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壩鎮(廣東紫金縣中壩鎮)

中壩鎮(廣東紫金縣中壩鎮)

中壩鎮位於韓江支流北琴江的最上游,地處紫金縣城的東北部,東鄰五華縣長布鎮,北毗東源縣黃村鎮;省道廣下線縱穿而過,與中長公路相接於圩鎮,交通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壩鎮
  • 外文名稱:Town Of Zhongba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河源市紫金縣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400
  • 地理位置:地處紫金縣城的東北部
  • 面積:176.33平方千米 
  • 人口:42060人(201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孫中山紀念堂
  • 車牌代碼:粵P
  • 自然資源:水,石英石、稀等
  • 水田面積:17811畝
  • 總戶數:7021戶
  • 主導產業:產業
  • 行政代碼:441621
區域概況,沿革,自然資源,人口民族,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環境資源,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基礎設施,

區域概況

全鎮總面積176.33平方千米;轄14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2060人(2017);居民素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以農業為主導產業,以農業收入和勞務輸出為主要經濟來源,人民生活水平低,2003年人均純收入2868元;2003年全鎮工業產值914 萬元,農業產值2379.63萬元(90不變價),本級收入74.17萬元;儲藏有大量的瓷土、石英石、稀土等礦產資源。

沿革

中壩舊稱中心壩,因圩坐落在中壩盆地中央而得名。明清屬琴江都賀崗、上鎮兩社(約)。民國初屬第六區,民國18年(1929年)起屬第三區良莊、富坑鄉及中正鄉部分,民國30年分屬昇平、富良鄉及中正鄉,民國34年並為中山鄉。建國初屬第一區(附城),1952年5月為第二區。1958年10月成立中壩公社,1961年分出敬梓公社,1963年3月敬梓公社併入中壩公社,1973年4月分出敬梓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稱中壩鎮。位於縣境東北部,東鄰五華縣、敬梓鄉,西鄰附城、烏石,南連水墩,北接河源縣。鎮政府駐地中壩圩,西南距縣城19千米。
1988年,中壩鎮總人口5919戶3286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9人,總面積169.57平方千米,轄中心(上東山、下東山、營圍、河背、船南、欄口、永田、永和8個自然村)、發昌(嶺龍、石腳下、孫屋排、小河唇4個自然村)、上石(上石、蕭屋、石背、增田、塘子角5個自然村)、良莊(西村、榕徑、增塘、羌 4個自然村)、樂平(東方、樂平2個自然村)、富坑(舊塘、車角塘、新豐、長征、紅衛、富田6個自然村)、松梓(上排、下排、羊麻塘3個自然村)、塔坳(下石、石樓、柵慶、沈村、紅彎、龍村、都市7個自然村)、北坑(紅區、紅光、紅旗、紅星4個自然村)、賀光(聯和、上南、黃布3個自然村)、徑口(東村、西村、南村、 山4個自然村)、袁田(真屋、林布、馬徑、鳩塘、高排、百樹、眾塘、大行8個自然村)、廣福(福寨、品塘、梅坑、蘇坪、里湖5個自然村)13個行政村和中壩圩居委會。
2004年,撤銷華山村併入徑口村;全鎮轄廣福、松梓、富坑、袁田、中心、發昌、上石、賀光、徑口、良莊、塔凹、北坑、樂平13個行政村和中壩1個居委會,63個自然村,總面積170平方千米,總人口37351人,代碼44162122。

自然資源

全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1.57萬千瓦(含東江幹流8.19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6.34萬千瓦,年發電可達5.5億千瓦時,每平方公里電能蘊藏量為151.7千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東江水系(包括東江幹流)可開發利用水力資源為14.63萬千瓦,韓江水系可開發利用水力資源為1.71萬千瓦。至2009年底,全縣建成100千瓦以上水電站123座,總裝機容量5.69萬千瓦,占可開發利用的34.1%;全縣小水電發電能力1.86億千瓦時。
全縣土地面積3621.24平方公里(約合5432039畝,1994年紫金縣國土局土地詳查統計),其中林地441.15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1.2%;水域面積9.85萬畝,耕地46.60萬畝,園地5.59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2.09萬畝,交通用地0.82萬畝,未利用土地271032.2畝。2009年年末,全縣實有耕地總資源42.35萬畝,其中水田33.5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常用耕地0.66畝、人均占有水田面積0.52畝。
全縣的林木以松、杉及白梨、赤梨、石斑、荷樹、檫樹、香樟、山蒼樹和竹為主。常見的有73科233種。2009年底統計,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424.13萬畝(不含東江林場和下石林場),其中有林地面積391.09萬畝,林木年總生長量68.2萬立方米,活立木蓄積量1015.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4.2%,綠化率74.8%。此外,有省級白溪自然保護區,面積為5755.5公頃。
紫金縣礦產豐富,其中鐵礦、鎢、錫、瓷土、石灰石等礦,早在明清時期就已開採利用。全縣已查明的礦產資源有25種,主要礦床、礦點86處,其中有工業開採價值的礦產28種,優勢礦種是鐵、鉛、鋅、錫、瓷土。鐵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義容青溪寶山嶂、官田和黃塘鎮大林輋等地。
石灰岩主要產地有黃塘大林輋、古竹湯坑山、上義白水磜、義容青溪寶山嶂等,計算儲量為4.2億噸。
瓷土分布在縣境東部為多,儲量豐富。蘇區永光、黃布,中壩良莊,附城新莊、黃花,烏石榕林、士貴,水墩南山凹下,龍窩黃田、好義板子壩等地均有瓷土開採。
全縣有溫泉資源5處。九和溫泉,分布在紫金縣城以南40公里的九和鎮熱水、幸福兩村。其中,熱水溫泉流量為每日1198噸,溫度60~80℃,最高86℃;據省地礦部門測試分析,水質屬重碳酸鈉鈣鎂型淡水,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升100毫克以上。幸福溫泉,分布在稻田低洼地上(小地名蔣口塘),泉流量每日1000噸,水溫81~83℃,最高85℃。敬梓溫泉,位於敬梓圩下角的河灘中,有泉眼10餘個,日噴流量200~300噸,水溫80℃以上。義容溫泉,位於義容鎮西北部汀村中田自然村(小地名熱湯子),距義容圩15公里。日流量300~400噸,溫度80℃以上。上義溫泉,位於上義鎮白水磜河瀝與飛雲磜河交匯處經西約100米處河邊(當地稱觀音河),水溫40℃。
此外,水墩碳酸氣礦泉,泉水具微酸味,游離二氧化碳含量達每升1143.82毫克,酸鹼度6.2,水溫23℃,屬重碳酸鈣鎂鈉型碳酸汽水;泉流量每日19噸,是珍貴優質的天然礦泉水。

人口民族

2007年全縣戶籍總人口780914人,其中農業人口616159人,占全縣戶籍總人口的78.9%,非農業人口164755人,占21.1%。全縣農村勞動力38.7萬人。2007年,全縣20個鎮中,紫城鎮9.61萬人,5~7萬人的有龍窩、藍塘、古竹、義容4個鎮,4萬~不足5萬人的有烏石、中壩2個鎮,3萬~不足4萬人的有附城、瓦溪、臨江、柏埔、黃塘5個鎮,2萬~不足3萬人的有敬梓、水墩、九和、鳳安、上義5個鎮,不足2萬人的有蘇區、南嶺、好義3個鎮。
2008年全縣戶籍總人口815597人,其中農業人口646359人,占全縣戶籍總人口的79.24%,非農業人口169238人,占20.7%。全縣農村勞動力總資源381730人。2008年,全縣20個鎮中,紫城鎮9.64萬人,5~7萬人的有烏石、龍窩、藍塘、古竹、義容5個鎮,4萬~不足5萬人的有中壩、黃塘2個鎮,3萬~不足4萬人的有附城、敬梓、瓦溪、臨江、柏埔5個鎮,2萬~不足3萬人的有水墩、蘇區、九和、鳳安、上義5個鎮,不足2萬人的有南嶺、好義2個鎮。
2017年,人口42060人。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441621119:~001 121中壩居委會 ~200 220廣福村 ~201 122中心村 ~202 220發昌村 ~203 220上石村 ~204 220樂平村 ~205 220良莊村 ~206 220富坑村 ~207 220松梓村 ~208 220塔坳村 ~209 220北坑村 ~210 220賀光村 ~211 220徑口村 ~213 220袁田村

環境資源

地勢北高東低,西、南、北三面山峰環抱,中間是小盆地。北部與河源市郊區、五華縣交界的雞心石為最高峰,海拔1026米。琴江支流中壩河(又稱北琴江)貫穿其間,流入敬梓鄉。礦產資源有鉛鋅、鎢、錫、銅、水晶、鉭鈮等。其中水晶、鉭鈮等礦較著名。

經濟發展

經濟以農業為主。土壤多為花崗岩赤紅壤,含砂粒多,容易水土流失,河床淤積嚴重。建國後,進行綜合治理,初見成效。1988年,水稻播種面積3.59萬畝,總產0.90萬噸;各類果樹面積0.95萬畝,總產308噸。鄉鎮工業有木器廠、鐘廠、水電站等企業;木製品、機械掛鐘、石英鐘等銷往縣內外。交通較為方便,惠水公路和華中公路穿過其間。商業網點多集中在中壩圩。建國前,為中壩、敬梓、水墩及五華長布等地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建國後,圩鎮規模擴大。至1988年,有國營和集體商業門市數十間,全鎮個體工商戶308戶,年集市貿易額439萬元。
農村經濟: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最佳化,引導農民積極推廣優良品種種植,引進推廣新品種,積極發展高效優質農業,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水稻播種面積24752畝,平均畝產427公斤,總產10575噸。生豬飼養量15268頭,出欄8218頭,三鳥飼養量28萬隻。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一年來在鎮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籌措30多萬元資金修建改造3座永久陂和3200米灌溉渠道。抓好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民眾的收入。
2、鄉鎮企業:鎮委、鎮府大力扶持華鵬廠和佰盛企業產業結構調整,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類矛盾糾紛,完善一些手續和設施,鼓勵該企業向高、精、尖、品牌要效益,通過改造和挖潛,使企業恢復了生產。利用我鎮種植了3萬畝的速生豐產桉進行深加工的企業——中壩富源實業公司於今年建成投產了,支柱產業得到鞏固發展,保障了我鎮經濟平穩增長。
3、第三產業:堅持旅遊活鎮,緊緊圍繞“中山文化旅遊”這一主題,依靠“孫中山入粵祖籍地”這一品牌,培育旅遊經濟。根據孫中山入粵祖籍地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重點做好孫中山祖屋的重建、編報和整理孫中山歷史資料工作,豐富旅遊內涵。做好通往孫中山祖籍地公路的整治和美化、亮化工作,提升旅遊發展層次和水平。
4、財稅金融:為了財稅任務的完成,我鎮挖掘稅源,強化征管,據統計完成了今年縣下達的財稅收入201萬元,其中國稅完成70萬元,地稅完成 121萬元,財政兩稅完成10萬元;農村農民儲蓄存款7627萬。
5、個體私營經濟:在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中,個私協會起到了統領全鎮私營經濟發展的全局作用,2011年全鎮個體工商戶年終營業總額達1830萬元。

社會事業

文教衛事業方面,民國34年(1945年),創辦中山中學。至1988年,有完中1所,國小14所,在校中學生1100餘人,小學生4600餘人,教職工260餘人;還設有鎮文化站、影劇院、廣播站、電視差轉台、衛生院等。
社會事務:加大幫扶濟困工作力度,全鎮低保戶、五保戶、特困戶的發放救濟資金163多萬元;抓好安居工程建設,全鎮 2戶全倒戶實現了災後重建;抓好扶貧“雙到”工作;全年完成徵兵任務14名。
維穩工作:加強民生監督,積極化解矛盾,充分發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作用,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單位部門具體抓,打防結合,標本兼治,群防群治,嚴厲打擊了各種刑事犯罪活動,穩定了社會秩序和生產秩序。同時重視人民調解工作,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全年共接訪民眾302人次,調處化解矛盾糾紛42宗。2011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信訪維穩工作考核先進鎮。
民主法制:鎮人大積極發揮在依法治鎮工作中的作用,加強對鎮政府的監督,組織部分市、縣、鎮人大代表對鎮府提出的工作目標、措施、階段性工作部署和行政執法情況進行視察檢查,推動以鎮領導幹部為重點,以幹部帶民眾的法律宣傳教育活動。積極開展政務、村務、校務公開,制定下發了各類制度檔案,明確細化了公開的具體內容、要求、時限。

基礎設施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攻堅力度,改善鎮村基礎設施環境:一是投入32萬元,修建塔凹大橋,解決了該村村民水災後行走危橋狀況。二是為傳承和發揚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投入了760萬元,興建了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紅牆青瓦四角形的、雄偉壯麗的孫中山紀念館及廣場建成開放使用。三是按上級規劃安排,投入180萬元解決了賀光、廣福、良莊、樂平、松梓、徑口等村的飲水工程建設,解決了近1.3萬名村民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四是投入23萬元完成了水口綠島建設工程。五是投入25萬對中壩圩鎮進行了控制性規劃和評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