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簡史

中國音樂簡史

《中國音樂簡史》是2007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夏灩洲,王小龍,陳永。該書主要講述了中國音樂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樂思想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音樂簡史
  • 作者:夏灩洲,王小龍,陳永 
  • ISBN:9787807510888
  • 頁數:198
  •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主要內容,編輯推薦,目錄,後記,文摘,

主要內容

《中國音樂簡史》內容主要包括中國音樂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樂思想等內容予以系統地介紹,注意中國音樂文化的歷史變遷和特殊性,同時,對中國音樂作品及相關的體裁知識、表演行為、音樂理論加以分析,試圖幫助我們全面認識中國音樂發展的主要規律。而對材料與觀點的取用,皆遵照學術界有定評的結論,客觀地反映中國音樂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音樂簡史》是一部集體智慧的結晶。讓學生了解中國音樂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各階段音樂文化的主要藝術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音樂人物和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了解中國音樂的美學特徵,提高音樂感知能力與審美能力;增加對音樂文獻資料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獨立蒐集和分析音樂資料的能力。最終樹立辯證唯物音樂史觀,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
人們常言“上下五千年”,是說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符號,音樂,在中國卻有近萬年可考的歷史,中華古韻,薰陶了億萬炎黃子孫,代代傳承。

編輯推薦

《中國音樂簡史》帶您走進公共藝術,提高人文素養。
藝術,似乎總與高貴、典雅、陽春白雪等聯繫在一起,總給人一種逼不可及、深不可測的神秘感覺,其實,絕大多數讀者都能走進“高雅”的藝術殿堂,去貪圖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去感受其無窮的藝術魅力。本叢書正是應運而生的一套普及性,大眾化,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藝術類圖書,下百為眾多較少接受過專業藝術教育的讀者而“量身訂做”的。
本叢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核心圖書,包括藝術導論、音樂鑑賞、美術鑑賞、影視鑑賞、舞蹈鑑賞、書法鑑賞、戲劇鑑賞、戲曲鑑賞等8個部分,分別介紹了各自所對應的藝術細分門類(如音樂、舞蹈)的發展歷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藝術內涵、欣賞方法、審美角度等,讀者只需深入閱讀相應的那一《中國音樂簡史》,就能全面了解並掌握該藝術學科相應的古今中外之知識,提高其相應的藝術修養。第二部分為任選圖書,是前面提到的二級藝術學科(如美術、書法)的延伸、拓展類細分品種,涉及到中國音樂簡史、民間舞蹈、西方油畫藝術等,可以滿足有更深入閱讀願望和興趣的讀者的需求。
本叢書主要適用於兩類讀者;第一類便是廣大的在校本科、專科學生。教育部公布了《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希望能在本專科學生中普及藝術教育,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本叢書的8本核心圖書正好與教育部要求的8門限定課程——對應,可作為廣大師生非常適用的公共藝術課教材。第二類便是廣大的社會讀者,尤其是那些對藝術有深厚興趣,有志於豐富自己藝術知識、提高自身藝術修養、提升個人品位與內涵的“白領”型讀者。
本叢書的編寫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讀者能通過閱讀藝術圖書、學習藝術理論、欣賞藝術作品、參加藝術活動、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個人藝術修養、人文內涵;通過了解、吸納古今中外的優秀藝術成果、知識,從而理解並尊重多元化,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做一個高素質、高品位、有內涵的人!

目錄

導言 中國音樂發展概說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音樂
(遠古~公元前221年)
第一節 傳說中的原始社會音樂
一、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
二、“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三、朱襄氏之樂
四、《彈歌》與“候人兮猗”
五、《雲門》、《成池》、《簫韶》
第二節 夏、商時期的代表性樂舞
一、《大夏》
二、《大濩》
第三節 西周宮廷音樂,民間音樂與禮樂制度
一、宮廷音樂
二、民間音樂
三、禮樂制度
第四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音樂家、民間音樂與民間音樂家
一、春秋時期的宮廷音樂家
二、“新樂”與“楚辭”
三、戰國時期的民間音樂家
第五節 樂器與樂器分類法
一、舞陽賈湖骨笛
二、河姆渡骨哨
三、陶塤
四、石磬
五、八音分類法
六、曾侯乙墓編鐘
第六節 音樂理論與音樂思想
一、伶倫作律
二、三分損益法
三、十二律
四、“旋宮”
四、“旋宮”
五、儒家、道家、墨家的音樂思想
六、音樂美學著作《樂記》第二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
(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第一節 爵樂機構“樂府”
一、“樂府”的設立與發展
二、“協律都尉”李延年
第二節 民間音樂的興盛與發展
一、相和歌與相和大曲
二、鼓吹樂
三、百戲
四、清商樂與清商三調
五、歌舞戲
第三節 琴的定型與西域樂器的傳入
一、琴的發展定型與琴藝術的發展
二、北方絲綢之路的開闢與西域樂器的傳入
第四節 音樂名家,名作
一、《碣石調·幽蘭》
二、《廣陵散》
三、蔡琰與《胡笳十八拍》
四、阮籍與《酒狂》
第五節 音樂理論、記譜法與音樂著述
一、律學研究的成果
二、記譜法:“聲曲折”與“文字譜”
三、音樂著述《樂論》、《聲無哀樂論》
第三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
(581~960)
第一節 音樂機構的建立和發展
一、大樂署和鼓吹署
二、教坊和梨園
第二節 宮廷燕樂的發展
一、隋七部、九部樂與唐九部、十部樂
二、坐部伎與立部伎
三、燕樂歌舞大曲
第三節 民間歌曲、說唱與戲曲的發展
一、曲子
二、變文
三、參軍戲
第四節 樂器、音樂名家與名作
一、奚琴與軋箏
二、音樂名家萬寶常、李隆基、白居易
三、唐代“音聲人
四、音樂名作《陽關三疊》、《霓裳羽衣曲》等
第五節 與啞洲各國的音樂文化交流
一、與倭國的交流
二、與高麗的交流
三、與天竺的交流
第六節 音樂理論、記譜法與音樂著述
一、八十四調
二、燕樂二十八調
三、記譜法:“減字譜”與“燕樂半字譜”
四、音樂著述《樂書要錄》、《教坊記》等
第四章 宋元時期的音樂
(960~1368)
第一節 詞調音樂
一、體裁結構
二、創作方法
三、詞調音樂風格
四、姜夔及其詞調音樂作品
第二節 說唱音樂
一、陶真
二、鼓子詞
三、唱賺
四、諸宮調
五、貨郎兒
第三節 戲曲音樂
一、雜劇
二、南戲
第四節 樂器與器樂
一、樂器
二、宋代琴藝術的發展
三、元代琵琶曲《海青拿天鵝》
四、宋代器樂合奏
第五節 音樂理論與音樂著述
一、“之調”與“為調”
二、蔡元定的“十八律”
三、音樂著述《樂書》、《琴史》、《碧雞漫志》、《詞源》
四、琴學專著《琴論》
五、聲樂專著《唱論》
第五章 明清時期的音樂
(1368~1840)
第一節 說唱音樂
一、彈詞
二、鼓詞
三、道情
四、琴書
五、牌子曲類
第二節 戲曲音樂
一、以南曲為主體的戲曲時代
二、“亂彈”諸腔的興起
第三節 歌舞音樂
一、漢族的秧歌、花鼓、花燈
二、維族的“賽乃姆”和“木卡姆”
三、藏族的“囊瑪”和“鍋莊”
四、彝族的“阿細跳月”
第四節 樂器、器樂、樂譜集
一、樂器
二、琴藝術的發展
三、琵琶名家、名曲
四、器樂合奏
五、樂譜集
第五節 音樂理論,記譜法與音樂著述
一、朱栽堉及其“新法密率”
二、記譜法:“工尺譜”
三、古琴美學理論著作《溪山琴況》
四、戲曲聲樂理論研究
第六章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期間的音樂
(1840~1919)
第一節 傳統音樂的演進與發展
一、彈詞與鼓詞的發展
二、京劇的發展與地方小戲的興起
三、廣東音樂的興起
第二節 學堂樂歌的產生、發展與意義
一、學堂樂歌的產生
二、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在學堂樂歌發展上的貢獻
三、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
第七章 “五四”運動至抗戰爆發期間的音樂(1917~1937)
第一節 新型音樂社團的建立與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
一、新型音樂社團的建立
二、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蕭友梅、趙元任、劉天華等人的音樂刨作
一、蕭友梅及其音樂創作
二、趙元任及其音樂創作
三、黎錦暉及其音樂創作
四、劉天華及其音樂創作
五、青主及其音樂創作
第三節 音樂理論研究與音樂思想
一、蕭友梅、王光祈等人的音樂理論研究
二、“國粹”、“西化”與“中西結合”的音樂思想
第四節 工農革命歌曲
第八章
抗戰爆發至新中國成立期間的音樂
(1931~1949)
第一節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與音樂刨作
一、如火如萘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二、聶耳及其音樂創作
三、冼星海及其音樂創作
四、賀綠汀及其音樂創作
五、張曙、呂驥、任光、麥新等人的抗戰音樂創作
第二節 國立音專黃自、劉雪庵、譚小麓等人的音樂創作
一、黃自及其音樂創作
二、劉雪庵、陳田鶴、江定仙等人的音樂創作
三、譚小麟的音樂創作
四、國立音專學生的自由無調性音樂創作
第三節 邊區、解放區的新音樂建設
一、“魯藝”音樂系的建立
二、延安合唱運動的開展
三、新秧歌運動與“秧歌劇”的產生
四、“新歌劇”《白毛女》
五、馬可、鄭律成、安波、李劫夫的音樂創作
第四節 國統區的音樂活動與音樂刨作
一、“新音樂社”的音樂活動
二、舒模、費克、宋揚的進步歌曲創作
三、馬恩聰及其音樂創作
四、阿炳及其傳世的音樂作品
第五節 淪陷區的音樂生活與江文也的音樂刨作
一、淪陷區的音樂生活
二、江文也及其音樂創作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中國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作為一本音樂簡史,本書只能對各歷史時期所發生的重大音樂事件、代表性的音樂家、音樂作品、音樂理論研究成果、音樂思想、樂器等做一個概要性的介紹,其中難免掛一漏萬,甚至出現一些錯誤,望讀者給予包涵和指正。
為了更有利於讀者閱讀、理解中國音樂的發展脈絡,更加生動地展示中國音樂文化的精髓,本書特插入了一些形象生動的圖片。在樂譜方面,由於篇幅有限,對較長大的音樂作品只選擇了音樂主題或部分音調加以附錄。同時,為了便於學生學習,每章之後附錄了部分思考題。
在本書的寫作、出版過程中,筆者參閱了大量專家、學者的音樂書籍與音樂論文,得到了四川音樂學院領導、科研處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謝意。

文摘

第一章 先秦時期的音樂(遠古~公元前221年)
第一節 傳說中的原始社會音樂
原始社會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現存的一些原始遺蹟、出土的文物及古代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了解和感受原始社會時期音樂的內容、形式與特點。
一、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
《葛天氏之樂》、《伊耆氏之樂》是傳說中的兩個原始部落的樂舞作品,反映了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宗教信仰、敬神意識和生活願望。
《葛天氏之樂》,傳說是遠古時期葛天氏部落的樂舞。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歌頌負載人類的大地,另一說載民實為戴民,是歌頌部族首領愛戴人民的美德);二曰《玄鳥》(歌頌部落的圖騰——一種黑色的鳥);三曰《遂草木》(祝願草木茂盛);四曰《奮五穀》(祈求五穀豐登);五曰《敬天常》(向上天表達敬意);六曰《達帝功》(期望天帝發揮最大的功德);七曰《依地德》(感謝土地的賜予);八曰《總禽獸之極》(希望鳥獸繁殖興旺)。”
八首歌曲的歌詞早已散佚,我們只能從歌名中得知這一遠古部落的樂舞是手拿牛尾、踏足而歌的形式。其演唱的內容有歌頌祖先、圖騰、天地的歌曲,也有希望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歌曲。但是作為用於祭祀的樂舞作品,也反映了先民在進入到農耕時代對宇宙和諧的祈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