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本書主要考察20世紀中國魯迅研究的演進軌跡。全書將20世紀的中國的魯迅研究分為四個時期:一、奠基期(1913~1928);二、形成期(1929~194 9);三、毛澤東時代的魯迅研究(1949~1976);四、新時期的魯迅研究(197 6~1989)。並對各個時期的研究格局及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 作者王富仁
  • 內容:考察20世紀中國魯迅研究演進軌跡
  • 出生地山東高唐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初版後記,序,

圖書簡介

在黑暗勢力面前,他惡魔般地矗立著;在人民大眾面前,他忠實如牛。他就是魯迅,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良知,而被譽為“民族魂”。在他五十六年的戰鬥生涯中,他的創作達三百萬字,譯文約二百五十萬字,顯示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實績,成為世界文學寶庫的珍品。 本書為“而已叢書”之一,擬簡略考察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狀況和現實狀況,考察中國魯迅研究歷史演變的軌跡,並對它的前景作概略性的預測。本書把至今的魯迅研究分為四個大的歷史時期:從開始到1928年的革命文學論爭為第一時期,這一時期可以稱為中國魯迅研究的奠基期。從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第二時期,這一時期是魯迅研究的形成期。從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第三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大陸魯迅研究的毛澤東思想學派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從“文化大革命”結束至今為第四時期,這是新時期的魯迅研究。並對各個時期的研究格局及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

作者簡介

王富仁,著名學者,1941年生,山東高唐人。1967年畢業乾山東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在山東聊城四中任教多年。1977年考取西北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2年考取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1984年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89年晉升正教授,1992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初版序
引言
第一章 魯迅研究的奠基期(1913~1928)
第二章 魯迅研究的形成期(1929~1949)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學派的魯迅研究
第二節 三四十年代人生藝術派的魯迅研究
第三節 三四十年代英美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魯迅研究
第三章 毛澤東時代的魯迅研究(1949~1976)
第一節 1949年以後的文化整合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精神啟蒙派魯迅研究的衰落
第三節 5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務實派魯迅研究的成就與不足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國家政治派與魯迅研究
第五節 1949~1976年業務派的魯迅研究
第六節 “文化大革命”中的魯迅研究
第四章 新時期的魯迅研究(1976~1989)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派的分化與重組
第二節 新時期業務派的魯迅研究
第三節 新時期啟蒙派的魯迅研究
第四節 新時期人生哲學派的魯迅研究
第五節 新時期的先鋒派魯迅研究
第六節 三四十年代英美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魯迅觀的復活

初版後記

附錄
我和魯迅研究
學界三魂
我看中國的魯迅研究
再版後記

《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序
魯迅在《阿Q 正傳·第一章 序》里,提出了一個“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的
問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意味,也是中國讀書人心裡的一種人情。既是人
情,有時也會化為世故。此所以古人的行狀和墓誌於是芳澤雜糅,令人擊節,也
令人搖頭,把“序”換“人”也一樣。今人和古人常常對“序”大為不滿,就是
一個確證。
現在,富仁同志將他去年在《魯迅研究月刊》上連載11期的長文集為專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為學術計樂於出版,照例要有一篇序了。富仁學兄自己不寫,卻
要命我作文,陷我於惶恐不安,躊躇彷徨之地。我早複述過作序是要胡適之的舊
話,決非舊時的沉澱,實為新近的感懷。幾經懇商,辭謝不了,只有寫不出的時
候偏硬寫了。
富仁的著作不需要別人來序,特別是他的關於魯迅的新著。
大凡有記性的人,在中國魯迅研究界的,或許還沒有忘記吧?古人說的“此
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用來形容他的魯迅研究,恰到
好處。1981年紀念魯迅誕生100 周年,有全國的大會;大會中有學術討論會。
“全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缺台灣省)和中央有關單位,推選出一百七十
名正式代表出席學術討論會,各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還推選出本民族的代表參加。
討論會最後收到各地推薦的論文共一百七十三篇。”唯一一個不是代表而選中了
論文的,是王富仁;唯一一個不是代表的論文又由“魯迅誕生100 周年紀念委員
會學術活動組”從173 篇中選出30篇編入《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論
文選》的,是王富仁的《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那時候,學術討論會提
前一年半開始籌備,3 月在北京開撰稿會,下半年全國又分南北兩片開撰稿會。
當年4 月組成學術活動組,開始工作。5 月集中進駐國務院第一招待所,即現在
的國誼賓館,遴選由各省、市、自治區初選後寄來的論文,其實也是學術代表。
因為有規定;參加學術討論會的代表是必須有論文的。七八個人,無分晝夜,初
讀,復讀,討論,分析,比較,頭暈眼花,樂在其中,苦也在其中,有一天,王
信發現了王富仁。大家爭相傳閱,眾口一詞。那興奮,那快慰,以及私心對不苟
言笑卻有“三句半”絕活又尚未熟悉的王信的欽羨,真所謂歷歷如在眼前,雖然,
我的記性一向很差,遣忘了的人,的事,太多太多了。
第二年,富仁就成為何林師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博士生。實事求是,我
和他有了同學之誼;誇大起來,也算有同門之雅了。然而他在北師大苦讀,我在
研究室打雜。勤惰優劣,不言自明。
三年之後,1984年10月31日,富仁兄以《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
—〈吶喊〉〈彷徨〉綜論》的博士論文,獲得由唐搜,王士菁,嚴家炎,鐘敬文,
郭預衡,李何林諸先生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六票一致通過;並建議授予博士學
位。又經過中國特色的審批,順利地獲得了“中國現代文學魯迅研究博士學位”。
這,在新中國,他是第一個這樣的博士。論文一經發表,震動學界,作者隨之譽
滿中國。
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就是這樣:博大精深。如高山,如大海,高不可攀,
深不可測;由鐘敬文,唐弢,李何林,王士菁,郭預衡和嚴家炎六先生確認為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吶喊》和《彷徨》進行了深入的、富有獨
創性的研究,取得了為學術界許多人所承認的突破性成果”的博士論文,竟惹怒
了自詡真正操馬克思主義槍法的魯迅研究專家和非專家,判以嚴重的罪名,祭起
可怕的帽子,搖搖擺擺,晃晃悠悠,一心想扣在富仁同志的頭上而後快。個人畢
竟拗不過時勢。雖覆車之鬼至死不改,而時代的車輪顛顛簸簸點點向前,富仁也
不畏艱險,在坎坷的科學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著自己的路。
現在富仁自己也帶博士生,做著博士導師了。他的著作,還需要別人來作序
么?
富仁是學人。認真求學,實在做人。個性是有的。唯其有個性,才顯得真切。
這回一口氣重讀連載諸篇,又一次感受到他讀得多,學問廣,眼界寬,魄力大,
思想富有自己運動的力量,下筆為文,也近於汪洋恣肆的。他對中國魯迅研究歷
史的描述,敢於概括,敢於評論。他根據各個著作和論文,斷言有第一個時期的
“社會人生派”,“青年浪漫派”,“對立”派(是不是可以叫做英美知識派?);
有第二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派”,“馬克思主義務實派”,“馬克思主義
精神啟蒙派”,“人生一藝術派”,“英美派”;有第三個時期的“毛澤東思想
學派”,又分為“理論派”和“學術派”,“馬克思主義政治派”或“國家政治
派”;有第四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正統派”,“啟蒙主義派”,“人生哲學派”,
“英美派”和“先鋒派”。算起來有十六七個派別之多。不用說各派之間的異同,
分化與傳承,發展與停滯,尤其是鬥爭,很富有啟發性,單單是這名目及其界定,
對於此後的魯迅研究者,就不能如風過耳,無動於衷。
有兩個特點很打動我。一是作者的寬厚。幾十年來,魯迅,魯迅著作特別是
魯迅思想,魯迅研究,可以說是十二萬分的或非常的敏感,尖銳,刺激,嚴重。
學術上的和社會實踐中的是非,利害,得失,功過;人事間的恩恩怨怨,正直邪
惡,高尚卑劣;加上魯迅早已指出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的
反覆和錯綜,寫起來實在是難分難解的。魯迅是一個以其自己的特殊而特殊的研
究對象,富仁又當仁不讓無可諱言的自成一家。但富仁不以魯迅的是非為是非,
不以自己的利害為利害,他力求客觀而公平地寫出歷史狀況及各派的得失。不寬
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尤其對攻擊過他的學派。
二是他圍繞魯迅研究對於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的全面的文化思考。許多觀點
的犀利和深刻,超過了他的博士論文。也可以說是他的魯迅研究的新發展。其重
要性和成果,至少不亞於他對魯迅研究歷史的評述。
這是誰也無可奈何的,做人,作文,做事,什麼也不會“止於至善”。這才
有前途,有發展,有希望。地球毀滅,因此是世界末日;天體及其運動,一定還
在的吧?
這部著作中,我感到有一個疏漏,就是魯迅及其同時代人所生活的中國,面
對的民族問題。對外,是列強瓜分中國的威脅,不止是威脅,而且是事實上一次
一次武裝侵略。殺我同胞,占我土地,奪我資源。對內,辛亥革命前有一個特殊
的魯迅多次名為“種族革命”的民族問題。魯迅14歲時的中日甲午戰爭,20歲時
的八國聯軍侵入北京,24歲時的日本和俄國兩個外國在中國國土上的戰爭,31歲
時的辛亥革命,51歲時的日本侵占我國東北,52歲時的“一二八事變”親身陷於
日本侵略軍的炮火之中,55歲的“華北事變”日本進一步擴大對我國的侵略。凡
此種種對魯迅的經歷和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魯迅研究的各派也產生了巨大
的影響。“救亡與啟蒙”問題的提出,又可見一直影響到現在。歷史沒有“假如”,
歷史不是學者書齋里的演算。歷史不是思想家頭腦中的幻境;歷史是人類的鮮血
凝成的,是無數生命不幸遭遇付出犧牲的流程。後死者的“假如”“假設”不是
歷史,也改變不了歷史,但學者教授的議論卻永遠不會止息。總結中國魯迅研究
的歷史,不能疏忽民族生死存亡這一重大事實。
還有一個問題,本書在評述這段歷史的時候,注意還不足。這就是1927年國
民黨暴力清黨後引發的對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政權的態度問題,國共兩黨鬥爭的格
局問題。其關鍵在武裝的革命鬥爭。是贊成,支持從體制外用武裝革命鬥爭推翻
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政權,還是反對革命,一味從體制內謀求國民黨政權的和平改
良?這不是一般文化問題,而是一般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問題;而且不是一般政治
文化問題,而是政治文化中的暴力革命問題。1925年,針對國內問題,魯迅一面
表示:“無論如何,總要改革才好。但改革最快的還是火與劍,孫中山奔波一世,
而中國還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還在他沒有黨軍,因此不能不遷就有武力的別人。
近幾年似乎他們也覺悟了,開起軍官學校來,惜已太晚。”一面痛感“最初的革
命是排滿,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國民改革自己的壞根性,於是就不肯了。
所以此後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麼什麼,招
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正是在如何對待人類歷史中的暴力問題上,魯
迅顯示出他的思想的深刻,複雜,豐富,顯示出他思想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
也正是在如何對待中國現代史中的暴力問題上,暴露出魯迅研究各個派別之間的
深刻分歧,以及他們共同的淺薄,蒼白和狹隘。
不過這兩個問題都只屬於背景,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注意它們,也許有助
于思考和研究;撇開它們,有新的視角,從新的切入點著手,也會有別樣的深刻
和豐富的成果,這部著作就是一個生動的證明。
我知道富仁要我作序的好意。我也說了,富仁的書無待於別人的序,尤其無
待於我的序。《詩》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這書,這序,都是一種嚶鳴,
留在這裡,傳給未來,是這樣吧,我的學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