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青銅器

中山國青銅器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的青銅器。中山國是原在陝北的白狄,於公元前 6世紀左右所建,雖然長期受中原文化影響,但至春秋戰國之際仍保存著濃重的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國青銅器
  • 外文名:Bronzes of the Zhongshan State
  • 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 國家:中山國
簡介,介紹,歷史,代表性,基他信息,戰國時期,平山,

簡介

介紹

中山國青銅器
Bronzes of the Zhongshan State

歷史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著錄的提鏈圓形“杕氏壺”,是最早通過銘文明確論定為中山國的青銅器。以後相繼於河北省行唐縣李家莊、廟上村、黃龍崗、北城子、釣魚台以及滿城縣採石廠、平山縣訪家莊、新樂縣中同村等中山國地域內的春秋至戰國早期(約公元前6~前5世紀)墓葬中,出土了許多青銅器。主要有鼎、甗、豆、壺、盤、匜、勺、劍、削、斧、鑿等,有的墓還出有豆形釜、瓿、簋、敦、洗、舟、戈、匕、錐、錛、鏃、馬銜、鈴等。伴隨出土的還有北方民族特有的虎形鑲松石金牌飾、彈簧狀金環飾、松石串飾等。銅器花紋有蟠螭紋、蟠虺紋、雲雷紋、勾連雷紋、絡繩紋、綯索紋、乳釘紋、凸弦紋、垂葉紋、窮曲紋及鑲嵌紅銅和綠松石等。這些銅器造型渾厚,花紋精細優美,除飾以成組花紋外,紐、柄、流部還有獸面、鳥首、虎首等動物形象,並於目、鼻、口部鑲嵌綠松石。鼎均有蓋、附耳,深腹圜底,三獸足較瘦高,其中有

代表性

的如行唐廟上村出土的乳釘虺紋鼎、滿城採石廠出土的蟠虺紋鼎、新樂中同村M2出土的勾連雷紋鼎等。豆形釜可以行唐李家莊出土者為代表,雙直耳,口微斂,深腹稍鼓,圜底,喇叭狀座,器表附有煙炱,是北方民族特有的一種炊具。銅壺也很有特色,行唐李家莊出土的絡繩紋雙環耳壺和提梁匏壺,形似葫蘆,造型質樸;唐縣北城子出土的環耳蟠螭四獸紋圓壺和環耳絡繩紋扁方壺,不僅兩肩有環耳,而且蓋的兩邊和下腹部均有立環或鋪首銜環,以便繩索網路,蓋上二環可貫穿絡繩提網以免壺蓋脫落,保持著遊牧民族用器適宜遊動攜帶的特點。唐縣北城子出土銅盤內飾鳥魚相追逐紋,匜流作鳥頭、獸頭形,均構思奇巧,富有情趣。北城子所出絡繩蟠虺紋四獸面環耳瓿,器形較大,花紋精緻,是少有的珍品。

基他信息

戰國時期

的中山國青銅器以河北平山三汲中山王墓的出土物為代表,有鼎、鬲、?、簋、盒、豆、壺、盉、盤、匜、勺、匕、刀、箕、筒形器、鳥柱盆、燈、方案、神獸、編鐘、鐃、鐸、屏座、帳構、兵器、車馬器、山字形器、兆域圖版等,其中很多銅器上有刻或鑄的銘文,特別是鐵足大鼎、夔龍飾方壺和一圓壺均有長篇銘文,總計1099字,填補了中山國的歷史空白,並明確了制器時間約為公元前321~前314年。器上紋飾除橫鑄蟠螭、蟠虺、雲雷紋外,還有錯金銀、錯紅銅、填漆、嵌松石或玻璃等。其鑄造方法除渾鑄外,還有嵌鑄、鉚接、焊接、鑄接和失蠟法等。有的器物造型結構複雜,有的器物轉軸可自由轉動且毫無縫隙,有的花紋細如毫髮,有的動物形象自然逼真,反映出其鑄造工藝的進步。山字形器為中山國所獨有,器上部呈“山”字形,向上出3支尖峰,兩側向下迴轉成透空雷紋,下部中間有圓筒狀銎,可列於帳前或立於帳周,十分雄偉,是象徵權威的一種禮器。

平山

此外,平山中山王墓還出土了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銅工藝品,如:銀首人形座銅燈,鑄一男子昂首立於獸紋方座上,寶石鑲睛,兩臂張開手握雙螭,身上挺托一圓柱頂一燈盤,沿柱有夔龍戲猴,十分傳神;錯金銀龍鳳方案,器身下有梅花鹿兩牡兩牝環列側臥,共托一圓環,環上 4隻神龍分向四方,龍間尾部糾結處各有一鳳,龍首頂著斗栱承一案框,結構複雜,是迄今所見最精緻的戰國青銅器;鳥柱盆,盆內底部爬有一鱉,背立圓柱,柱頂有一猛禽,雙爪抓著糾結的雙蛇頭部,形態逼真;錯銀雙翼神獸,昂首扭向一側作咆哮之狀,兩肋生翼,四肢弓曲,利爪撐地平穩有力,全身以漫捲雲紋為飾,增強了神獸的神秘效果;錯金銀虎噬鹿,作一猛虎抓撲小鹿狀,猛虎凶勇,小鹿絕望的努力掙扎,十分傳神。這批青銅工藝品保存著北方民族善於刻划動物造型的熟練技能,反映出中山國青銅工藝的族屬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