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中山王鐵足銅鼎)

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

中山王鐵足銅鼎一般指本詞條

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469字。

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王鼎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器。銘文字型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1977年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

原件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
  • 高度:51.5cm
  • 腹徑:65.8cm
  • 口徑:42cm
  • 出土年代:1977年
  • 珍藏場所:河北省博物館
  • 文物原屬:平山縣中山王墓
  • 製造年代:戰國中期
  • 文物類別:青銅器
流傳歷史,文物特徵,文物價值,器物銘文,

流傳歷史

1974年河北省文物部門接到報告,平山縣三汲鄉農民大規模平整農田,不斷到附近兩座大土丘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已被挖出並造成了破壞, 考古人員迅速趕到現場,對現場進行清理勘察。
中山國王陵規劃圖中山國王陵規劃圖
中字形的墓室格局證明這是一個王的陵墓,考古工作者發現這個墓穴的主墓室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盜掘。正當失落的情緒在發掘現場滋生的時候,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民工在取土時,一腳踩出了個大窟窿。對窟窿進行清理後,發現原來是個庫。庫與主墓室毫不相連,這種墓葬形式,以後被證明為是戰國時期中山國陵墓所獨有的,也正是由於庫的存在,才使大量的珍貴文物躲過盜劫,得以為世人所見。
經過兩年準備,1號墓開始發掘,隨著1號墓兩側庫的打開,人們如願以償的發現了數量眾多的珍貴文物,最先出土的是大量奇巧瑰麗的生活用品。中山王鐵足銅鼎、錯金銀雙翼神獸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十五連盞銅燈等相繼出土。出土器物的精美顯然大大超出了人們印象中,考古學家清理到西庫的時候,一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青銅方壺上,四面刻滿了450個字的銘文。
這裡埋葬著中山國歷史上的一位君王, 他的名字叫“錯”。文中提到“皇祖文武、桓祖成考”,說明在“錯”之前, 還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據推斷,1號墓中的“錯”是中山國的第五代君王。方壺的出土,彌補了史書中對中山王世系缺失記載的遺憾,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2014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編制的《戰國中山國王墓出土鐵足大鼎保護修複方案》,要求儘快編制鐵足大鼎保護實施方案。

文物特徵

中山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鼎為子口內斂,兩側有一對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紋一道,平底銅身鐵足,圓腹圜底,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469字。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鼎。銘文字型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

文物價值

中山王鐵足銅鼎戰國中山王“錯”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外壁刻有銘文 77行469字,是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器物銘文

鼎壁與蓋部雲鈕以下、足部以上,刻銘文77行,每行6字(蓋上二字,腹部凸弦紋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發現刻銘戰國銅器中字數最多的。內容記述了該鼎為王十四年所制,斥責燕王噲讓位相邦子之,遭致國破身亡,頌揚自己的相邦司馬 ,輔佐少君謙恭忠信,以及率師征燕,奪城數十座,擴大疆土數百里的功績。告誡嗣子汲取吳國吞併越國、越國覆滅吳國的教訓,要警惕周圍敵國等。此鼎銘文在戰國金文中最長,在所有金文中僅次於毛公鼎;內容記述了中山乘燕國內亂,伐燕奪取疆土之事,可補史籍之不足;銘文構字秀麗,刀法嫻熟;是研究戰國及中山國歷史和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此器銅體鐵足的鑄造技法在中國國內十分罕見。
中山王鐵足銅鼎中山王鐵足銅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