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孔(書籍)

中國面孔(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面孔》——中國人日常面孔40年紀錄是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年9月份出版的攝影集。作者為北大哲學博士、民營出版人嚴平。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面孔
  • 作者:嚴平
  • ISBN:9787531736738
  • 類別:攝影集
  • 頁數:551頁
  • 定價:298元
  •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9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前言/序言,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過題為《相機是你的第三隻眼》的講座,並展示了書中的部分作品。
此書原本定名為《普通人》,為什麼現在是《中國面孔》這個書名?作者給自己列出了數條理由:在此生活55年,攝影近40年,幾萬張底片,國營、民營、外資的管理經歷,電工、北大博士、民營出版人、哥大訪問學者的不同身份,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生活地從城市到農村再到城市……作者覺得,中國的變化,他和他們的感受又不一樣,他不是旁觀者和陌生人,而是親歷者、見證人。這裡沒有宏大敘事,只有從細小的角度展示的易被人忽略的細節——身邊瑣事和平常人,但這些若與歷史事件聯繫起來,則有無數的故事可講。
本書選取了327張照片。鏡頭中的人,有的誠懇正直,有的小心翼翼,有的敏感和狡猾,也有真情流露;鏡頭中的景物,有貧窮和破敗,有宏偉建築,有暗淡和樸素。總之,沒有矯飾,沒有先人之見,只有簡單的、原汁原味的事實。
如果把這40年記錄的各色各地人物圖片組合起來,莫不是一個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圖?裡面販夫走卒、漁樵耕讀等各色人物均在其中,新老建築、黑山白水與這各色人物相融合,組合成一個歷史的橫斷面,其間有無數表情和姿勢,極其鮮活又不可複製。這本書里要展示的也正是這些普通人——社會主要由這些普通人構成,普通人創造歷史。

作者簡介

嚴平,重慶人,生於1961年,先後身份是:電工、北大博士、民營出版人、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在國營、民營和外資機構擔任過管理職務。2002年被聘為中國文化書院導師。2005年作為中國書業唯一代表應邀參加法蘭克福書展。攝影近40年,存有底片數萬張,足跡幾乎遍及中國。本書出版前,作者曾於2015年4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過題為《相機是你的第三隻眼》的講座,並展示了書中的部分作品。已出版攝影集《三峽,我們在路上,我們眺望故鄉》《紐約面孔》和《中國面孔》。

編輯推薦

◆一個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圖——中國人日常面孔40年紀錄
◆本書大部分圖片在哥倫比亞大學展示過
◆作者有國營、民營、外資的管理經歷,先後身份是工人、北大博士、民營出版人、哥大訪問學者,是本書展示的那個時代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本書無宏大主題,無巨觀敘事,只有無數細節和表情——327張照片中有誠懇正直,有小心翼翼,有真情流露,有暗淡和樸素……總之,只有簡單的、原汁原味的事實。
◆本書反映的主要是普通人,普通人創造歷史。
◆中國之美,中國之老百姓,中國之四十年,盡在《中國面孔》中。

前言/序言

序:新清明上河圖——中國人日常面孔40年紀錄
此書原本定名為《普通人》,這個名字源於赫爾默·列爾斯基(Helmar Lerski),他在德國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期,拍攝了一整冊的愁苦面容,有點類似於大蕭條時期的著名照片《移民母親》。1931年,這些照片以《日常面孔》(Ordinary People)為題出版。
這裡有必要提到另外三本書和一部紀錄片:法國人閻雷的《昨日的中國》和索朗日·布朗的《中國記憶,1966》,美籍華人劉香成的《毛以後的中國1976-1983》,以及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國》。他們角度獨特,以旁觀者或陌生人的身份,以其“特有的理性和日常方式”記錄中國,但從時間上來說,還是片段或是局部。安東尼奧尼拍攝3小時40分鐘的《中國》只用了22天,還被限定了線路和拍攝地點。
為什麼是這個書名?我給自己列出了數條理由:在此生活55年,攝影近40年,幾萬張底片,國營、民營、外資的管理經歷,電工、北大德國哲學博士、民營出版人、哥大訪問學者的不同身份,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生活地從城市到農村再到城市……我覺得,中國的變化,我和他們的感受又不一樣,我不是旁觀者和陌生人,而是親歷者、見證人。這裡沒有宏大敘事,只有從細小的角度展示的易被人忽略的細節——身邊瑣事和平常人,但這些若與歷史事件聯繫起來,則有無數的故事可講。
因為不是為了示人也不是為了發表,一句話,不是為迎合什麼而拍,所以這些圖像沒有被操縱拍攝的程式化,沒有模式化和戲劇化,有的只是自己身邊的真實生活。鏡頭中的人,有的誠懇正直,有的小心翼翼,有的敏感和狡猾,也有真情流露;鏡頭中的景物,有貧窮和破敗,有宏偉建築,有暗淡和樸素。總之,沒有矯飾,沒有先人之見,只有簡單的、原汁原味的事實——你甚至不能把它當新聞報導,因為它的出現並不及時,如關於三峽移民的照片,拍攝於15年前。現在回頭審視,發現它們仍有衝擊力——一百多萬人的搬遷,那可是當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
在這次移民中,有近21個縣、356個鄉、1711個村、127個鎮的民居、田地、古寺、茶樓,這些橫亘千年的記憶,一百多萬人的生活印跡,都將永沉江底。至此,這些城市只能存在於我們的回憶中, 慢慢地被時光腐蝕。
在書中你看不到三峽大壩、新樓房和喬遷新居的場景,看到的只有人:在廢墟上的各種細節、各種表情和姿態的三峽移民。
細節是魔鬼。通過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生活的意蘊,見微知著,最好還賦予詩意,這才是好照片。能將歷史的圖景與一種能夠引起美感的影像結合在一起,這才是布列松等大師們的境界。
近來看過一個街頭攝影專題:Stop:Don’t just tell them,show them!也就是展示它們,圖片自身能說話。能說話就能講故事。馬格納圖片就為攝影師規定了五個W,除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y)、何人(Who)外,還有一個“發生了什麼”(What),這需交待故事、背景和信息。我們看照片首先從照片中尋找背景和衝突感等信息,再輔以廖廖幾字,如布列松的《甘地葬禮》,後面的想像全出來了。其他經典如《阿富汗少女》《飢餓的蘇丹》和《移民母親》等,莫不如此。
有天醒來突發奇想:如果把這40年記錄的各色各地人物圖片組合起來,莫不是一個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圖?裡面販夫走卒、漁樵耕讀等各色人物均在其中,新老建築、黑山白水與這各色人物相融合,組合成一個歷史的橫斷面,其間有無數表情和姿勢,極其鮮活又不可複製。
這也是一個人眼裡的《私人生活史》。原版那套五卷本的微觀史的主編菲利普·阿利埃斯和喬治·杜比被人稱為星期天歷史學家,他們的書是對那個時代的從私人賬簿、日記、回憶錄到個人肖像的全記錄。這部法國年鑑派經典以“從現實出發,向歷史提問”為宗旨,率先使用歷史研究新方法,摒棄了以往把戰爭和政治作為研究對象的做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平凡人的生活”上——也就是升斗小民而非達官貴人的生活上。我這本書里要展示的也正是這些普通人——社會主要由這些普通人構成,普通人創造歷史。
最後,我要將本書獻給我的父親:兩次加入國民黨,兩次加入解放軍,結婚三天被抓丁,後一輩子小科員,脾氣暴躁為人正直又小心翼翼,好酒好肉,64歲死於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腦血栓和糖尿病。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普通人——有經歷沒傳奇,去世20多年,網上網下查無此人,唯一留給我的,還是一句別人說過的話:“人生在世,求業不已,總之以勤為本。”我照此做了,也要兒子這樣做。這是我們家唯一需要傳下去的東西。

基本信息

  •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
  • ISBN:9787531736738
  • 版次:1
  • 商品編碼:12021400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出版時間:2016-09-01
  • 用紙:銅版紙
  • 頁數:552
  •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