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管制模式研究

中國食品安全管制模式研究

《中國食品安全管制模式研究》是2011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授予的一篇博士論文,作者是袁文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食品安全管制模式研究
  • 論文作者:袁文藝著
  • 導師:程啟智指導
  • 學位級別:經濟學博士
  • 學位授予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11
  • 館藏號:TS201.6
  • 館藏目錄:2012\TS201.6\5
內容介紹,關鍵字,

內容介紹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故的頻頻爆發,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危及了食品行業的生存與發展,削弱了公眾對政府的信心,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食品安全問題的生成,源於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失靈。論文針對中國食品安全及其政府管制存在的問題,在廣泛收集和研讀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社會性管制理論為分析框架,對我國的食品安全管制進行理論分析、歷史分析和比較分析,進而提煉食品安全管制的立法模式、機構模式和運行模式,據此提出最佳化我國食品安全管制模式、提高管制效率的制度安排。
食品安全管制是社會性管制中健康和安全管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安全市場的負外部性、負內部性和公共產品特性導致的市場失靈產生了管制需求。而受到政府目標、管制資源等條件的約束,政府管制也有其行為邊界。考慮到政府以外的替代因素,存在三種廣義的食品安全管制制度結構,即“私人契約+法院執法”, “私人契約+法院執法+政府管制”,“私人契約+法院執法+社會參與+政府管制”。基於成本——收益分析的視角,食品安全管制的最優目標是管制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均衡點。此外,食品安全管制中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博弈關係,也是影響管制效率的重要因素。
我國食品安全管制的演變歷程包括四個階段:計畫經濟時期,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市場化改革時期,服務型政府建設時期。食品安全管制制度變遷的動因在於食品行業市場環境變化的外力推動和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的內在要求。從路徑依存的視角,我國食品安全管制制度變遷的規律表現為六個走向,即管制性質上從經濟性管制走向社會性管制,管制理念上從食品衛生走向食品安全,管制法規上從部門法走向基本法,管制機構上從分散管制走向綜合和集中管制,管制手段上從單純制約走向制約與激勵兼顧,管制效果上從粗放型管制走向效率型管制。
食品安全管制的完整過程包括立法進行管制授權,依法設定管制機構,管制機構履行法定職能。基於此,食品安全管制模式包括立法模式、機構模式和運行模式。立法模式層面,內容選擇的維度表現為單獨立法模式和混合立法模式,體例編排的維度表現為分散立法模式和統一立法模式,生成機理的維度表現為部門立法模式和議會立法模式。機構模式層面,管制職能縱向分工維度表現為分級管制模式與垂直管制模式,橫向分工維度表現為分段管制模式與綜合管制模式。運行模式層面,管制主體維度表現為政府壟斷管制模式與多元合作治理模式,管制重心維度表現為治療導向管制模式與預防導向管制模式,管制協調維度表現為割裂型管制模式與無縫隙管制模式。
西方國家食品安全管制的實踐遠比我國豐富,一些成功的經驗是值得借鑑的。包括健全的食品安全管制法規,高效的食品安全管制機構,積極參與的社會組織,運作良好的食品召回制度,嚴格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預防導向的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預警體系。
我國食品安全管制模式最佳化和提高效率的思路是從部門立法模式、分級管制模式、分段管制模式、政府壟斷管制模式、治療導向管制模式、割裂型管制模式,相應轉變為人大立法模式、垂直管制模式、綜合管制模式、多元合作治理模式、預防導向管制模式、無縫隙管制模式。其制度安排是:人大立法與部門立法相結合,完善食品安全管制的法規體系;整合管制部門,重塑食品安全管制機構體系;政府與社會合作,推進食品安全治理的多元參與;最佳化管制過程,實現食品安全管制的重心前移;創新管制手段,構設食品安全管制的激勵機制。

關鍵字

食品安全管制;立法模式;機構模式;運行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