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埠村(江西省泰和縣萬合鎮下轄村)

中埠村(江西省泰和縣萬合鎮下轄村)

中埠村,位於江西吉安泰和萬合鎮中南部、贛江東岸之濱,是贛江古河道邊的一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千年古村。自中埠袁氏始祖震公於後梁乾化年間(公元911~913年)起建村,中埠(又名鐘步,鐘埠)古時因村子濱臨贛江,村里常受水害,有人鑄大鐘一口,置於江中,人們又叫它“鐘江”。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贛江改道,水去階露,人們需步階而上,稱之為“鐘步.”

2017年8月8日被入選為江西省第一批省級傳統古村落

2018年12月10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擬列入選為中國第五批傳統古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埠村
  • 外文名稱:Zhongbu  village(英譯)
  • 別名:鐘步,鐘埠(古用名)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泰和縣萬合鎮
  • 下轄地區:中埠(北街,上街,下街),官山村,嶺南村,東芫村,中港村。
  • 郵政區碼:343728
  • 人口:1580人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贛江古河道,文天祥抗元古戰場,袁氏宗祠,三元閣,天符祠等
基本概況,發展歷史,風景名勝,文化教育,農村建設,經濟資源,

基本概況

明清時期屬仁善鄉六都鐘步(里),1950年廢除保甲制度,設樟塘鄉中埠村.1958改為樟塘人民公社中埠大隊,1968年樟塘人民公社併入萬合人民公社,同時將原霞山大隊併入中埠大隊管轄,成立萬合人民公社中埠大隊。
1972年重新分為兩公社,中埠大隊歸樟塘人民公社,霞山大隊重新劃歸萬合人民公社。1984年撤消樟塘人民公社恢復為樟塘鄉,中埠大隊恢復為中埠村委.2001年12月3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原樟塘鄉建制正式併入歸萬合鎮管轄。村東與本鎮霞山村相接連,南鄰樟塘村,北毗湖尾村,西與沿溪鎮隔江遙望。全村占國土面積6.1平方公里.地貌屬低丘平原,土地遼闊,物產豐富。村委下轄7個自然村及12個村民小組;中埠村(北街、上街、下街)官山村(上官山、下官山)、嶺南村、東芫村、中港村,398戶,總人口1580人,下設有1個黨支部,黨員18名,村委會進駐中埠村(下街)。村民居住姓氏主要有袁、劉、肖、羅、匡姓等,其中以袁姓為主約占總人數92%.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便利.距G1517廣吉高速公路萬合互通口僅5公里,西距泰和縣城16公里,距泰和火車站11公里,北距萬合鎮政府6.8公里,南距竹山集貿市場2.8公里(均以直線距離)。

發展歷史

村始建於後梁乾化年間(公元911-913年),距今有著1100多年的悠久歷史.始祖邯公(袁邯)本為蔡州朗山人(今河南省確山),為唐憲宗期間宰相袁滋(749—818)之子,據《舊唐書.袁滋傳》載:滋相生有七子;實、炯、均、都、郊、澤、邯,邯為少子.袁滋於唐貞元十年被貶為吉州刺史,唐元和年間初期升任為義成節度史,吉州之民皆蒙其惠不忍其去,詔聞其少子邯(袁邯)萌授吉州剌史,邯後於唐元和十三年六月因病卒於官,邯長子袁慶留家西昌邑(今泰和)城西.自唐季之亂以來,後世子孫數度徙遷.據《泰和袁氏族譜》記載:邯公之孫(岳)於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值沖天大將軍之亂(黃巢起義)歿於難。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鎮南軍候盧延昌遭兵叛,為部將所殺.吳王遂遣將率軍南下進攻虔州,邯公四世孫(震)即隨兄(諒)避兵亂於鐘江(今中埠),震愛鐘江山水之秀,遂攜家眷定居六都中埠,開基立業,繁衍子孫,至邯公到現在的“家”字派已經是第41世。本鎮霞山村,冠朝鎮橫岡,塘洲鎮橫塘,禾市鎮景豐,泰和城西袁氏等,均屬邯公後裔。
中埠村在以前聞名遐邇,依山傍水,風光倚旎。自宋朝時期起這裡就已是屬江南富庶之地,村內設有鄉間都市,人丁興旺,商貿繁華。因地處古贛江邊,古航運業比較發達.由此乘船上溯可達南昌,下航直通廣州.商賈雲集,舟車輻輳,絡驛不絕.千古文人墨客,聖賢名人有;北宋大文豪黃庭堅蘇東坡、南宋名族英雄文天祥.明初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等均在此駐足攬勝、題詩銘志、史留墨跡.
隨著歷史朝代政權的更迭,戰亂頻繁,又因地處戰略充要,中埠村也未能幸免於難,飽受戰亂之苦,幾次慘遭戰火兵燹。發生於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八月,由文天祥率領的各路勤王義軍與元主將李恆,黎貴達率領的元軍在中埠村相遭遇,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爆發了“中埠之戰”,村里袁氏族人大多加入了勤王義軍的陣營合力抗擊元軍,最終因宋軍力與元軍實力懸殊距大,寡不敵眾而告敗。殘酷的戰爭幾乎給村裡帶來滅頂之災,大批村民殉節戰死.人員所剩無已。以及後期清朝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十月太平天國起義軍揮師進攻泰和路經中埠村,沿途殺燒搶劫,遭到村民和地方武裝民團的頑固阻擊,村民參戰踴躍,但戰爭傷亡人員慘重,至此村人員驟減,村民大部份古建築屋、文物、商鋪都在幾次戰中被化為灰燼。後雖幾經燒毀又幾經修復,但村規模已比原來縮小了三分之二。1930年第一次國內戰爭期間,又有共200多名英勇的袁氏子孫踴躍參加紅軍,他們隨紅軍走過了草地,踏過了雪山。他們有些犧牲在戰場,為新中國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成了烈士,有些幸運的堅持到了革命的勝利,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歷史最近發生的一次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大量文物古寶、古建築、遭到嚴重的損毀,炸毀了牌坊,掩埋了鎏漆真身菩薩,拆毀了儺撐,燒毀了象牙神轎。村街市在解放前夕因行政重新規劃調整,被撤消並至與村相隔2.8公里外的竹山圩市。除有部份外出經商,其餘留在中埠的村名又重新回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讀生活。至此曾歷經數代繁華、輝煌百載的中埠村商埠從此黯然地退出歷史的舞台,直到現在漸漸徹底被歷史遺忘了。

風景名勝

現村里保留有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觀,古蹟眾多,村山後有文天祥率義軍與元軍決戰的沙場炮台山遺址,贛江古驛道,始建於宋紹興年間的袁氏宗祠(崇本堂)建築規模氣勢恢宏,占地面積近1500平米,內有功德牌匾殿,進村路口有文天祥親筆題詩的“三元閣”樓,古碼頭停船登岸進村松竹掩映的“青石板級階”,下街的“林公祠”,上街的“敬公祠”,天符祠,里主廟.拱門,有古商貿街長800米,呈S形,(分;北街、上街、下街)由西至東走向和舊茶館,當鋪,戲台等.每隔百米左右即有拱門橫跨,街兩邊為明清時期徽派建築.古民居幢幢整潔鱗次櫛比,高低錯落,裝飾簡樸.布局規劃有序。現保留下的大部份古建築屋歷經多年的日曬雨淋,年久失修瀕臨倒蹋。
村民對古建築物的保護意識不強,甚至有的村民為了一已之私,對原本還完好的古建築屋乾脆就直接來個強拆,然後就在原地修建農房,雕刻精美的窗楹、欄柱也有的被拿來當炊火的木棒了。村古民間文藝繁盛,有正月十五元霄節舞龍、據《泰和縣誌》記載有久負盛譽的中埠村“拖龍船”節(鼎盛於明朝、清朝、民國時期,”拖龍船“節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舉行。吉安地區一帶古時四大民間節日有;富田的燈、羅家的迎、中埠的船、陂頭的傘。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舉行的村祭廟會活動。

文化教育

中埠村地屬廬陵文化區,文化積澱深厚,歷來文風昌盛.崇師重教.人才輩出.自科舉制度實施以來,宋朝有7人登科(進士),明朝科舉4人,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3年)袁宗聖中進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軍事審判庭副庭長、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袁光也出自中埠的官山村。
清雍正十三年進士(袁宗聖)清雍正十三年進士(袁宗聖)
解放後至今,全村(含各自然村)考取全國各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有八十人以上.1990年後出生的人員有83%的已完成了高中(含中專)學歷學業.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目前;中埠村設有完小一所--中埠國小,在校生141名.分五個年級,教師7名.設有私立幼稚園一所。適齡兒重入學率達100%.

農村建設

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農村建設,早日脫貧致富。近些年來,在鎮、村兩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導,各項事業健康穩步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上世紀八十年代未期全村已實現戶戶通電,2004年底全村已全面完成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有效減輕了電壓線的負荷作業,大大提高了供電量的穩定性。2006年由縣、鎮兩級財政撥款和村民集資總投資修建成的水泥硬化道路慣穿村委轄區的各個自然村,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並於2011年7月在泰和至萬合公路(中埠段)進村路口處新修建農村客運候車亭一座。寬闊平坦的進村水泥路兩旁一幢幢嶄新的現代化樓房矗然而立.村民現新修建的新款式樓大部份為三層以上高樓,均以磚混水泥結構為主。
中埠村(江西省泰和縣萬合鎮下轄村)
網路、通訊、信息化暢通.程控電話用戶安裝數325戶,有線電視用戶安裝率達85%以上。2011年由中國電信(樟塘電信所)開通的2G寬頻網路信號已覆蓋全村,村里也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了,有條件的村民買了電腦可在自家上網.安裝戶數也在逐漸上升。醫療健康保障事業發展迅速;村現設有鄉村醫療衛生所,全職醫師2名。截止2007年底全村95%以上村民參加了新農村醫療合作保險,有效減輕了村民“因病致貧,民眾看病難”的難題.2012年底有73%的村民分別以不同形式購買了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村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政府送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大部份村民家裡都已配置購買了彩電、電冰櫃、洗衣機、機車、部份件好的村民還在自家修建的新房裡裝上了空調、安裝了太陽能。近幾年,少數村民購買私家車的“旋風”也在逐年呈上升趨勢。

經濟資源

中埠村自圩市撤消以後,村民一直以農業為主,工業生產落後.現村中有一家私營糧食加工廠,兩家鄉村百貨超市.村民經濟收入支柱來源主要有;農業種植、低淺丘農產品種植、水產養殖業、畜牧業、以及勞務人員輸出。農業種植有(優質水稻、花生、大豆、油菜),因村整體地勢屬低丘陵平原,各自然村的人均耕地面積分布也有不均,全村共有耕地面積3000畝,山地面積2860畝,水面面積4360畝。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7°,年降雨量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適合各種農業產品的種植。水土肥沃,水利設施完善,溉灌面積廣泛,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搞農業大生產期間興修了連線白雲山水庫的大型人工引水渠道.水稻一年種植兩季.部份農田地勢平坦;適合一定規模機械化生產。2009年為貫徹落實萬合鎮農業種植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因地制宜.在上級統一規劃和部署下;中埠村在贛江河谷流域低淺丘地上種植300餘畝“竹蒿薯”,為村民的創收提供了多種渠道.勞務人員輸出占村里經濟總收入來源的大部份,因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沿海發達地區的地緣較接近,交通便捷,乘車行程均可在7個多小時間範圍內到達,外出務工也就成了大部份青壯年的首選.外出務工人員為發展家鄉的經濟和家鄉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做了很大的貢獻。村有豐富的山林資源,生態自然環境優越,森林覆蓋率面積高.青山綠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