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坑摩崖石刻

中央坑摩崖石刻

中央坑摩崖石刻位於浙江仙居縣廣度鄉中央坑村五份頭自然村和里廠自然村,刻於村邊古道旁的石壁上,發現有三處:1號石刻在五份頭村西“菜園門口”左側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4個,其保存相當完好;2號石刻在五份頭村西“後門山”左側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6個,因風化嚴重,字跡模糊,但仍依稀可辯;3號石刻在里廠自然村東古道右側的石壁上,有石刻文字2個,字跡因風化而稍顯模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央坑摩崖石刻
  • 地理位置:浙江仙居縣廣度鄉中央坑村五份頭自然村和里廠自然村
  • 屬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所處時期:春秋戰國
簡介,研究,特徵,意義,

簡介

2004年初,中央坑摩崖石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仙居廣度鄉中央坑村發現摩崖石刻奇異古文字,被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越族文字。古越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還無法確定這是越族文字:“為什麼在仙居發現了,而越國都城紹興卻從未發現過?”
摩崖石刻被發現後,經中國古文字研究專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鑑定,稱其為古越族文字,距今至少有2200年。
摩崖石刻比較接近浙江史前陶器上刻畫的符號,也十分接近商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而不可能出現在秦漢以後。另外,用金屬刻的字也不可能產生在史前,所以可以基本認定這些字出現在距今2200年前的春秋時期。
仙居本就是越民族的發源地,當時除越族外,沒有其他民族存在,越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據史料記載,東晉時期,仙居也發現了類似的文字,故可以基本肯定仙居摩崖石刻就是古越族的文字。
中央坑摩崖石刻中央坑摩崖石刻

研究

古越族文字以前沒有被發現過,不能下結論說摩崖石刻就是古越族文字。如果這些是古越族文字,為什麼在仙居發現了,而越國都城紹興卻從未發現過。2200年前雖已有了冶鐵技術,但當時越國主要的工具還是青銅器,用青銅器無法在這樣堅硬的石壁上刻這么深。摩崖石刻與古越族文字有某種聯繫,不能確定就是古越族文字。生活在仙居一帶的越人屬於當時百越族中的於越一支,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也許僅僅是於越族的文字或某些符號,不能說就是古越族的文字。另外,發現的只有4個字,並沒有大批文字和有關文物的佐證,僅憑此就斷定其系古越族文字,很難讓人信服。 根據文獻和考古學材料,南越族及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堯舜時代就與中原華夏族有交往。《大戴禮記·少間篇》云:“虞舜以天德嗣堯,……南撫交趾”。在《逸周書·王會解》中,就提及商王朝東邊的斷髮紋身的“漚(甌)深”和“越漚”向商王進貢魚製品和利劍。這是指江浙和東周沿海一帶的越人。又講到“正南甌、鄧、桂國……,以珠璣、玳瑁、象齒……短狗為獻。”這“甌”、“桂”人應是指嶺南地區的南越、西甌和駱越人。考古學上中原地區的商文化中出土有南方幾何印紋陶,而華南地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中的夔紋陶和一些青銅器和鐵器,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十分明顯,其文化交流情況學術界已作過充分探討(註:參閱百越民族史研究彙編:《百越民族史論集》中的有關論文。)。2004年2月26日,經中國古文字研究專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錦炎初步鑑定,此前在仙居縣廣度鄉中央坑村五份頭自然村發現的摩崖石刻奇異古文字,為春秋戰國時期古越族文字,距今至少有2200多年的歷史。
中央坑摩崖石刻上的圖形中央坑摩崖石刻上的圖形
這是首次發現越族文字,是中國文字學上的一次重要發現,也是越文字考古的一個重大突破。”
五份頭自然村位於仙居盂溪中游,十幾戶人家傍溪而居。越族文字就刻在村前古道旁平整的石壁上,目前發現的有兩塊。據當地村民說,前幾年村里修機耕路時,大家發現了這些古怪的字跡圖案,雖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認為這些字可能有奧秘,就保留了這兩塊石壁。
兩塊刻有越族文字的石壁都非常平整。刻得較深的一塊面積約有6平方米,刻有4個字,且字跡清晰;另一塊石壁面積約有3.8平方米。現存的兩塊石壁表面平整,字跡清晰,其中刻痕較深的一塊面積約6平方米,另一塊約3.8平方米,風化嚴重,字跡已模糊,但筆劃還依稀可辨。

特徵

浙江仙居縣發現的摩崖石刻奇異古文字經中國古文字研究專家鑑定後認為,此奇異古文字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越族文字,距今歷史不少於2200年。這是首次發現越族文字,是中國文字學上的一次重要發現。 發現古越文字的五份頭自然村位於仙居盂溪中游,越族文字就刻在五份頭村村前古道旁的石壁上。發現的有兩塊。當年村里修機耕路時發現這些古怪的字跡圖案,就將這兩塊石壁保留下來。發現的文字,從排列方式和筆畫結構上看,都帶有早期文字的特徵,與商代早期的文字很相像,但又明顯不屬於中原文字系統。同時,它與出土的越國王室青銅禮器、兵器上的文字明顯不同,禮器、兵器上用的是中原系統文字。越族是中國古代東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根據《史書》記載,越族應該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字,但越族文字一直沒有被發現。
仙居發現的越族文字與地方志記載的韋羌山蝌蚪文有一定的聯繫,說明這一帶是越族的活動區域。這次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古文字和少數民族文字有重要的價值。同時,這些越族文字與該縣朱溪鎮小方岩發現的古越先民岩畫有一定的聯繫。
中央坑摩崖石刻中央坑摩崖石刻

意義

中央坑摩崖石刻是首次發現越族文字,是中國文字學上的一次重要發現。 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蘇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帶。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種泛稱。實際上越人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但也必須看到,越族各個支裔又是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龐大的人類共同體。他們有著共同的族稱——越或粵。“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夏朝稱“于越”;商朝稱“蠻越”或“南越”;周秦時期的“越”,除專指“越國”外,亦同樣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周朝稱“揚越”、“荊越”;戰國稱“百越”。”有“斷髮文身”的風俗。秦時吞併百越地區。
中央坑摩崖石刻中央坑摩崖石刻
秦漢以前居住在長江下游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的古越族(越與粵通),在中國南方是一個有重要影響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內部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共同體,故歷史上有“百越”之稱。正如《漢書·地理志》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它們在中華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新發現的古越族文字,在廣度鄉中央坑村後古道旁的石壁上。已發現的古越族文字共兩處,一處刻鑿在六平方米的岩壁上,共有五個字,分為兩組,一組為兩個字,另一組為三個字。兩組字刻鑿較深,字跡較清楚。另一處在相距不遠的一塊四平方米的石壁上,有六個文字,刻鑿較淺,加上風化嚴重,字跡較模糊。
這些古越族的文字無法解讀,如神秘的蝌蚪文和朱溪的岩畫。這些越族文字,明顯是用金屬工具刻成的,不是自然形成的。從排列方式和筆畫結構上看,都帶有早期文字的特徵,但又明顯不屬於中原文字系統。越族是中國古代東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越族應該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字,但越族文字一直沒有被發現。這裡發現的文字,與出土的越國王室青銅禮器、兵器上的文字明顯不同,禮器、兵器上用的是中原系統文字。據分析,仙居發現的越族文字與地方志記載的韋羌山蝌蚪文有一定的聯繫,說明這一帶是越族的活動區域。這次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古文字和少數民族文字有重要的價值。同時,這些越族文字與該縣朱溪鎮小方岩發現的古越先民岩畫有一定的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