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在蘭州大學加速器教研室、蘭州大學中子物理及套用技術研究所科研及技術開發工作基礎上,經教育部批准,於2001年4月開始依託蘭州大學進行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外文名:Neutr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 依託蘭州大學
  • 揭牌:2001年5月31日
  • 稱號: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支撐:蘭州大學加速器教研室
工程中心-依託,工程中心-揭牌,工程中心-驗收,工程中心-支撐,工程中心-領域,工程中心-合作,

工程中心-依託

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託:蘭州大學

工程中心-揭牌

2001年5月31日,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蘭州大學揭牌。 為加強高校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2001年4月,教育部批准成立了4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其中在西北五省區成立3個,蘭州大學物理科學研究中心名列其中。目前,在該校榆中新校區投資500萬元新建面積為3000平方米的中子實驗室,已完成設計和選址工作。

工程中心-驗收

2004年11月16日,教育部科技司組織專家對依託我校建設的“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進行了竣工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中心建設項目總結報告,審查了有關管理檔案和相關技術資料,現場考察了工程中心研究與開發設施和成型的技術產品。專家組認真討論後,一致認為:在學校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工程中心圓滿完成了項目總體建設任務,工程中心發展思路清晰,管理制度健全,具備了科研、開發、人才培養的能力。業績突出,產生了重大社會效益,發展前景廣闊,同意通過驗收。建議有關部門和學校繼續加大對工程中心的支持力度,把工程中心建成國內外核科學與核技術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工程中心-支撐

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在蘭州大學加速器教研室、蘭州大學中子物理及套用技術研究所科研及技術開發工作基礎上,經教育部批准,於2001年4月開始依託蘭州大學進行建設。初期建設階段主要以聚變中子源物理及技術套用研究方向為主,開展與中子套用技術有關的技術開發,於2004年11月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建設項目驗收。2004年11月,經蘭州大學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學科點學術委員會研究決定,該中心依託整個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學科點進行建設,2006年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後,經學院學術委員會及黨政聯席會議研究決定,該中心涵蓋整個學院,並依託學院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學科點、放射化學學科點進行建設、管理和運行。中心的建設目標拓展為開展與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學及核技術有關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員培訓及社會諮詢服務等。蘭州大學加速器教研室和蘭州大學中子物理及技術研究所長期開展氘氚反應聚變中子源技術、中子物理學及中子套用技術方面的工作。研製成功的1010 、1011和1012n/s中子發生器先後獲得了甘肅省科學大會獎、國防科工委戰略武器及尖端科技成果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後承擔了“863計畫”聚變—裂變混合堆第一壁材料輻照損傷研究、半導體材料輻射損傷研究、中子活化截面測量等課題,同時開展中子套用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設備:原子吸收光譜儀、串列加速器。

工程中心-領域

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瞄準國家需求,調整科研方向,以國防科研、核能開發及核技術套用研究為重點,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國家重點學科、放射化學特殊學科點、教育部核科學與技術網上合作研究中心為依託,開展與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學及核技術有關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員培訓及社會諮詢服務等。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以發展聚變反應加速器中子源技術為基礎,開展與中子技術有關的民用、國防方面套用研究工作和強流加速器技術研究,如,快中子治癌、中子照相、中子輻照育種、中子活化分析、中子測水、材料及電子器件抗核加固、強流離子源及強流離子束裝置、大功率高壓直流電源等。同時,開展與聚變反應快中子源有關的中子物理方面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如,快中子的活化截面測量,快中子探測器系統標定,快中子場測量和計算,底本地輻射場測量及分析等。
2)開展與X射線、伽馬射線套用技術有關的技術開發,如,伽瑪料位計、伽瑪密度計、伽瑪測厚儀、X射線成像技術等。
3)開展帶電粒子特別是高電荷態離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研究。如:高電荷態離子在固體表面的散射與能量損失研究,高電荷態離子引起晶體表面損傷及團簇濺射,高電荷態離子納米刻蝕效應的矽基光電子材料或其他光電材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軌道電子與原子核間超精細相互作用研究,裸核核衰變行為的研究,離子束改性與離子束分析等。
4)建立可控團簇產生裝置及其配套設備,開展低能團簇束與物質、雷射等相互作用研究,在此基礎上探索低能金屬原子團簇離子束在特定襯底上組裝功能材料。
5)放射化學方向。開展環境放射化學、高放廢物地質處置、高放廢物後處理分析及輻射防護、核設施退役、放射性污染去污等相關的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

工程中心-合作

中子套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共派遣科研人員參加國際會議12人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約50人次。2008年度接待來訪專家13人次,來訪專家累計為蘭大師生做了24場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