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設有傳統戲曲、口傳文藝與民俗、非物質遺產保護對策三個研究方向。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4人,其中教授9人;兼職研究人員12人,其中教授1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
  • 研究方向:3個
  • 專職研究人員:14個(現有)
  • 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現任)
機構簡介,機構特色,

機構簡介

中山大學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主任為康保成教授,主要學術帶頭人有黃天驥、葉春生、康保成、歐陽光、高小康等教授。

機構特色

上世紀50年代,著名文學史家、戲劇史家王季思、董每戡在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為本中心傳統戲曲方向奠定了基礎。80年代初,古代戲曲研究室成立,王季思為研究室主任。1998年,古代戲曲研究室升格為研究所。長期以來,該方向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研究骨幹,其研究水平一直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並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上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顧頡剛、鐘敬文等在中山大學倡導並施行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研究。2000年,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成立,鐘敬文先生的研究生葉春生教授為主任。民俗研究中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績。2002年12月,經過整合,由古代戲曲研究所、民俗研究中心和文體學研究中心組成的“中山大學古代戲曲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所”掛牌,並向廣東省教育廳申報重點研究基地,同年12月獲得批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