2號,因靠中山二路而得名。

歷史

中山街道是由一個邊陲小埠逐步形成的。元朝以後,閩潮南遷居民從海路進入赤坎,定居在今中山街道境域從事經商作坊等商業活動。
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三四十戶閩潮南遷人家分散居住在今永安街、平安街和古老渡街一帶。隨著“海禁”解除,沿海地區之間航海交通貿易的恢復和發展,前來赤坎埠經商定居的福建等地商民陸續增多,雷州、高州、廣府、潮瓊等地商人也載貨到赤坎貿易,後來還有部分商賈在赤坎安家置業,他們與當地居民相安無恙,便不斷招引同鄉到赤坎經商,日久引聚集居形成今天的潮州街、福建街、高州街、三和街、大通街、鹽埠街、水仙街等。
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以今中山街道為主體的赤坎小商埠發展為溝通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的商業重鎮,中山街區居民達5000多人。
光緒二十五年(1899)法國租占廣州灣後,修築了法國大馬路(今中山二路)。在今赤坎文化宮處建了法華學校。
民國28年(1939)陳學談投資在中山路興建了南華大酒店,許愛周也在中山路建設了寶石酒樓,形成井街、泥水街、南興街、中興街、中山一路等。中山街域面積達1.3平方公里。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中山街道屬赤坎中心街道辦事處轄下的街道管理區。1958年,改中山管區為行政街道辦事處。1960年6月成立湛江市赤坎人民公社時,中山行政街道辦事處又改為中山街道管理區,1968年更名為中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中山行政街道辦事處。
中山街道是赤坎古商埠的發祥地,人口稠密,商業繁榮。中山路、三和街、中興街、福建街、潮州街、南興街、鹽埠街、大通街、染房街、高州街是該街道最具古老歷史的商業老街。古老渡街和大通街沿線,設有多個碼頭,閩浙、潮瓊、廣府的茶葉、菜種、陶瓷、絲綢、草紙等土特產及洋貨,高雷地區的紅糖、花生、芝麻、黃麻、草蓆、生油等農副產品及生貨在此上落。一些眼光獨到的商人就地建鋪,開設商號,大通街逐漸形成繁華的商貿一條街。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街區的工商業更加繁榮昌盛,成為赤坎區的繁華商業街。1958年起,街道先後辦起工藝制鏡廠、朝陽化工廠、食品加工廠等35家工業企業。1989年,街道直屬工業總產值812.68萬元,上繳稅金39.47萬元,實現利潤16.09萬元,商業銷售額3000多萬元,稅利60多萬元。2000年,街道工業企業40多家,街區內商業戶1060個,工業總產值9700萬元,商品銷售額達9.3億元。
歷史上,中山街區是赤坎中國小校比較集中的地方。有民國9年(1920年)由法國殖民者創辦的法華學校,民國16年(1927)廣府會館創辦的廣僑國小(今福建街廣府會館)、民國22年(1933)紳商創辦的私立贊化國小(今四小內)、民國24年(1935)由革命進步人士創辦的晨光國小(今六小前身)、民國26年(1937)由紳商陳學森主辦的私立培才國小(校址於高州會館)、林應中創辦的崇聖國小(在福建街)。新中國成立後,晨光國小更名為湛江市第六國小,贊化國小更名為湛江市第四國小。人民政府在中山街區創辦了湛江市第十一中學和湛江市第一幼稚園。至2000年,中山街道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681人;國小2所,在校學生3450人;幼稚園6所(含社會力量辦幼稚園),在園兒童120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
中山街道歷來重視發展文化事業,大力支持轄區的民間文化活動。水仙廟、水仙井每年廟會期間都會搭台演戲籌神,街道社區積極給予幫助。新春期間,中山街道認真組織迎春文化遊園活動,為居民提供文化活動平台,豐富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山街道衛生工作搞得好,從20世紀60年代起建立衛生家庭評比制度,80年代,普遍實行門前三包衛生管理制度,廣泛開展文明衛生評比活動,街區環境衛生工作多次受到市、區的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